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真菌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生物合成中的自抗性機制

2021-01-10 科學網

研究揭示真菌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生物合成中的自抗性機制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6 16:14:16

中國醫學科學院胡友財等研究人員揭示真菌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生物合成中的自抗性機制。相關論文於2020年12月14日在線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雜誌上。

研究人員報導了一種大環內酯類抗生素A26771B(1)自抗性的獨特策略,該策略通過闡明其在Penicillium egyptiacum中的生物合成途徑而確定。高度還原的聚酮化合物合酶和反式硫酯酶生成大環內酯骨架,P450和醯基轉移酶分別催化羥基化和琥珀醯化反應,從而形成前藥berkeleylactone E(2)。然後,由分泌的黃素依賴性氧化酶引起的細胞外氧化激活形成1,而由短鏈還原酶進行的細胞內還原失活重新形成2,從而形成氧化還原循環。

這項工作說明了氧化還原介導的一種獨特真菌抗生素耐藥機制,並有助於理解抗生素的生物合成和耐藥性。

據介紹,許多生物活性天然產物的微生物生產者都採用自我抗性基因來避免自我傷害。

附:英文原文

Title: Self‐Resistance in the Biosynthesis of Fungal Macrolides Involving Cycles of Extracellular Oxidative Activation and Intracellular Reductive Inactivation

Author: Youcai Hu, Yalong Zhang, Jian Bai, Le Zhang, Chen Zhang, Bingyu Liu

Issue&Volume: 14 December 2020

Abstract: Self‐resistance genes are employed by many microbial producers of bioactive natural products to avoid self‐harm. Here, we describe a unique strategy for self‐resistance toward a macrolide antibiotic, A26771B (  1  ), identified by elucidating its biosynthetic pathway in the fungus  Penicillium egyptiacum  . A highly reducing polyketide synthase and a  trans  ‐acting thioesterase generate the macrolide backbone, and a P450 and an acyltransferase respectively catalyze hydroxylation and succinylation to form the prodrug berkeleylactone E (  2  ). Then, extracellular oxidative activation by a secreted flavin‐dependent oxidase forms  1  , while intracellular reductive inactivation by a short‐chain reductase reforms  2  , forming a redox cycle. Our work illustrates a unique redox‐mediated resistance mechanism for fungal antibiotics and contribute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antibiotic biosynthesis and resistance.

DOI: 10.1002/anie.202015442

Source: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015442

相關焦點

  • 上海有機所揭示硫肽類抗生素的生物合成酶學機制
    對於此類抗生素生物合成途徑的研究,不但有利於使用經過改造後的「微生物工廠」來生產製備新型的藥物前體,還拓展了人們對於特殊蛋白質/多肽翻譯後修飾反應的理解和認識。該家族中的硫鏈絲菌素具有獨特的雙大環骨架結構和優良的生物活性(包括抗細菌、抗支原體、抗癌、抗瘧和免疫抑制等活性),引起了科研人員強烈的興趣。
  • 選用大環內酯類抗生素防「藍」,這些知識必須清楚
    在眾多豬群疾病中,藍耳病常見且複雜,是影響豬場飼料轉化率、延長出欄期的重要因素,可導致養殖效益大幅下降。 大環內酯類抗生素被證實在應對藍耳病、喘氣病等多種疾病的過程中療效顯著,但這些防控知識你真的清楚嗎?
  • 研究揭示絲狀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新機制
    絲狀真菌具有強大的次級代謝產物合成能力,可以產生結構複雜多樣、具有廣泛生物活性的化合物。目前,許多絲狀真菌的次級代謝產物或其衍生物都已被開發成重要藥物應用於臨床中,包括青黴素、他汀類降血脂藥物和抗真菌藥物棘白菌素。探索絲狀真菌次級代謝產物的生物合成機制,對於進一步挖掘次級代謝產物資源和開發新型藥物具有重要意義。
  • 大環內酯類藥物,使用需注意這些細節
    大環內酯類藥物是一類分子結構中含有14-16碳內酯環的抗菌藥物,其有抗菌、調節下呼吸道菌群平衡、免疫調節、抗炎症、提高上消化道動力、減少胃食管反流至氣道、對生物被膜有負向調節、抑制氣道黏液高分泌作用及有激素節省效應、抗病毒效應,臨床主要用於感染性疾病的治療。
  • 妊娠早期使用大環內酯類抗生素與胎兒畸形風險相關
    妊娠早期使用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是否安全 Anna Wald, MD, MPH 在妊娠早期曾接受紅黴素等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治療的孕婦所生下的孩子有較高的畸形發生率。 妊娠期使用抗生素的情況常見,我們很難區分抗生素和感染本身對胎兒的影響。
  • 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在急診成人感染性疾病中的合理應用
    大環內酯類藥物為臨床上常用抗感染藥物之一,在急診抗感染治療中佔據重要地位。 大環內酯類藥物在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尤其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作(AECOPD)和社區獲得性肺炎(CAP)等的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
  • 孫宇輝小組首次揭示慶大黴素生物合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魯偉 通訊員談弋)記者從武漢大學獲悉,該校藥學院教授孫宇輝課題組日前首次破解了傳統抗生素藥物慶大黴素在細胞生物合成中的一個關鍵中樞
  • 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和喹諾酮類抗菌藥是否可作為CAP一線用藥?
    鑑於肺炎鏈球菌對大環內酯類藥物的耐藥性增加以及擔心與喹諾酮類藥物發生交叉耐藥,因此目前就單用大環內酯類和把呼吸喹諾酮類作為一線用藥尚存爭議。      許多研究的檢測結果表明,肺炎鏈球菌對大環內酯類藥物的耐藥率已超過對青黴素的耐藥率。
  • 孫宇輝/張鄭宇團隊揭示抗MRSA活性天然產物生物合成機制
    ,報導了關於活性天然產物曲張鏈絲菌素(Streptovaricins)中亞甲基雙氧橋結構生物合成機制的合作研究進展[1]。在前期針對抗MRSA活性天然產物的大量研究中,從武漢大學校園土壤中分離到的一株鏈黴菌(Streptomyces spectabilis CCTCC M2017417)中發現了一類具有抗MRSA活性的萘安莎類抗生素,經鑑定為曲張鏈絲菌素,它在結構上與著名的治療肺結核明星藥物利福黴素同屬一個家族。
  • PNAS:闡明抗生素A201A中糖的生物合成途徑並揭示新型L-半乳糖變位酶
    自然界中的半乳糖(galactose, Gal)有d-和l-兩種構型,以六元吡喃糖環(pyranose)型和五元呋喃型糖環(furanose)兩種形式存在,因此具有四種異構體。哺乳動物中的d-Gal只有d-吡喃型(d-galactopyranose, d-Galp),而在細菌、真菌、原生動物以及一些病原生物中常以d-呋喃糖 (d-galactofuranose, d-Galf) 形式存在,並與毒力和致病性有著密切關係。與d-Gal的廣泛存在相比,l-Gal作為維生素C合成的重要前體,在自然界中還較少被發現。
  • 微生物所等在真菌次級代謝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真菌作為自然界第二大類生物,是天然藥物創製的重要來源。然而,大量真菌基因組測序表明,真菌中超過90%的次級代謝產物合成基因簇處於沉默狀態,極大地限制了新代謝產物的發現及其合成機制研究。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尹文兵課題組針對真菌中大量基因簇沉默的問題,長期從事從基因到次級代謝產物的研究,主要方向包括真菌次級代謝產物激活、生物合成及其調控機制研究,近一年來取得了如下幾項系統性和原創性的成果:尹文兵團隊通過對植物內生真菌無花果擬盤多毛孢中的表觀遺傳調控因子進行定向遺傳敲除,發現該菌的次級代謝產物指紋圖譜發生了巨大變化
  • 海洋來源生物鹼Cyanogramide生物合成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Biosynthetic Pathway of Cyanogramide Unveils Spirooxindole Formation Catalyzed by a P450 Enzyme」,揭示了海洋放線菌來源生物鹼cyanogramide生物合成途徑的重組激活和P450氧化酶催化形成氧化吲哚螺環的新機制。
  • 【青黴素類抗生素】阿奇黴素分散片
    不良反應中消化道反應佔大多數,主要症狀包括腹瀉(稀便)、上腹部不適(疼痛或痙攣)、噁心、嘔吐,偶見腹脹。一般為輕至中度。偶見肝氨基轉移酶可逆性升高,發生率與其它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及青黴素類相似。曾見一過性輕度中性粒細胞減少症,但是否與阿奇黴素有關尚未證實。【禁忌】對阿奇毒素或其他任何一種大環內酯類藥物過敏者禁用。
  • 【中國科學報】真菌次級代謝研究獲系列成果
    真菌作為自然界第二大類生物,是天然藥物創製的重要來源。然而,大量真菌基因組測序表明,真菌中超過90%的次級代謝產物合成基因簇處於沉默狀態,極大地限制了新代謝產物的發現及其合成機制研究。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尹文兵課題組針對真菌中大量「隱秘」基因簇的問題,長期從事從基因到次級代謝產物的研究,主要方向包括真菌次級代謝產物激活、生物合成及其調控機制研究,近一年來取得了三個具有系統性和原創性的成果。  「這三個成果是天然產物發現及後續改造利用的上遊和下遊的關係。」尹文兵解釋。  第一個成果是使用表觀遺傳策略挖掘真菌天然產物多樣性。
  • 武漢大學孫宇輝課題組聚酮合酶生物合成研究獲突破
    近日,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德國應用化學》)發表了武漢大學藥學院鄧子新院士團隊孫宇輝教授課題組在聚酮合酶(Polyketide synthase, PKS)生物合成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揭示了PKS結構域可通過一種新穎而獨特的跨模塊「借用」方式實現聚酮鏈的雙鍵還原。
  • 科學網—真菌次級代謝研究獲系列成果
    本報訊 真菌作為自然界第二大類生物,是天然藥物創製的重要來源。
  • 真菌次級代謝研究獲系列成果—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真菌作為自然界第二大類生物,是天然藥物創製的重要來源。
  • 【合成生物學】南洋理工大學梁照珣團隊JACS:源於非經典烯二炔生物合成途徑的Sungeidines的發現
    作者通過基因組導向方法從小單孢菌中發現了一類全新骨架分子Sungeidines,其生物合成基因簇(BGC)與已知的dynemicin類烯二炔存在同源進化關係但又表現出顯著的差異。該研究揭示了烯二炔生物合成途徑的可進化性和可塑性,並為進一步探究Sungeidines生物合成中有趣的酶學現象奠定了基礎。作者從新加坡紅樹林的沉積物中分離得到了一株小單孢菌Micromonospora sp.
  • 我國科學家解析青蒿素類過氧橋鍵合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這類含有過氧橋鍵的萜類吲哚生物鹼通常具有多種生物活性,包括抗感染、抗腫瘤、以及抗心律失常的藥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青蒿素已經作為抗瘧疾藥物(artemisinin-based combination therapies,ACTs)應用於臨床接近40年。青蒿素的生物活性與過氧鍵密不可分,但是催化青蒿酸形成青蒿素的環內過氧鍵合酶卻一直沒有找到,成為一道世界難題。
  • 內生真菌與植物防禦機制的關係
    另一方面,內生菌在植物應對外界環境的應激耐受性(包括抗旱、抗病蟲害及對病原體拮抗等)、宿主植物的生長、宿主植物中的有效活性成分的產生等方面產生重要影響。植物內生真菌可以通過多樣化途徑來增強植物體的營養生理和抗性機能,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耕作栽培研究所肖佳雷、來永才等人對內生真菌與植物的防禦機制的研究進展進行了深入地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