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次級代謝研究獲系列成果—新聞—科學網

2020-12-23 科學網

 

本報訊 真菌作為自然界第二大類生物,是天然藥物創製的重要來源。然而,大量真菌基因組測序表明,真菌中超過90%的次級代謝產物合成基因簇處於沉默狀態,極大地限制了新代謝產物的發現及其合成機制研究。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尹文兵課題組針對真菌中大量「隱秘」基因簇的問題,長期從事從基因到次級代謝產物的研究,主要方向包括真菌次級代謝產物激活、生物合成及其調控機制研究,近一年來取得了三個具有系統性和原創性的成果。

「這三個成果是天然產物發現及後續改造利用的上遊和下遊的關係。」尹文兵解釋。

第一個成果是使用表觀遺傳策略挖掘真菌天然產物多樣性。他們通過對植物內生真菌無花果擬盤多毛孢中的表觀遺傳調控因子進行定向遺傳敲除,發現該菌的次級代謝產物指紋圖譜發生了巨大變化,從中分離鑑定得到了15個新的聚酮類天然產物,並通過同位素示蹤法闡釋了產物Ficiolide A的合成途徑。

「我們通過對遺傳轉化技術進行改良,大大縮短了真菌轉化的周期,該研究為新天然產物的發現提供了高效的方法。」助理研究員吳廣畏為文章的第一作者,尹文兵為文章通訊作者。

在此基礎上,科學家們開展了生物合成機制研究,闡明重要生防菌淡紫擬青黴中脂肽類抗生素leucinostatins的生物合成途徑。

在與中國農業科學研究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謝丙炎課題組的合作下,科學家們通過對淡紫擬青黴進行基因組測序並結合比較基因組學分析,預測了脂肽類抗生素leucinostatins的合成基因簇。再通過對候選基因的遺傳敲除,鑑定了leucinostatins的合成基因簇,並且解析了其合成途徑。這一工作對防治植物線蟲等多種病蟲害藥物的開發奠定了理論基礎。

此後,尹文兵又和北京大學藥學院葉敏團隊合作,率先將真菌糖基轉移酶應用於天然產物成藥性改善。

利用糖基化對活性天然產物修飾是改造其成藥性的一個有效手段,目前常常利用真菌作為宿主進行生物轉化來獲得,但至今還未從真菌中發現起作用的糖基轉移酶。他們則利用生物轉化導向的轉錄組測序技術從凍土毛黴中發現並鑑定了第一個糖基轉移酶,並成功表達獲得可溶性蛋白質。研究發現,該酶具有廣泛的底物雜泛性和專一的立體選擇性,主要以二磷酸尿苷葡糖為糖基供體,可接受73個酚類物質為主的藥物骨架化合物作為底物,進行氧糖基化反應,主產物的產率可達到60%以上。值得關注的是該酶對於含有異戊烯基的酚類底物的催化活性具有獨有的專一性,糖基化的位置主要發生在異戊烯基鄰位的羥基基團上,說明該酶催化的複雜性。(王晨緋)

《中國科學報》 (2017-03-06 第5版 創新周刊)

相關焦點

  • 科學網—真菌次級代謝研究獲系列成果
    然而,大量真菌基因組測序表明,真菌中超過90%的次級代謝產物合成基因簇處於沉默狀態,極大地限制了新代謝產物的發現及其合成機制研究。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尹文兵課題組針對真菌中大量「隱秘」基因簇的問題,長期從事從基因到次級代謝產物的研究,主要方向包括真菌次級代謝產物激活、生物合成及其調控機制研究,近一年來取得了三個具有系統性和原創性的成果。
  • 【中國科學報】真菌次級代謝研究獲系列成果
    真菌作為自然界第二大類生物,是天然藥物創製的重要來源。然而,大量真菌基因組測序表明,真菌中超過90%的次級代謝產物合成基因簇處於沉默狀態,極大地限制了新代謝產物的發現及其合成機制研究。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尹文兵課題組針對真菌中大量「隱秘」基因簇的問題,長期從事從基因到次級代謝產物的研究,主要方向包括真菌次級代謝產物激活、生物合成及其調控機制研究,近一年來取得了三個具有系統性和原創性的成果。  「這三個成果是天然產物發現及後續改造利用的上遊和下遊的關係。」尹文兵解釋。  第一個成果是使用表觀遺傳策略挖掘真菌天然產物多樣性。
  • 微生物所等在真菌次級代謝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真菌作為自然界第二大類生物,是天然藥物創製的重要來源。然而,大量真菌基因組測序表明,真菌中超過90%的次級代謝產物合成基因簇處於沉默狀態,極大地限制了新代謝產物的發現及其合成機制研究。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尹文兵課題組針對真菌中大量基因簇沉默的問題,長期從事從基因到次級代謝產物的研究,主要方向包括真菌次級代謝產物激活、生物合成及其調控機制研究,近一年來取得了如下幾項系統性和原創性的成果:尹文兵團隊通過對植物內生真菌無花果擬盤多毛孢中的表觀遺傳調控因子進行定向遺傳敲除,發現該菌的次級代謝產物指紋圖譜發生了巨大變化
  • 微生物所鏈黴菌次級代謝產物產量的適配策略研究獲進展
    微生物所鏈黴菌次級代謝產物產量的適配策略研究獲進展 2017-12-04 微生物研究所 【字體  近日,微生物生理代謝研究組利用以上元件研究發現,次級代謝產物的合成時序與鏈黴菌前體供應等生理狀態不匹配是制約產量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為解決這一問題,該研究組利用鏈黴菌時序啟動子,建立優化、適配次級代謝產物生物合成的全新自調控策略。
  • 鏈黴菌次級代謝產物產量的適配策略研究獲進展
    鏈黴菌能產生豐富的次級代謝產物,目前臨床上應用的抗生素約三分之二由該屬微生物產生,因此鏈黴菌被稱為藥物合成的天然細胞工廠。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生理代謝研究組立足於這一問題,開發了一系列鏈黴菌合成生物學研究必要的表達控制元件,2013年,開發了鏈黴菌強啟動子kasOp*;2015年,篩選了166個具有不同強度的鏈黴菌普適的組成型啟動子;2016年,開發了可用於「適時」、「適量」的表達控制的鏈黴菌誘導表達系統Potr*。這些工作豐富了鏈黴菌合成生物學元件庫。
  • 礁棲海藻共附生微生物藥用天然產物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7月2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獲悉,該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和廣東省海洋藥物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對我國南海永興島附近低潮帶珊瑚礁來源的腔節藻進行了多年的共附生微生物代謝產物研究
  • 小菜蛾代謝殺蟲劑分子機理方面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張雅林現代藥物研發團隊在小菜蛾代謝殺蟲劑分子機理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Hazardous
  • Leptolyngbya屬海洋藍細菌次級代謝產物的研究進展|MDPI
    主要從事海洋藍細菌活性次級代謝產物的發現,探索其生物合成途徑並在分子遺傳學和基因水平上對其來源進行研究。Gerwick教授同時致力於開發結構分析新技術例如基於核磁共振技術的S.M.A.R.T.平臺等。
  • 研究揭示絲狀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新機制
    絲狀真菌具有強大的次級代謝產物合成能力,可以產生結構複雜多樣、具有廣泛生物活性的化合物。目前,許多絲狀真菌的次級代謝產物或其衍生物都已被開發成重要藥物應用於臨床中,包括青黴素、他汀類降血脂藥物和抗真菌藥物棘白菌素。探索絲狀真菌次級代謝產物的生物合成機制,對於進一步挖掘次級代謝產物資源和開發新型藥物具有重要意義。
  • 科學家揭示林火幹擾下土壤真菌群落演替軌跡—新聞—科學網
    過去的研究大多關注火幹擾對森林地上植被的影響,然而作為地下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土壤真菌在林火幹擾後的演替軌跡及其驅動機制尚不清楚。 大興安嶺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屏障,有著參天古樹和連綿林海。近年來,大興安嶺林火發生頻繁,嚴重影響當地的生態環境以及人們的生產生活。
  • 期待科技成果更快轉化生產力—新聞—科學網
    11月19日,第二屆醫藥產業創新與成果轉化博士後學術交流活動在北京召開。作為此次活動的主持人、北京中關村醫學工程健康產業化基地主任鄒穎表示,活動旨在支持博士後專業人才培養、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產學研結合、充分發揮北京科研人才集聚的優勢,助力科創中心建設。
  • 代謝調控血栓形成的新機制和治療新靶點被揭示—新聞—科學網
    3月23日,該成果發表於《血液循環》。 由於攝入BCAA被廣泛用於專業運動員和運動人士增肌營養物,BCAA注射劑被用於肝性腦病治療,BCAA代謝產物α-酮酸被用於慢性腎病治療,該項研究結果提示臨床應用BCAA及其下遊代謝產物可能存在潛在的促栓風險。此外,該項研究也提示,針對BCAA分解代謝途徑或控制飲食中BCAA攝入量有可能成為血栓性疾病治療和預防的新方法。
  • 研究揭示水分影響紫花苜蓿抗寒能力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飼草育種與栽培創新團隊揭示水分影響紫花苜蓿抗寒能力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BMC植物生物學》上。
  • 高級激發態發光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超分子光化學研究中心吳驪珠團隊研究了一類基於雜原子取代類剛性二苯乙烯特有分子骨架,在室溫單一組分固體條件下表現明亮的多色發光。激發波長依賴的螢光發射、發光光譜與激發光譜的鏡像關係、時間分辨的發光行為等證明雙重螢光和雙重磷光分別源於單重激發態和三重激發態的高/低能級。
  • 香茶菜屬植物內生真菌新穎活性次生代謝產物研究中取得進展
    內生菌在與宿主長期的協同進化過程中建立了豐富的以次生代謝產物為載體的化學溝通機制,這種溝通機制的存在從而導致了內生真菌本身物種的多樣性,進而導致其次生代謝產物結構與生物功能的多樣性。因此,近年來,內生真菌作為結構新穎活性分子的重要來源備受研究者們的關注。
  • Organic Lett:張長生等深海放線菌次級代謝產物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科院海洋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重點實驗室(依託於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深海微生物的研究方面獲得新進展:從深海來源的放線菌中發現了一系列結構新穎的活性次級代謝產物,相關研究的最新成果在線發表於Organic Letters。
  • 中科院金屬所唐雲龍獲中國青年科技獎—新聞—科學網
    會上舉行了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頒獎儀式,10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獲中國青年科技獎。其中,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唐雲龍榮獲中國青年科技獎。 唐雲龍致力於低維鈣鈦礦功能材料設計製備及其原子尺度結構特性研究,取得多項有國際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脈衝光抽運原子鐘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在王育竹院士開創的光抽運(POP)氣泡原子鐘研究基礎上,在POP原子鐘中長期頻率穩定度優化方面獲重要進展。
  • 研究人員在海綿真菌中發現「皇冠」分子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劉永宏研究團隊在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期刊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有機化學前沿》)上以封面文章發表最新研究論文海洋環境獨特,蘊藏著豐富的微生物資源,海洋微生物具有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代謝產物化學多樣性等特點。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海洋天然產物化學家將研究焦點由大型海洋動植物轉移至海洋微生物上,因此海洋微生物成為新穎活性次級代謝產物的重要來源。
  • 中國學者主持制定的竹炭系列國際標準發布—新聞—科學網
    為全球竹炭產業發展貢獻中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