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海藻共附生微生物藥用天然產物研究獲進展

2020-12-19 中國科學院

  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獲悉,該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和廣東省海洋藥物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對我國南海永興島附近低潮帶珊瑚礁來源的腔節藻進行了多年的共附生微生物代謝產物研究,並在新穎天然產物和藥物先導物發現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礁棲海藻是珊瑚礁生物群落的重要組成部分。海藻共附生微生物與宿主相互依存,通過產生活性代謝產物構建化學防禦體系,幫助宿主海藻抵抗捕食者和致病微生物,維護珊瑚礁生態系統平衡。這些微生物代謝產物往往結構新穎、活性獨特,是新型藥物先導化合物的寶貴來源。

  南海海洋研究所劉永宏、周雪峰團隊通過活性篩選和化學排重策略,從腔節藻共附生真菌中篩選出4株具有潛在化學防禦功能的活性菌株。對其中赭麴黴Jcma1F17進行優化和放大發酵,在先前發現罕見硝基苯酯倍半萜化合物基礎上,進一步挖掘獲得硝基苯酯倍半萜衍生物和足量藥物先導化合物。他們與南方醫科大學合作,通過體內外模型篩選發現其中NS4可顯著抑制RANKL誘導的破骨細胞生成以及骨吸收功能,並闡明作用機制,揭示其在治療骨質疏鬆和骨破壞疾病中的藥用價值。相關研究在線發表於《英國藥理學雜誌》。

  研究人員從旋孢腔菌SCSIO41401無海鹽發酵物中分離發現多個抗腎癌活性的新穎艾裡莫芬烷型倍半萜。在含海鹽培養基中,該菌新產生4個螺環γ內醯胺類化合物,他們與南方醫科大學合作篩選發現新化合物螺圓孢菌素X對包括耐藥株在內的多株甲型流感病毒具有顯著抑制活性。機制研究表明,螺圓孢菌素X作用於病毒感染早期,作用靶標為不易產生耐藥的RNA聚合酶PB2-cap結合域。該研究發表於《天然產物雜誌》。

  研究人員在LC-MS導向下,從青黴菌SCSIO41402發酵物中快速定向分離獲得兩個骨架新穎的sorbicillinoid類化合物,其中sorbicillfuran B為自然界首例桔黴素駢合骨架,具有抑制HL-60細胞增殖活性。

  研究人員從擬盤多毛孢菌SCSIO41403中分離鑑定26個次生代謝產物,其中新化合物17個,包括具有COX-2抑制活性的二苯甲酮類新化合物和7個烯炔對苯二酚類新化合物。活性篩選發現新穎的烯炔對苯二酚糖苷pestalotioquinoside C對肝X受體α具有較好的激活作用,在高膽固醇血症、動脈粥樣硬化等代謝類疾病中具有潛在藥用價值。

  據悉,該研究為礁棲海藻化學防禦物質和珊瑚礁生態系統中化學功能物質的認知增加了新的維度,為海洋生物資源的深度開發利用和海洋創新藥物研發奠定基礎。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11/bph.15179

  https://doi.org/10.1021/acs.jnatprod.0c00050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20-07-13 第3版 醫藥健康)

相關焦點

  • 礁棲海藻共附生微生物藥用天然產物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7月2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獲悉,該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和廣東省海洋藥物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對我國南海永興島附近低潮帶珊瑚礁來源的腔節藻進行了多年的共附生微生物代謝產物研究
  • 微生物所鏈黴菌次級代謝產物產量的適配策略研究獲進展
    微生物所鏈黴菌次級代謝產物產量的適配策略研究獲進展 2017-12-04 微生物研究所 【字體,因此鏈黴菌被稱為藥物合成的天然細胞工廠。
  • 【中國科學報】狙擊「新冠」,中科院微生物所有哪些進展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疫情還在繼續蔓延,作為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微生物研究單位,疫情發生以來,中科院微生物所在做些什麼呢?  就此,《中國科學報》採訪了該所領導和參與此次疫情防控阻擊戰的科學家。  《中國科學報》:微生物所在這次疫情中主要承擔了哪些任務?
  • 【中國科學報】真菌次級代謝研究獲系列成果
    真菌作為自然界第二大類生物,是天然藥物創製的重要來源。然而,大量真菌基因組測序表明,真菌中超過90%的次級代謝產物合成基因簇處於沉默狀態,極大地限制了新代謝產物的發現及其合成機制研究。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尹文兵課題組針對真菌中大量「隱秘」基因簇的問題,長期從事從基因到次級代謝產物的研究,主要方向包括真菌次級代謝產物激活、生物合成及其調控機制研究,近一年來取得了三個具有系統性和原創性的成果。  「這三個成果是天然產物發現及後續改造利用的上遊和下遊的關係。」尹文兵解釋。  第一個成果是使用表觀遺傳策略挖掘真菌天然產物多樣性。
  • 脂肽類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長生團隊在脂肽糖苷類抗生素Totopotensamides(TPMs)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長春應化所吲哚類天然產物全合成研究獲進展
    長春應化所吲哚類天然產物全合成研究獲進展 2020-12-24 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字體:活性方面,該類天然產物對逆轉腫瘤細胞的耐藥性,具有潛在的良好活性。基於其獨特、新穎、複雜的結構特徵帶來合成上的挑戰性以及潛在的生物活性,開展此類天然產物的全合成研究,對推動有機合成新方法、新策略的發展,對深入開展相關天然產物及其新型類似物生物活性的研究,均有重要科學意義。
  • Organic Lett:張長生等深海放線菌次級代謝產物研究獲進展
    隨著人類開發海洋技術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深海生命如深海微生物,逐漸為人類所認知。近日,中科院海洋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重點實驗室(依託於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深海微生物的研究方面獲得新進展:從深海來源的放線菌中發現了一系列結構新穎的活性次級代謝產物,相關研究的最新成果在線發表於Organic Letters。
  • β-胡蘿蔔素生物合成研究獲進展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獲悉,該園科研人員在β-胡蘿蔔素的生物合成方面獲得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歐洲微生物學會聯合會微生物快報》。
  • 北京大學在植物天然產物生物合成與酶學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植物天然產物作為內源性小分子參與了自身重要生理活動,例如調控植物自身的生長發育和抵禦病蟲害,同時也是治療人類重大疾病的創新藥物分子的主要來源。因此,解析植物天然產物的生物合成途徑對於植物生物學、生態學研究和開發創新藥物治療人類重大疾病都具有重要意義。
  • 藥用植物卡瓦成分提取獲進展
    本報訊(記者彭科峰)7月16日,記者從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獲悉,該園汙染生態學學科組研究員王俊在提取藥用植物卡瓦有效活性成分卡瓦內酯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 【中國科學報】中外專家聚焦果蠅研究最新進展
    第三屆亞太地區果蠅研究大會 【中國科學報】中外專家聚焦果蠅研究最新進展 2015-05-14 中國科學報 丁佳   此次會議主題涵蓋遺傳進化、發育機制、信號轉導、生理與代謝、幹細胞研究和神經生物學等領域,並設立中國會議專場。來自美國洛克菲勒大學和卡內基科學研究所的專家將為大會作特邀主題報告,40餘位優秀科學家分領域作特邀報告,探討果蠅研究的最新前沿進展,並展望該領域的未來發展。
  • 昆明植物所非傳統次生代謝產物研究取得進展
    最近,由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沈月毛主持的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非傳統次生代謝產物的生物學功能及生物合成研究」通過了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組織的結題驗收。專家組在評審後認為,該項研究從菌株篩選、化合物分離、結構確定到生物合成途徑探索及生物活性評價等都取得了明顯的成績,為探索和利用內生菌資源,開展其生物學活性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    該項目以天然產物化學為基礎,以生理活性為導向,系統開展了微生物次生代謝產物的製備,生物學功能及作用機制探討,生物合成及合成機制研究等工作。
  • 鏈黴菌次級代謝產物產量的適配策略研究獲進展
    鏈黴菌能產生豐富的次級代謝產物,目前臨床上應用的抗生素約三分之二由該屬微生物產生,因此鏈黴菌被稱為藥物合成的天然細胞工廠。因此,如何獲得鏈黴菌高產菌株成為幾十年來對其進行基礎及應用研究的重要主題之一。在微生物合成生物學改造過程中,通過表達控制元件對相關生物合成途徑進行精細調控,能顯著提高目標產物的生物合成能力。然而,對於重要的抗生素生產者鏈黴菌,由於缺少必要的表達控制元件積累,尚沒有精細調控策略的相關報導,這嚴重製約了鏈黴菌的工程改造。
  • 微生物所陳義華研究組開發厭氧菌表達系統挖掘人體微生物天然產物
    微生物能夠產生多種活性次級代謝產物,其中一些作為藥物已經廣泛應用,極大地改善了人類的健康。近年來,天然產物藥物研發陷入低潮期,主要問題之一是鏈黴菌、真菌等傳統資源中,新化合物的發現越來越困難。我們必須開發新的微生物資源來促進天然產物藥物研發,以應對耐藥菌等公共健康面臨的新問題。
  • 以色列最新研究:吃海藻的微生物造出可降解塑料
    吃海藻的微生物造出可降解塑料  無需土地和淡水 廢棄物零毒性  科技日報北京12月26日電 (記者房琳琳)據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科技新聞共享平臺EurekAlert!近日報導,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一項新研究,描述了一種不需土地和淡水的生物塑料聚合物生產過程,這種塑料來源於以海藻為食的微生物,塑料廢棄物毒性為零,能以有機廢物形式回收利用。  據了解,該發明是特拉維夫大學波特環境與地球科學學院亞歷山大·戈爾博格博士與化學學院米歇爾·哥津教授進行學科交叉合作的成果。研究成果發表在《生物資源技術》雜誌上。
  • 中國有機合成化學家的攀登(一) :三萜類天然產物全合成
    而如今,一大批中國的有機合成精英已在世界有機合成舞臺上綻放光彩,某些領域已經走在世界前列,為國內同行傳輸了正能量,令國內有機化學同行們備受鼓舞。X-MOL將為大家陸續盤點中國科學家的精彩工作。本文將為大家帶來的是中國科學家在五味子三萜降三萜類天然產物全合成方面的突破。
  • Leptolyngbya屬海洋藍細菌次級代謝產物的研究進展|MDPI
    李玥嬴,德克薩斯A&M大學博士後,中國海洋大學與美國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聯合培養博士生。主要從事天然產物結構發現及其生物合成途徑的研究。近幾十年來科學家對該屬海洋藍細菌進行不斷探索,其研究包括形態學以及親緣特徵上的研究、光合作用研究、共生微生物種群的研究、生長條件及其天然產物化學的研究等 [4,8,13,16–18]。藍細菌在不同環境和條件下可以產生多種結構並具有廣泛生物活性的次級代謝產物。環境中的溫度、pH、磷含量、氮含量以及共生菌等因素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藍細菌其次級代謝產物的生成 [18,19]。
  • 雙酶體系催化形成天然產物中環丙基結構單元研究取得進展
    非活化碳碳雙鍵的環丙基化儘管在化學合成中可以通過多種方法來實現,但是該過程在天然產物的生物合成中卻鮮有報導。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命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唐功利課題組在天然產物CC-1065生物合成研究過程中,報導了由一個HemN家族蛋白(C10P
  • 微生物所郭惠珊研究員主導的研究入選2020中國農業科學十大進展
    2020年11月20日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論壇在南京舉辦。論壇上發布了《2020中國農業科學重大進展》(以下簡稱《進展》)。《進展》共發布10項能夠充分代表2019年我國農業科技前沿研究水平、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的基礎科學研究成果,涵蓋基因編輯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替加環素新型耐藥基因、非洲豬瘟病毒結構解析、土傳病真菌和農業氮素管理等研究領域,將有力促進相關應用技術研究,進而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生物安全、「舌尖上」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 抗病毒天然免疫表觀調控獲進展
    抗病毒天然免疫表觀調控獲進展 2017-08-29 中國科學報 柯訊 【字體:大,報導了RNA解旋酶DDX46能夠通過RNA去甲基化修飾導致抗病毒效應分子mRNA核滯留、進而抑制抗病毒天然免疫應答的研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