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孫宇輝課題組聚酮合酶生物合成研究獲突破

2020-12-17 中國教育在線

  近日,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德國應用化學》)發表了武漢大學藥學院鄧子新院士團隊孫宇輝教授課題組在聚酮合酶(Polyketide synthase, PKS)生物合成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揭示了PKS結構域可通過一種新穎而獨特的跨模塊「借用」方式實現聚酮鏈的雙鍵還原。

  藥學院博士生翟貴發和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博士生王文豔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孫宇輝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的支持。

  聚酮化合物是自然界由細菌、真菌和植物通過連續的縮合反應產生的一類重要的天然產物,因其結構和生物活性的多樣性,在醫藥、畜牧和農業領域已得到廣泛應用,成為維繫人類健康和經濟產業的重要支撐。PKS是完成這些種類繁多的聚酮化合物生物合成的核心催化機器,它在自然界漫長的進化歷程中已經形成了一套普遍遵循的嚴密、精巧、高效的構造和流程,其中了解較為透徹的I型PKS通常是由一個至多個催化一輪碳鏈延伸的模塊(Module)組成,每個模塊又包含多個執行特定催化功能的結構域(Domain)。

  通常情況下,在聚酮碳鏈骨架的合成過程中,PKS模塊和結構域的數量和功能與其所催化形成的相應化學結構之間存在著嚴格的線性對應關係,即聚酮鏈合成的底物選擇、還原程度和產物的立體化學構型都是由PKS上相應模塊中的結構域所決定,通過對酮基選擇性地還原和脫水,從而在終產物的相應位置形成酮基、羥基、雙鍵等功能團,同時還可決定產物手性中心的立體化學構型。這一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首先在紅黴素PKS中的重大發現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它意味著聚酮化合物的結構具有極大的可塑性,可通過PKS模塊或結構域的人工設計,重組出新的生物合成途徑和符合人們預期的非天然「天然」產物,這也正是PKS吸引人們進行深入研究的魅力所在。

  來自海南紅樹林的鏈黴菌Streptomyces sp.211726所產生的阿扎黴素(Azalomycin F)正是自然界中眾多聚酮天然產物的一員,這一大環內酯抗生素具有優良的抗真菌活性,特別是抗腫瘤活性的發現,更加激發了人們對其生物合成研究的濃厚興趣。孫宇輝課題組在前期的探索中,發現在阿扎黴素貌似尋常的分子結構中掩藏著一個有悖於上述經典的結構與功能共線性規律的反常現象,並以此為契機,通過系統運用微生物分子遺傳學及生物化學研究手段,首次挖掘出暗藏在PKS中一種可自動開關的烯醇還原酶結構域(Enoylreductase,ER),即在一個可重複使用的PKS模塊中,同一個烯醇還原酶結構域可以根據需要在兩次碳鏈延伸過程中,如電源開關般進行關閉或開啟,從而催化形成不同的結構(Angew. Chem.Int.Ed.2017,56:5503-5506)。儘管如此,但在相鄰模塊中與相應結構所對應的烯醇還原酶結構域的缺失依然是一個難解之謎。為了解答這一困擾,作者首先利用體內遺傳學方法證明了Module 1/2中的ER1/2結構域參與了Module 3聚酮鏈中間體雙鍵的還原過程。為進一步驗證ER1/2結構域這一獨特的催化現象,在體外重建了Module 3聚酮鏈的延伸及中間體雙鍵的還原過程,最終證明了ER1/2結構域不僅具有選擇性催化雙鍵還原的特性,同時還具有以反式作用方式催化相鄰模塊Module 3上聚酮鏈中間體雙鍵的還原。

  此外,孫宇輝課題組還對Module 1/2進行了結構域拆分及體外活性測試,更為精細地考察了Module 1/2中其它結構域在ER1/2結構域「借用」中的發揮的作用。通過對比分析不同組合ER1/2結構域的催化活性,證明了ER1/2與酮基還原酶結構域(Ketoreductase,KR)KR1/2是以反式作用催化Module 3聚酮鏈中間體雙鍵還原的最小功能單元,該結果也暗示了KR1/2結構域對於ER1/2結構域發揮「借用」功能在空間結構上可能具有一定的輔助功能。

  儘管PKS功能與產物結構非線性對應的案例偶有發現,但相鄰催化模塊之間的這一新穎而獨特的結構域跨模塊「借用」方式依然讓我們對自然界的鬼斧神工充滿驚喜和期待。這一發現不僅進一步拓展了人們對PKS經典的線性裝配模式的認知,也進一步豐富了聚酮化合物組合生物合成的工具庫,有望為聚酮藥物的人工創新提供新的靈感。

相關焦點

  • 孫宇輝小組首次揭示慶大黴素生物合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魯偉 通訊員談弋)記者從武漢大學獲悉,該校藥學院教授孫宇輝課題組日前首次破解了傳統抗生素藥物慶大黴素在細胞生物合成中的一個關鍵中樞
  • 孫宇輝/張鄭宇團隊揭示抗MRSA活性天然產物生物合成機制
    2020年9月9日,武漢大學藥學院孫宇輝教授和張鄭宇特聘研究員課題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題為Uncovering the cytochrome P450-catalyzed methylenedioxy bridge formation in streptovaricins biosynthesis
  • 海洋藥物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天然產物生物合成機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8月28日,海洋藥物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李文利課題組在國際一流化學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在線發表了題為「Unusual Type II Polyketide Synthase System Involved in Cinnamoyl Lipid
  • TTN生物合成研究獲新進展
    Tautomycetin (TTN)是從Streptomyces griseochromogenes菌株中分離得到的第一個高選擇性的蛋白磷酸化酶-1(PP-
  • 【合成生物學】南洋理工大學梁照珣團隊JACS:源於非經典烯二炔生物合成途徑的Sungeidines的發現
    近日,南洋理工大學梁照珣課題組在JACS 上發表了題為「源於非經典烯二炔生物合成途徑的Sungeidines」的研究成果,為烯二炔家族新添了一重要成員分子。該研究揭示了烯二炔生物合成途徑的可進化性和可塑性,並為進一步探究Sungeidines生物合成中有趣的酶學現象奠定了基礎。作者從新加坡紅樹林的沉積物中分離得到了一株小單孢菌Micromonospora sp.
  • 武漢大學孫宇輝組:慶大黴素甲基化網絡原來也可以如此優美 | PNAS論文推薦
    責任編輯 譚坤2018年2月6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正式發表了武漢大學藥學院孫宇輝教授課題組關於慶大黴素甲基化代謝網絡催化機制的合作研究論文
  • 華中農大番茄紅素生物合成代謝研究獲突破
    本報訊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華中農業大學葉志彪團隊近期攻關完成的一項關於番茄紅素生物合成代謝的研究成果獲得突破。該成果已在知名學術期刊《NEW PHYTOLOGIST》上發表。  該研究揭示了番茄滯綠蛋白(SGR)通過負調控八氫番茄紅素合成酶(PSY)蛋白的活性來影響番茄果實類胡蘿蔔素的積累,初步闡明了SGR蛋白在番茄果實色澤形成和營養物質積累過程中的作用機制及分子機理。這是目前國際上發現的可調控植物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途徑中關鍵酶基因PSY活性的第二個轉錄因子。
  • 研究揭示絲狀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新機制
    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研究員呂雪峰帶領的微生物代謝工程研究組長期從事絲狀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尤其是在土麴黴工業生產衣康酸和他汀類藥物方面做了大量應用導向的代謝工程研究工作(Microb Cell Fact.2014a, 2014b;Metab Eng.2017;Biotechnol J.2018;ACS Synth Biol.2019)。
  • 昆植所黃勝雄組與上海植生所張餘組合作Nat Commu|託品酮生合途徑解析--罕見的III型PKS合酶
    至此,該研究提供了備受關注的N-甲基吡咯啉和乙酸酯單元之間的縮合機制,更重要的是,鑑定了一種不尋常的植物III型聚酮合酶,其僅催化一輪丙二醯基-CoA縮合。往期相關推薦(點擊可直接進入):1>一步到位--喹諾酮類生物鹼生物合成中的縮環反應||Yi Tang組Nat commun2>science重磅 || 確認了眼神,你就是抗癌藥物長春花鹼生物合成中走失的酶3>Angew||群體感應調控含氮雜環丁烷結構生物鹼的生物合成
  • 北京大學在植物天然產物生物合成與酶學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因此,解析植物天然產物的生物合成途徑對於植物生物學、生態學研究和開發創新藥物治療人類重大疾病都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由於植物自身的特點(生長緩慢、基因組龐大),以及參與生物合成的基因往往不成簇分布的現象,植物天然生物合成研究方法有限,進展緩慢。
  • 【中國科學報】真菌次級代謝研究獲系列成果
    真菌作為自然界第二大類生物,是天然藥物創製的重要來源。然而,大量真菌基因組測序表明,真菌中超過90%的次級代謝產物合成基因簇處於沉默狀態,極大地限制了新代謝產物的發現及其合成機制研究。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尹文兵課題組針對真菌中大量「隱秘」基因簇的問題,長期從事從基因到次級代謝產物的研究,主要方向包括真菌次級代謝產物激活、生物合成及其調控機制研究,近一年來取得了三個具有系統性和原創性的成果。  「這三個成果是天然產物發現及後續改造利用的上遊和下遊的關係。」尹文兵解釋。  第一個成果是使用表觀遺傳策略挖掘真菌天然產物多樣性。
  • 研究揭示真菌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生物合成中的自抗性機制
    研究揭示真菌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生物合成中的自抗性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6 16:14:16 中國醫學科學院胡友財等研究人員揭示真菌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生物合成中的自抗性機制
  • 科學網—真菌次級代謝研究獲系列成果
    然而,大量真菌基因組測序表明,真菌中超過90%的次級代謝產物合成基因簇處於沉默狀態,極大地限制了新代謝產物的發現及其合成機制研究。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尹文兵課題組針對真菌中大量「隱秘」基因簇的問題,長期從事從基因到次級代謝產物的研究,主要方向包括真菌次級代謝產物激活、生物合成及其調控機制研究,近一年來取得了三個具有系統性和原創性的成果。
  • 真菌次級代謝研究獲系列成果—新聞—科學網
    然而,大量真菌基因組測序表明,真菌中超過90%的次級代謝產物合成基因簇處於沉默狀態,極大地限制了新代謝產物的發現及其合成機制研究。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尹文兵課題組針對真菌中大量「隱秘」基因簇的問題,長期從事從基因到次級代謝產物的研究,主要方向包括真菌次級代謝產物激活、生物合成及其調控機制研究,近一年來取得了三個具有系統性和原創性的成果。
  • 萜類化合物生物合成的關鍵酶改造和調控研究等系列學術報告
    2004年在浙江大學獲得理學學士學位,2006年在浙江大學獲得理學碩士學位,2010年在德國耶拿大學獲得生物學博士學位, 2010-2013年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和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從事博士後研究,2013年起在浙江大學工作。
  • 生物物理所在光合藍藻長鏈脂肪烴合成的結構基礎研究中獲進展
    生物物理所在光合藍藻長鏈脂肪烴合成的結構基礎研究中獲進展 2020-03-25 生物物理研究所 長鏈脂肪烴作為傳統液體燃料汽油的主要成分,對其生物合成途徑進行改造和優化是極有前景的替代產油方案。早期的研究發現光合生物藍藻中存在一條代謝途徑,可以直接利用光能合成長鏈脂肪烴,無需額外碳源,但是效率較低,對該途徑進行改造,獲得能夠高效產烴的藍藻,是開發清潔生物能源的一條可行途徑。
  • 微生物所等破解過氧化氫酶參與天然產物生物合成機制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藥效團Ergoline環中的C環生物合成機制一直是各國科學家的研究重點,在該領域發表了大量論文,前輩科學家的研究證明了EasC和EasE兩個蛋白參與了C環的生物合成(圖1B),但是具體的分子生物學與酶學機制仍然沒有解析清楚。
  • 脂肽類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美國化學會期刊《ACS化學生物學》上。 脂肽類天然產物是由非核糖體肽和聚酮雜合途徑合成的一類抗生素,結構中既含有親水性胺基酸單元,又含有疏水性脂肪鏈,表現出抗菌、抗腫瘤和抗病毒等多種生物活性。脂肽類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成藥性、發展潛力和應用前景。
  • 浙江大學孫崇德教授課題組在柑橘類黃酮生物合成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年10月21日,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線發表了浙江大學
  • 科學網—首次闡述紅曲色素的生物合成途徑
    本報訊 近日,華中農業大學食品科學技術學院教授陳福生團隊綜合利用基因組學、分子生物學和代謝組學等技術手段,首次系統地闡述了紅曲色素的生物合成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