我來說一個故事,當然,這是一個老闆的故事,他叫埃隆·馬斯克,就是那個「電動車」品牌,特斯拉的老闆。
這個人當年有一個非常瘋狂的計劃,要帶領我們地球人殖民火星,在我們常人看來,這幾乎就是一個異想天開的事情,科學家都沒有解決的問題,憑什麼你一個商人能夠解決?
然而特斯拉就是這樣一位狂人,他先是給人們算了一筆帳:
一個人如果想要以旅遊的方式去一趟火星,總共要花費100億美金,這對普通人來說就是一個天文數字,他希望達到的標準,是把每個人的成本降價到大概20萬美金,約合人民幣120萬左右。
120萬去一次火星,對於很多富裕的人來說,就變得很有吸引力了,聚集資本也就不算很難了。
於是,一個國家型和科技型的難題,就這樣變成了一個企業問題和資本問題,而這還只是開始。
接下來馬斯克發現,整個「殖民」環節,成本最高的部分,是火箭的發射和利用上,傳統的火箭都是一次性,用完就丟棄。
解決火箭回收二次利用的問題,就能將成本縮減500倍,其次,燃料的改善以及裝載,都有很大的節索空間,於是乎,一個資本問題又變成了一個技術問題。
而且這其中,還沒把未來十幾年科技的發展進步囊括進去。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和我一樣,覺得這個「火星移民」計劃開始有點靠譜了呢?經過這一輪拆解和分析,一個看上去匪夷所思的項目竟然可以落地執行了。
其實我要說的就是,對於大多數企業而言,在評價一位員工工作能力的時候,往往考慮很多因素。
比如這個人是否有夠努力、工作是否認真、能不能按時完成布置的任務、有沒有創新的意識和能力等等。
但是仔細想想你就會發現,這種評價標準其實是很不科學的,怎麼樣算努力工作?每天都義務加班嗎?什麼又叫創新的意識和能力?你老闆都想不出來的事情,我一普通員工可能擠破頭也一樣想不出來啊?
所以說,在評價一個人工作能力的時候,這些人為的、不科學的標準都要通通靠後,判斷一位員工的工作能力強不強,其實只要看一點就夠了,那就是看這個人是否具有「拆解思維」。
所謂的拆解思維,就是看一個人能不能把一個很大、很難的目標,拆解成一個一個的小目標,並最終逐漸完成。
著名的管理公司「麥肯錫」就曾提出過,工作中沒有不能完成的任務,只有不會拆解問題的思維。
由此可見,拆解思維在工作中有多麼重要,那麼,我們該如何看出一個人是否有拆解問題的能力,或者說,怎樣做,才能擁有拆解思維呢?
01.明確問題並理解問題
當老闆發布一個任務時,員工能不能明確問題並理解問題,這一點尤為重要。
首先,要能夠找出這個任務的關鍵點,以及老闆關心的點,在這個基礎上,判定自己需要完成怎樣的目標,有了目標,再考慮如何配置自己所擁有的資源。
僅僅是三個步驟的思考,就已經把問題看的很透徹了,而且也立馬知道自己下一步應該怎麼行動。
02.拆分及定位問題
很多問題之所以難搞就是因為它特別的宏大而複雜,但這並不意味著,複雜的問題就沒有辦法去解決。
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有拆解思維的人,內心都會構建一個「問題樹結構」,通過一環一環的拆解,最終找到問題的根源,具體的方法是:
第一:你要找出問題中存在的核心問題和起始問題。這點特別重要,之後的每一步都是基於這一點;
第二:要確定導致核心問題和起始問題的主要原因;
第三:要確定核心問題和起始問題導致的主要後果。第二點講的是原因,現在是後果;
第四:根據以上的因果關係畫出這個問題樹;
第五:反覆審查問題樹。看看哪裡還缺東西,進行最後的補充和修改。
這五步之後,我們就完成了一個特別好的問題樹結構了。
03.提出解決方案
所有的問題都已經被拆解和分析之後,其實接下來要做的非常簡單,就是針對這些問題,給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就OK了。
04.總結問題
僅僅是能夠分析和解決問題,還是遠遠不夠的,有拆解思維的員工,他們還很擅長復盤和總結問題。
有的時候問題和解決方案還都不是最重要的,正確與否甚至都不是最重要的,讓別人是否覺得這個是對的,要比你自己是否覺得對的更重要。
說一起道一萬,我們在衡量一個人工作能力的時候,依據的並不是他有多高的學歷,也不是有多少次努力加班,畢竟在老闆看來,你很努力,但不能完成工作任務,這是沒辦法給企業創造價值的。
真正要看的,就是這個人能否把自己所面對的困難,轉化為可執行的任務,在職場裡,協作和創造價值,其實才是最重要的。
當然,拆解思維也並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我們在長時間的工作中去慢慢培養和磨練的,所以說,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第一反應不應該是先站在問題的對立面,心懷畏難抱怨的情緒,不是氣的直跺腳,一味的罵老闆不是人。
而是,應該認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才是一個工作能力強的人,應該有的一種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