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所陳義華研究組開發厭氧菌表達系統挖掘人體微生物天然產物

2020-12-11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

微生物能夠產生多種活性次級代謝產物,其中一些作為藥物已經廣泛應用,極大地改善了人類的健康。近年來,天然產物藥物研發陷入低潮期,主要問題之一是鏈黴菌、真菌等傳統資源中,新化合物的發現越來越困難。我們必須開發新的微生物資源來促進天然產物藥物研發,以應對耐藥菌等公共健康面臨的新問題。現有的微生物天然產物藥物基本都分離自好氧菌。近年來,隨著基因組測序技術的發展,人們發現在厭氧菌中也存在著豐富的次級代謝產物生物合成基因簇(BGCs),包括聚酮、非核糖體、核糖體合成和翻譯後修飾的肽以及萜類等。人類微生物組計劃顯示,人體微生物以厭氧菌為主,其中也含有大量的生物合成基因簇。人體微生物和人類一起經歷了長期共同進化,它所產生的天然產物很可能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具有天然賦予的成藥潛力,引起了研究人員的極大興趣。然而,厭氧菌培養條件苛刻、遺傳操作困難,很難開展天然產物研究工作。為了克服這些障礙,分析厭氧菌中的BGCs分布規律,構建合適的宿主系統對厭氧菌中的基因簇進行異源表達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手段。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資源前期開發國家重點實驗室陳義華課題組的研究人員通過文獻查閱和生物信息學分析發現,厚壁菌門中的梭菌綱(Clostridia)和芽孢桿菌綱(Bacilli)中BGCs含量十分豐富。其中,梭菌為嚴格厭氧菌,難以培養操作;而芽孢桿菌一般為耐氧或兼性厭氧菌,培養條件相對簡單,有作為表達宿主的潛力。此外,在人類微生物組中平均BGC豐度較高的前30個科中,有四個科來自芽孢桿菌綱,其中Streptococcaceae是研究相對深入的一個科。課題組前期工作中(Sci. Rep., 2016, 6:37479)對一萬多個Streptococcaceae科的鏈球菌基因組分析後發現,變形鏈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中BGCs的含量尤為豐富,具備提供不同次級代謝產物前體的能力。變形鏈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是人體特有的革蘭氏陽性兼性厭氧菌,能夠引起齲齒以及心血管疾病。對變形鏈球菌模式菌株S. mutans UA159的研究發現它可以產多種細菌素(mutacin)以及一系列非核糖體肽/聚酮類化合物mutanobactins;同時S. mutans UA159中已有成熟的遺傳操作工具,具備開發為厭氧菌次級代謝產物BGCs異源表達宿主的潛力。

於是,他們以S. mutans UA159為宿主菌,利用其能夠攝入外源DNA片段的天然轉化能力,開發了基於變形鏈球菌天然感受態的大片段克隆技術(natural competence based large DNA fragment cloning (NabLC))。利用NabLC技術,通過同源重組能夠將長達40 kb基因簇直接克隆到S. mutans UA159基因組指定位置。這一過程不需要經過載體,從而可以避免載體引起的不穩定或不兼容問題。利用此技術成功克隆了來自於不同厭氧菌如變形鏈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梭菌的基因簇,證明了NabLC技術的普遍適用性。對於更長的BGCs,可以經過連續克隆來導入宿主基因組的指定位置。克隆結束後,通過在基因簇中插入誘導型或組成型啟動子激活基因簇,成功分離得到來自於口腔鏈球菌中的兩個BGCs所產的新化合物, mutancyclin和癸烯醯二肽SNC1-465,證明了該異源表達系統的實用性。Mutanocyclin基因簇只存在於靈長類口腔來源的鏈球菌中。生物活性測試表明,mutanocyclin具有抑制免疫細胞浸潤的作用,推測其可以幫助產生菌適應口腔環境。這一工作首次構建了針對於厭氧微生物中BGCs表達的宿主系統,為厭氧微生物——特別是人體來源的厭氧細菌——中次級代謝產物的挖掘奠定了基礎。

該研究以「An anaerobic bacterium host system for heterologous expression of natural product biosynthetic gene clusters」為題,於2019年8月14日在線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本研究由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人員與加拿大Wilfrid Laurier University、美國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Oregon Health & Science University的科學家合作完成。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陳義華課題組博士生郝婷婷和副研究員謝周杰博士(現於天津科技大學工作)為論文並列第一作者,陳義華研究員為論文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中國科學院重大研究計劃和國際合作計劃的資助。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11673-0

註:封面圖片為煙麴黴電鏡照片(後期塗色),來源於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大型儀器中心。

相關焦點

  • 微生物所鏈黴菌次級代謝產物產量的適配策略研究獲進展
    ,因此鏈黴菌被稱為藥物合成的天然細胞工廠。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生理代謝研究組立足於這一問題,開發了一系列鏈黴菌合成生物學研究必要的表達控制元件,2013年,開發了鏈黴菌強啟動子kasOp*;2015年,篩選了166個具有不同強度的鏈黴菌普適的組成型啟動子;2016年,開發了可用於「適時」、「適量」的表達控制的鏈黴菌誘導表達系統Potr*。這些工作豐富了鏈黴菌合成生物學元件庫。
  • 微生物所等破解過氧化氫酶參與天然產物生物合成機制
    微生物所等破解過氧化氫酶參與天然產物生物合成機制 2019-10-24 微生物研究所 【字體酵母和構巢麴黴中異源表達前四個基因(dmaW、easF、easE和easC),可以得到化合物2。但是體外從1到2是如何轉化的卻未見報導。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高書山課題組就這一懸而未決的科學問題展開了研究。
  • 研究揭示絲狀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新機制
    絲狀真菌具有強大的次級代謝產物合成能力,可以產生結構複雜多樣、具有廣泛生物活性的化合物。目前,許多絲狀真菌的次級代謝產物或其衍生物都已被開發成重要藥物應用於臨床中,包括青黴素、他汀類降血脂藥物和抗真菌藥物棘白菌素。探索絲狀真菌次級代謝產物的生物合成機制,對於進一步挖掘次級代謝產物資源和開發新型藥物具有重要意義。
  •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潘國輝研究組招聘博士後、助理研究員
    研究組簡介 潘國輝、博士、研究員,2014年於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獲博士學位;2014至2019年在美國Scripps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19年8月起,任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資源前期開發國家重點實驗室課題組長。
  • 微生物所高書山研究組建立適用於多核工業菌株的基因編輯系統
    日前,高書山課題組構建了一種適用於多核工業菌的基因編輯系統,可實現大片段DNA無痕刪除,為我國微生物工業發酵菌株的遺傳改造提供了一種新型高效基因編輯工具,相關成果「A dual-plasmid CRISPR/Cas system for mycotoxin elimination in polykaryotic
  • 中科院微生物所高書山研究組建立適用於多核工業菌株的基因編輯系統
    日前,高書山課題組構建了一種適用於多核工業菌的基因編輯系統,可實現大片段DNA無痕刪除,為我國微生物工業發酵菌株的遺傳改造提供了一種新型高效基因編輯工具,相關成果「A dual-plasmid CRISPR/Cas system for mycotoxin elimination
  • 【中國科學報】海藻共附生微生物藥用天然產物研究獲進展
    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獲悉,該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和廣東省海洋藥物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對我國南海永興島附近低潮帶珊瑚礁來源的腔節藻進行了多年的共附生微生物代謝產物研究,並在新穎天然產物和藥物先導物發現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礁棲海藻是珊瑚礁生物群落的重要組成部分。
  • 厭氧微生物的培養、馴化及成熟汙泥的特徵
    厭氧消化系統試運行的一個主要任務是培養厭氧汙泥,即消化汙泥。厭氧活性汙泥培養的主要目的是厭氧消化所需要的甲烷細菌和產酸菌,當兩種菌種達到動態平衡時,有機質才會被不斷地轉換為甲烷氣,即厭氧沼氣。
  • 礁棲海藻共附生微生物藥用天然產物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並在新穎天然產物和藥物先導物發現方面取得系列重要進展。海藻共附生微生物與宿主相互依存,通過產生活性代謝產物構建化學防禦體系,幫助宿主海藻抵抗捕食者和致病微生物,維護珊瑚礁生態系統平衡。這些微生物代謝產物往往結構新穎、活性獨特,是新型藥物先導化合物的寶貴來源。 劉永宏、周雪峰團隊通過活性篩選和化學排重策略,從腔節藻共附生真菌中篩選出4株具有潛在化學防禦功能的活性菌株。
  • 對人體有益的活性微生物—活菌藥物的認知
    近年來,腸道微生態研究日益受到醫學界關注,特別是對人體腸道原籍菌的研究更是備受矚目。腸道菌群對人體的生命健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被視為人體的「隱藏器官」,人體「第二基因組」等。人類和自身的微生物,尤其腸道微生物和諧共處,對人體至關重要,這種平衡打破時人就會患上疾病。病毒感染實際上跟自體微生物的紊亂有關,同時與人體的免疫系統關係最為密切,人體免疫系統的發育和維持離不開微生物。
  • 中科院科研人員發現一類新型微生物命名「中科微菌」
    中新社北京3月27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27日發布消息說,該所科研人員最近發現一類廣泛存在於城市汙水處理系統中的新型微生物,並將其分類命名為「中科微菌」科(Casimicrobiaceae)。
  • 通過新策略發現了新型天然產物除草劑AA及其抗性基因!
    生物除草劑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直接利用完整生物體或者部分活體組織開發的製劑,稱為生物除草劑。由於這些產品多數是利用微生物特別是真菌,故亦稱微生物除草劑或真菌除草劑;另一類是利用生物的次生代謝產物開發的製劑,稱為生物源除草劑或者生物化學除草劑。利用自然界生物中具有生物活性的代謝產物開發新的生物源除草劑是生物除草劑研發的一個重要途徑和未來發展方向。
  • 鏈黴菌次級代謝產物產量的適配策略研究獲進展
    鏈黴菌能產生豐富的次級代謝產物,目前臨床上應用的抗生素約三分之二由該屬微生物產生,因此鏈黴菌被稱為藥物合成的天然細胞工廠。在微生物合成生物學改造過程中,通過表達控制元件對相關生物合成途徑進行精細調控,能顯著提高目標產物的生物合成能力。然而,對於重要的抗生素生產者鏈黴菌,由於缺少必要的表達控制元件積累,尚沒有精細調控策略的相關報導,這嚴重製約了鏈黴菌的工程改造。
  • 「科學網」狙擊「新冠」,中科院微生物所有哪些進展
    微生物所在這次疫情中主要承擔了哪些任務?微生物所副所長錢韋(法人代表):微生物所是打過「非典」型肺炎(SARS)和流感病毒感染戰役的一個研究所,也算是經歷過戰鬥的「老兵」。疫苗研發與抗體開發大家關心的疫苗研究進展如何?微生物所新型疫苗及抗體工程研究組研究員嚴景華:現在研發的疫苗主要分為滅活疫苗、亞單位疫苗、病毒載體疫苗,DNA疫苗或mRNA疫苗四個方向。
  • 中科院微生物所科普:抗生素為何不能抗病毒
    中科院微生物所/供圖  同是地球上微小生物  專家介紹說,細菌和病毒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作為地球上最小的生命形式,人們總是忽略它們的存在,可就是這微小的生物時時刻刻刷著「存在感」,人類一不留神就會被它們感染。  細菌是細胞,有細胞壁,有DNA,有細胞器,可以自行生產合成需要的酶並且代謝,可以自行分裂繁殖。
  • 【中國科學報】狙擊「新冠」,中科院微生物所有哪些進展
    微生物所副所長錢韋(法人代表):微生物所是打過「非典」型肺炎(SARS)和流感病毒感染戰役的一個研究所,算是經歷過戰鬥的「老兵」。本次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微生物所積極響應黨中央和國家的號召,按照中科院的部署,盡全所之力,全力投入。
  • 厭氧反應器的16個技術問答
    厭氧反應器中有時會產生大量泡沫,泡沫呈半液半固狀,嚴重時可充滿氣相空間並帶入沼氣管道,導致沼氣系統的運行困難。產生泡沫的主要原因是厭氧系統運行不穩定,因為泡沫主要是由於CO2產量太大形成的,當反應器內溫度波動或負荷發生突變等情況發生時,均可導致系統運行的不穩定和CO2的產量增加,進而導致泡沫的產生。
  • 全面分析:缺氧、厭氧、好氧
    厭氧生物處理是在厭氧條件下,形成了厭氧微生物所需要的營養條件和環境條件,利用這類微生物分解廢水中的有機物並產生甲烷和二氧化碳的過程。
  • 科普:缺氧、厭氧、好氧一目了然
    ,形成了厭氧微生物所需要的營養條件和環境條件,利用這類微生物分解廢水中的有機物並產生甲烷和二氧化碳的過程。高分子有機物的厭氧降解過程可以被分為四個階段:水解階段、發酵(或酸化)階段、產乙酸階段和產甲烷階段。1.水解階段水解可定義為複雜的非溶解性的聚合物被轉化為簡單的溶解性單體或二聚體的過程。2.發酵(或酸化)階段發酵可定義為有機物化合物既作為電子受體也是電子供體的生物降解過程,在此過程中溶解性有機物被轉化為以揮發性脂肪酸為主的末端產物,因此這一過程也稱為酸化。
  • 微生物所腸道解木糖擬桿菌抗脂肪肝機制研究獲進展
    腸道微生物組是人體「第二基因組」,其編碼的基因及產物在人體生長、發育,免疫、代謝穩態維持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腸道微生物數量巨大,物種多樣性豐富,包括有益菌和有害菌。如何快速準確的找到腸道菌群中參與人體調節的關鍵「先生」並闡明其作用機制,是腸道微生物組研究的前沿科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