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酶體系催化形成天然產物中環丙基結構單元研究取得進展

2020-12-17 中國科學院

  非活化碳碳雙鍵的環丙基化儘管在化學合成中可以通過多種方法來實現,但是該過程在天然產物的生物合成中卻鮮有報導。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命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唐功利課題組在天然產物CC-1065生物合成研究過程中,報導了由一個HemN家族蛋白(C10P)和一個甲基轉移酶(C10Q)組成的雙酶體系共同催化形成CC-1065中的環丙基結構。相關成果近期發表在《自然-通訊》上(Nat Commun., 2018, 9, 2771)。

  CC-1065家族化合物是一類來源於微生物、含有環丙基藥效團的高活性天然產物,目前包括CC-1065、谷田黴素(YTM)和多卡黴素。它們都屬於螺環丙基環己二烯酮類天然產物,通過對細胞內的遺傳物質DNA進行不可逆的烷基化修飾以達到殺死細胞的目的(IC50pM級),因此,這類化合物在抗體偶聯的靶向治療研究中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在前期的研究中,唐功利團隊報導了CC-1065的生物合成基因簇(ACS Chem. Biol., 2017, 12, 1603),並且發現GyrI-like家族的一個亞家族蛋白具有水解CC-1065YTM環丙基的特性,這類蛋白能夠賦予微生物對CC-1065YTM的抗性(Nat. Commun., 2017, 8, 1485)。在此基礎上,該團隊初步揭示了CC-1065家族化合物中環丙基形成的酶學機制。

  首先,通過基因敲除發現c10Pc10Q都是CC-1065環丙基生物合成所必需的,並且這兩個基因的突變株都能積累同一個環丙基缺失的中間體。隨後以該中間體為底物,由重構的C10PC10Q組成的雙酶體系在嚴格無氧的條件下能夠實現該中間體的環丙基化,從而生成CC-1065為了探討環丙基化的催化機理,該團隊還開展了關鍵中間體的質譜檢測、CD3-SAM(腺苷化甲硫氨酸)D2O同位素標記實驗以及關鍵胺基酸殘基的點突變研究。其中,檢測到SAM-底物共價中間體使作者推測了S-腺苷甲硫氨酸亞甲基自由基這一新穎物種的存在,並提出了該雙酶體系共同催化CC-1065環丙基形成的生物合成過程。這種新型環丙基化機制的揭示不僅拓展了對HemN家族蛋白和甲基轉移酶所催化反應的認識,而且暗示著S-腺苷甲硫氨酸可以產生不同的自由基化學。

  上述研究成果主要由唐功利課題組的博士生金文兵、博士吳晟、副研究員袁華等人完成。這一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上海市科委和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等的大力資助。

 

HemN家族蛋白C10P和甲基轉移酶C10Q雙酶體系共同催化形成CC-1065中的環丙基單元 

相關焦點

  • 北京大學在植物天然產物生物合成與酶學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然而由於植物自身的特點(生長緩慢、基因組龐大),以及參與生物合成的基因往往不成簇分布的現象,植物天然生物合成研究方法有限,進展緩慢。該基於「天然產物生物合成中間體分子探針」的化學生物學研究策略,為解析植物天然產物生物合成途徑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 脂肽類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長生團隊在脂肽糖苷類抗生素Totopotensamides(TPMs)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 | 新型還原-異構雙功能酶介導的稀有天然弩箭子糖生物合成
    本文通過體外酶學實驗證實Rubrolone生物合成途徑中的酶RubS3是一個還原-異構雙功能酶,它能催化底物TDP-4-keto-6-deoxy-D-glucose經C-3位的差向異構化作用和C-4位的還原作用形成TDP-D-antiarose。
  • 微生物所等破解過氧化氫酶參與天然產物生物合成機制
    微生物所等破解過氧化氫酶參與天然產物生物合成機制 2019-10-24 微生物研究所 【字體研究報導的過氧化氫酶和過氧化物酶均利用過氧化氫作為氧化劑,催化氧化還原反應的進行。
  • 體外多酶體系催化合成氨基葡萄糖研究獲進展
    傳統生產氨糖的方法中,甲殼素水解法環境汙染嚴重,易導致過敏反應;發酵法由於氨糖抑制菌株生長導致發酵產物為乙醯氨糖,需進一步酸解或酶解獲得氨糖。因此,亟須開發綠色、高效、一步法氨糖生產新方式。 近日,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體外合成生物學中心研究員遊淳帶領的研究團隊,開發出利用體外多酶體系生產氨糖的新型生物製造平臺。
  • 化學所在利用短肽分子多級組裝模擬天然酶研究中取得進展
    生物分子組裝的多級有序結構是生命體單元的本質特徵之一,實現了能量轉化、物質輸運和信號傳遞等重要生物功能。精準調控生物分子組裝條件,深入探究生物分子組裝體結構與功能關係,有助於在分子層面認識生物活動的分子機制、指導功能生物材料的研發。
  • 上海有機所等在周環酶催化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上海有機所等在周環酶催化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9-07-30 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LepI屬於O-甲基轉移酶家族,但是它卻沒有甲基轉移酶活性。為什麼該酶可以立體選擇性地催化脫水反應、HDA反應和逆Claisen重排反應?SAM的作用又是什麼?為了回答這些問題,周佳海課題組和唐奕課題組、Kendall Houk課題組合作,進行了深入研究。   LepI蛋白的母體結構通過硒的單波長散射方法被解析。
  • 上海有機所在催化不對稱共軛膦氫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然而,α,β-不飽和醯胺的底物局限於活化的醯胺,普通α,β-不飽和醯胺由於其較低的親電性,在不對稱催化中應用較少。醯胺基團是藥物分子和天然產物中常見的結構片段,因此,開發基於普通α,β-不飽和醯胺的催化不對稱加成反應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天然產物有機合成化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殷亮課題組致力於研究銅催化的不對稱反應。
  • 一個解毒酶的華麗轉身:不僅是清道夫,還能催化植物天然產物的芳香化
    人體內含有各種代謝產物,其中多數為生命所必須,但也有些成分對身體有害。解毒酶可以使有毒化合物轉化為低毒或無毒化合物,是生物體必不可少的清道夫。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獲悉,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陳曉亞研究組,首次發現糖代謝解毒酶能夠催化植物天然產物的芳香化。
  • 周環酶催化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命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周佳海課題組和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唐奕課題組合作,解析了高解析度的LepI及其與底物類似物或產物4、5、6的複合物晶體結構,並通過與UCLA的Kendall Houk課題組合作開展理論計算工作,系統地闡釋了
  • 武漢大學孫宇輝課題組聚酮合酶生物合成研究獲突破
    近日,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德國應用化學》)發表了武漢大學藥學院鄧子新院士團隊孫宇輝教授課題組在聚酮合酶(Polyketide synthase, PKS)生物合成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揭示了PKS結構域可通過一種新穎而獨特的跨模塊「借用」方式實現聚酮鏈的雙鍵還原。
  • 上海有機所在中環化合物的不對稱合成方面取得進展
    環狀結構廣泛存在於各種天然產物和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分子中,因此,對於這類化合物的合成是極其重要的。到目前為止,化學家們已經發展了大量的方法合成小環化合物(三—六元環),例如Diels–Alder反應和其它環加成反應等。
  • MacMillan組《自然》子刊:Cu/光氧化還原雙催化體系實現脂肪烴C-H...
    MacMillan教授研究團隊又以 CF3SO2Cl 作為三氟甲基化來源,藉助 Ru(phen)3Cl2 光氧化還原催化體系實現了芳香烴及雜芳香烴的C-H鍵三氟甲基化。相比於取得重要突破的芳香烴 C(sp2)-H 鍵三氟甲基化,脂肪烴 C(sp3)-H 鍵官能化仍舊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
  • 陸安慧教授團隊:低碳烷烴氧化脫氫制烯烴非金屬催化體系研究進展
    硼催化劑顯現出高的催化活性和優異的烯烴選擇性, 產物中幾乎沒有完全氧化產物CO2生成, 這為選擇性斷裂C H鍵開闢了新路徑. 大量的譜學以及動力學研究表明催化劑表面BOx物種為催化劑的活性位點. 這種打破傳統認知的非金屬催化劑的催化作用在國際上已經形成一個新的研究熱點.
  • ...機所闡述新穎黃素依賴Diels-Alder[4+2]環加成酶的結構和催化機制
    但是長期以來,人們對於自然界中是否存在天然的能夠催化D-A反應的酶這一問題以及其可能的催化機制,卻一直存在爭議。人們基於路易斯酸活化以及氫鍵活化策略設計了不同的小分子催化劑以催化D-A反應,同時還通過分子定向進化的方法篩選得到了能夠催化D-A反應的RNA酶和DNA酶。但是長期以來,人們對於自然界中是否存在天然的能夠催化D-A反應的酶這一問題以及其可能的催化機制,卻一直存在爭議。
  • 海洋藥物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天然產物生物合成機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8月28日,海洋藥物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李文利課題組在國際一流化學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在線發表了題為「Unusual Type II Polyketide Synthase System Involved in Cinnamoyl Lipid Biosynthesis」(《獨特的II型聚酮合酶參與肉桂醯脂生物合成
  • 【中國科學報】海藻共附生微生物藥用天然產物研究獲進展
    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獲悉,該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和廣東省海洋藥物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對我國南海永興島附近低潮帶珊瑚礁來源的腔節藻進行了多年的共附生微生物代謝產物研究,並在新穎天然產物和藥物先導物發現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礁棲海藻是珊瑚礁生物群落的重要組成部分。
  • 研究發現G四鏈體DNA手性催化功能
    相關研究結果近日分別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 DOI: 10.1002/anie.201204850)和《化學通訊》(Chem. Commun., 2012, 48, 6232-6234)上。 近年來,該研究組一直致力於手性科學相關問題的研究,先後發展了基於表面、納米孔、乳液等高效多相手性催化體系。
  • 研究揭示葉綠素生物合成酶促光催化的結構基礎
    研究揭示葉綠素生物合成酶促光催化的結構基礎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25 10:53:54 葉綠素生物合成中酶促光催化的結構基礎,這一成果由英國曼徹斯特大學Nigel S.
  • 孫宇輝/張鄭宇團隊揭示抗MRSA活性天然產物生物合成機制
    ,報導了關於活性天然產物曲張鏈絲菌素(Streptovaricins)中亞甲基雙氧橋結構生物合成機制的合作研究進展[1]。在前期針對抗MRSA活性天然產物的大量研究中,從武漢大學校園土壤中分離到的一株鏈黴菌(Streptomyces spectabilis CCTCC M2017417)中發現了一類具有抗MRSA活性的萘安莎類抗生素,經鑑定為曲張鏈絲菌素,它在結構上與著名的治療肺結核明星藥物利福黴素同屬一個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