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所高書山研究組建立適用於多核工業菌株的基因編輯系統

2021-01-08 中國生物技術網

日前,高書山課題組構建了一種適用於多核工業菌的基因編輯系統,可實現大片段DNA無痕刪除,為我國微生物工業發酵菌株的遺傳改造提供了一種新型高效基因編輯工具,相關成果「A dual-plasmid CRISPR/Cas system for mycotoxin elimination in polykaryotic industrial fungi」已發表在合成生物學權威期刊ACS Synthetic Biology上。通過該方法,高書山課題組在紅曲紅色素多核生產菌Monascus purpureus中實現了內毒素桔青黴素生物合成基因簇(15 kb)的無痕敲除。新菌株經過科隆公司的小罐發酵、中罐發酵以及大罐發酵等層層嚴格驗證,發酵產品品質顯著高於目前市場上同類產品,已經應用於千噸級紅曲紅色素的工業生產,為企業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圖1. 雙質粒Cas系統的工作流程示意圖

紅曲紅色素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科學遺產,被廣泛地應用於食品業的著色,也可以作為保健品緩解心腦血管和高血脂等相關疾病。但是紅曲紅色素工業菌株可同時生產具有腎毒性和致癌性的桔青黴素;我國和歐盟、日本等均對產品中桔青黴素的含量做出了限制性規定,我國標準為4 mg/kg。由於缺乏較好的遺傳操作工具,目前相關生產企業通過改變發酵工藝、隨機突變等手段,滿足桔青黴素含量標準,造成企業生產能力的巨大浪費;另一方面多數企業的紅曲紅產品因桔青黴素含量超標而出口受阻,降低了我國在該領域的國際競爭力。因此選育低產或不產生桔黴素的新紅麴黴工業發酵菌株迫在眉睫。

相較於放線菌等原核生物,多核菌基因組更為龐大和複雜、在單一細胞內存在不同的細胞核,普通基因敲除方法難以實現目標基因的徹底敲除,因此目前尚未有高效的基因編輯方法應用於工業多核菌株。針對這一困境,研究人員構建了一種新的雙質粒基因編輯系統:含密碼子優化後的Cas9質粒和含有目的基因上下遊同源臂的同源重組質粒。為了保證敲除效率,在Cas9質粒上引入了抗性基因和多核菌自主複製子。該方法成功實現桔青黴素生物合成基因簇(>15 kb)高效無痕刪除。LC-MS檢測結果表明,該方法得到的突變株經過10輪培養,仍未檢測到桔青黴素,且紅曲紅色素產量比改造前提高了約5%。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劉魏魏和博士後安春豔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高書山研究員和美國萊斯大學化學與分子生物功能系助理教授高雪為共同通訊作者,向華研究員和華中農業大學陳福生教授對本文提供了寶貴的修改意見。本項目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中國科學院交叉創新平臺等項目經費的大力支持。高書山課題組感謝陳義華研究員、範克強研究員、王為善研究員以及潘國輝研究員給予寶貴的實驗空間。

論文連結:

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synbio.0c00178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微生物所高書山研究組建立適用於多核工業菌株的基因編輯系統
    日前,高書山課題組構建了一種適用於多核工業菌的基因編輯系統,可實現大片段DNA無痕刪除,為我國微生物工業發酵菌株的遺傳改造提供了一種新型高效基因編輯工具,相關成果「A dual-plasmid CRISPR/Cas system for mycotoxin elimination
  • 微生物所等破解過氧化氫酶參與天然產物生物合成機制
    酵母和構巢麴黴中異源表達前四個基因(dmaW、easF、easE和easC),可以得到化合物2。但是體外從1到2是如何轉化的卻未見報導。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高書山課題組就這一懸而未決的科學問題展開了研究。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建立新型多靶點動態調控系統
    該研究在鏈黴菌中創建了一種便捷、普適、自發驅動的動態調控系統,可以同時對多個基因進行強度可調的動態轉錄幹預,有效地提高目的產物的合成效率,為微生物天然產物細胞工廠的研究與改造提供了新策略。隨著合成生物學的發展,傳統的基因敲除和過表達等靜態代謝工程手段的局限性逐漸顯現,對新技術、新策略的需求日益迫切。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74期:病毒基因竟會和人類基因融合到一起...
    《ACS Synthetic Biology》:研究建立適用於多核工業菌株的基因編輯系統近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高書山課題組構建了一種適用於多核工業菌的基因編輯系統,可實現大片段DNA無痕刪除,為我國微生物工業發酵菌株的遺傳改造提供了一種新型高效基因編輯工具,相關成果發表在ACS Synthetic Biology上。
  • 李傳友研究組發現植物激素「核受體」作用機理
    但最近的研究表明,茉莉酸、生長素等激素的受體卻定位於細胞核中,這非常類似於動物激素的「核受體」。目前,人們對於植物激素「核受體」的生理意義及作用機理尚所知甚少。 茉莉酸是來源於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激素,主要調控植物的免疫反應和適應性生長。對應於病蟲侵害或其它逆境刺激,活性茉莉酸被其「核受體」COI1識別而釋放核心轉錄因子MYC2的活性,進而在全基因組範圍內激活茉莉酸響應基因的表達。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建立基於細胞內源性群體感應和CRISPRi的新型多...
    能夠時空特異性響應細胞環境變化的動態調控系統應運而生,已成為優化微生物產品效價的有用工具。然而,現有的動態調控系統需要通過繁瑣的測試和優化過程,很難同時對多個關鍵節點進行差異化控制,阻礙了它們在工業微生物中的推廣應用。
  • 王皓毅博士:基因編輯 改寫生命的藍圖
    積木、毛線團、組裝圖紙……這不是一份購物清單,而是理解未來的第二十六期講座,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基因工程技術研究組組長王皓毅博士正在深入淺出地講述基因編輯如何改寫生命的藍圖。
  • 清華生命學院戚益軍研究組揭示植物AGO1促進基因轉錄新功能
    清華生命學院戚益軍研究組揭示植物AGO1促進基因轉錄新功能清華新聞網1月2日電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戚益軍研究組在《發育細胞》期刊(Developmental Cell)發表了題為《擬南芥ARGNAUTE1在植物響應激素和脅迫過程中結合染色質並促進基因表達》(Arabidopsis
  • 科學家利用CRISPR-Cas9技術在CART細胞中實現多基因編輯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王皓毅研究組利用CRISPR-Cas9技術將αβT-cell receptor (TCR)從異體的CART細胞中敲除,避免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disease,GVHD)的發生,將人類白細胞抗原(HLA)敲除降低自身的免疫原性。
  • 科學家建立一種基因表達動態示蹤的新技術
    該研究建立了一種通用的內源基因轉錄門控系統,為活細胞中實時標記低表達基因和lncRNAs,研究其生物學功能提供了有效工具。在活細胞中實時監測內源基因活性對於研究基因的生物學功能並調控其表達水平至關重要。近年來越來越多證據表明,lncRNAs通過調控某些重要編碼基因的表達,不僅參與了腦發育、神經元分化、突觸可塑性的發生發展,而且參與神經系統損傷之後的修復過程。
  • 科學家建立食氣梭菌大片段基因簇染色體整合表達新技術
    2016年,姜衛紅研究組率先在食氣梭菌Clostridium ljungdahlii中建立了CRISPR-Cas9介導的基因組編輯技術(Huang et al., ACS Synth Biol, 2016)。該技術可用於食氣梭菌染色體上基因的刪除或小片段DNA在染色體上的整合,但受限於較低的同源重組效率,並不能實現在染色體上通過重組機制引入大片段目標產物合成基因簇的目的。
  • 基因編輯終於等到諾貝爾化學獎,兩位女科學家斬獲
    這一發現不僅是細菌獲得性免疫系統領域的裡程碑,更開啟了CRISPR-CAS基因編輯技術的新篇章。很快,2013年初的多篇論文都將CRISPR-Cas系統成功地應用到了哺乳動物細胞中。其中,Church研究組設計了II型CRISPR-Cas系統,在人293T細胞、K562細胞以及誘導多能幹細胞中通過設計sgRNA成功靶向特定序列,且多個gRNA可以實現對目標基因的多重編輯[14]。
  • 【Nature Biotechnology】高彩霞課題組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實現基因翻譯調控!!
    2018年8月6日,中科院遺傳發育研究所高彩霞研究組在Nature Biotechnology在線發表題為「Genome editing of upstream open reading frames enables translational control in plants」的研究論文,該論文通過對開放閱讀框上遊進行基因編輯
  • 我科學家人工合成4條真核生物酵母染色體
    我國也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具備真核基因組設計與構建能力的國家。  繼「DNA雙螺旋發現」和「人類基因組測序計劃」之後,以基因組設計合成為標誌的合成生物學引發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如果說基因測序是「讀」基因,那麼合成生物學就是「寫」基因。多國合作的「人工合成酵母基因組計劃」是人類首次嘗試改造並從頭合成真核生物,旨在重新設計併合成釀酒酵母的全部16條染色體。
  • 中科院微生物所科普:抗生素為何不能抗病毒
    (抗擊新型肺炎)中科院微生物所科普:抗生素為何不能抗病毒  中新網北京1月31日電 (記者 孫自法)當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引發廣泛關注,公眾在做好自我防護的同時也會聽到「目前沒有特效藥物」的消息,對此,有人會問:病毒和細菌到底有什麼異同?為什麼不能用抗生素治療呢?為何不能用抗生素殺病毒?
  • 微生物所陳義華研究組開發厭氧菌表達系統挖掘人體微生物天然產物
    近年來,隨著基因組測序技術的發展,人們發現在厭氧菌中也存在著豐富的次級代謝產物生物合成基因簇(BGCs),包括聚酮、非核糖體、核糖體合成和翻譯後修飾的肽以及萜類等。人類微生物組計劃顯示,人體微生物以厭氧菌為主,其中也含有大量的生物合成基因簇。人體微生物和人類一起經歷了長期共同進化,它所產生的天然產物很可能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具有天然賦予的成藥潛力,引起了研究人員的極大興趣。
  • IDT Alt-R 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
    IDT(Integrated DNA Technologies)作為核酸定製合成領域的知名企業,依託30年來的技術研發,推出了Alt-R系列CRISPR-Cas9基因編輯產品,通過對gRNA序列、Cas9核酸酶優化,對RNP轉染效率、同源重組修復HDR效率的提升,形成了從crRNA設計到CRISPR編輯結果檢測的一站式解決方案,讓CRISPR-Cas9系統更高效
  • 大腸桿菌人工膜囊泡外排系統的建立研究取得進展
    因此,大型疏水分子需要一種新型的人工運輸系統,幫助其運輸至胞外。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畢昌昊帶領的代謝工程與合成生物學技術研究團隊和研究員張學禮帶領的微生物代謝工程研究團隊進行合作,在大腸桿菌人工膜囊泡外排系統的建立方面取得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