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來源生物鹼Cyanogramide生物合成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2020-12-23 中國生物技術網

近日,國際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德國應用化學》)在線發表了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長生團隊和中國海洋大學教授朱偉明合作的研究論文「Refactoring the Concise Biosynthetic Pathway of Cyanogramide Unveils Spirooxindole Formation Catalyzed by a P450 Enzyme」,揭示了海洋放線菌來源生物鹼cyanogramide生物合成途徑的重組激活和P450氧化酶催化形成氧化吲哚螺環的新機制。

生物鹼cyanogramide(1)分離自海洋來源稀有放線菌Actinoalloteichus cyanogriseusWH1-2216-6,含有罕見的氧化吲哚螺[3,4]吡咯[1,2-c]並咪唑結構,可有效逆轉腫瘤細胞株耐藥性,如阿黴素(adriamycin)抗性細胞株K562/A02,MCF-7/Adr和長春新鹼(vincristine)抗性細胞株KB/VCR。野生菌株中1的產量極低,限制了對其進行更廣泛的生物活性評估和深入研發。微生物次級代謝產物生物合成研究是發現新穎合成機制、提高產量和增加結構多樣性的有效途徑。研究人員通過合成生物學技術手段,在異源宿主Streptomyces coelicolor YF11中重構了1的生物合成基因簇,成功實現了1的異源表達,與野生型相比,1的產量顯著提高。同時,從異源表達菌中分離鑑定了9個結構類似物,包括5個新化合物cyanogramide B-D(4-6),marinacarbolines E-F(3,8)。進一步研究發現,化合物4為外消旋體,化合物5、6和1是對映異構體混合物,比例分別是5a/5b為4:1,6a/6b為5:1,1a/1b為8:1,其中,6a的絕對構型通過單晶衍射確定為12S。經過系統的基因缺失、次級代謝中間體分離鑑定和前體餵養實驗,闡明了cyanogramide的生物合成途徑(圖1)。

氧化吲哚螺環結構單元在天然產物中廣泛存在,是活性化合物中重要的藥效基團,但其生物合成機制僅在真菌中有過報導。目前已報導的氧化吲哚螺環催化機制有兩種,一類是通過環氧中間體,經半頻哪醇重排反應產成,由黃素蛋白催化;一類是通過自由基產生,由P450氧化酶催化。研究人員發現,與真菌450氧化酶通過自由基機制生成氧化吲哚螺環不同,化合物1中的氧化吲哚螺環是由P450通過碳正離子介導的半頻哪醇重排(semipinacol-type rearrangement)反應形成(圖2)。這個新機制的發現拓展了P450氧化酶催化功能的認知。

南海海洋所研究員朱義廣和副研究員張慶波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工作得到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開放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等的資助。

圖1. Cyanogramide生物合成基因簇和推導的生物合成途徑

圖2. 推導的CyaH催化氧化吲哚螺環形成機理

論文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004978

相關焦點

  • 昆明理工大學在黃草烏生物鹼生物合成的分子機製取得重要進展
    黃草烏是烏頭屬植物中一種重要的藥用植物,目前,黃草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黃草烏化學成分研究發現黃草烏中二萜類生物鹼有40 多種,其中滇烏頭鹼、黃草烏鹼甲、草烏甲素等二萜類生物鹼,具有祛風除溼、溫經止痛、解毒消腫、散寒活血、抗抑腫瘤等功效。黃草烏是雲南白藥、草烏甲素片等多種著名中成藥的主要原料。
  • 海洋藥物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天然產物生物合成機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8月28日,海洋藥物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李文利課題組在國際一流化學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在線發表了題為「Unusual Type II Polyketide Synthase System Involved in Cinnamoyl Lipid
  • 酵母中藥用託烷生物鹼的生物合成
    酵母中藥用託烷生物鹼的生物合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3 16:15:45 美國史丹福大學Christina D. Smolke課題組取得最新進展。
  • 南大洋酸化機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區域海洋動力學與數值模擬功能實驗室薛亮副研究員與美國德拉瓦大學Wei-Jun Cai教授等合作,在南大洋酸化機制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其研究成果「Climatic modulation of surface
  • 我國科學家解析青蒿素類過氧橋鍵合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曾耗時12年,花費4000萬美元的艱辛研究,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Jay Keasling教授最終於2013年4月10日聯合Amyris公司在《自然》(Nature)雜誌上在線發布了他們的成果:應用合成生物學技術成功地在轉基因酵母中生產出青蒿素合成的前體青蒿酸,使利用酵母生產青蒿素取得突破性和革命性進展。
  • 對二甲苯「綠色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航天催化與新材料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李昌志、研究員王愛琴和中科院副院長、中科院院士張濤團隊在綠色對二甲苯(PX)合成路線中取得新進展,設計出一條以木質纖維素資源生物發酵產物(生物基異戊二烯)和甘油脫水產物(丙烯醛)為原料,利用碳化鎢催化分子內氫轉移串聯反應的合成路線。
  • 微生物所等破解過氧化氫酶參與天然產物生物合成機制
    研究表明,麥角生物鹼結構中的Ergoline四元環是該類化合物的藥效團,它與神經遞質的結構比較類似,可以特異性結合人腦中的各種神經遞質受體。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藥效團Ergoline環中的C環生物合成機制一直是各國科學家的研究重點,在該領域發表了大量論文,前輩科學家的研究證明了EasC和EasE兩個蛋白參與了C環的生物合成(圖1B),但是具體的分子生物學與酶學機制仍然沒有解析清楚。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生物分子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生物分子功能研究團隊樸海龍研究員與廈門大學林聖彩教授及英國鄧迪大學Grahame
  • 海洋所溫帶海域海草床鰻草種群補充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海洋所溫帶海域海草床鰻草種群補充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2018-03-01 海洋研究所 【字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養殖水域生態學與生物資源修復研究團隊
  • 大連化物所對二甲苯「綠色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大連化物所對二甲苯「綠色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2018-02-23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研究員王愛琴和中科院副院長、中科院院士張濤團隊在綠色對二甲苯(PX)合成路線中取得新進展,設計出一條以木質纖維素資源生物發酵產物(生物基異戊二烯)和甘油脫水產物(丙烯醛)為原料,利用碳化鎢催化分子內氫轉移串聯反應的合成路線。
  • β-胡蘿蔔素生物合成研究獲進展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獲悉,該園科研人員在β-胡蘿蔔素的生物合成方面獲得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歐洲微生物學會聯合會微生物快報》。
  • 科研動態丨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學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科研動態丨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學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2020-07-02 20: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微生物所在流感病毒聚合酶調控RNA合成機制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因此對於流感病毒聚合酶工作機制的探索一直是研究熱點。  為了深入研究流感病毒聚合酶合成RNA的分子機制,研究人員利用冷凍電鏡三維重構技術,解析了D型流感病毒聚合酶與不同RNA啟動子結合的近原子解析度三維結構。
  • 李家洋課題組在擬南芥生長素合成調控機理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李家洋課題組在擬南芥生長素合成調控機理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來源: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04-17   今日/總瀏覽:1/3945
  • 中國海洋大學在海洋與全球氣候變化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海洋大學在海洋與全球氣候變化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2012-02-08 來源:中國海洋大學   近日,中國海洋大學「築峰工程」教授吳立新在國際著名雜誌《Nature Climate
  • 北京大學在植物天然產物生物合成與酶學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植物天然產物作為內源性小分子參與了自身重要生理活動,例如調控植物自身的生長發育和抵禦病蟲害,同時也是治療人類重大疾病的創新藥物分子的主要來源。因此,解析植物天然產物的生物合成途徑對於植物生物學、生態學研究和開發創新藥物治療人類重大疾病都具有重要意義。
  • 脂肽類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長生團隊在脂肽糖苷類抗生素Totopotensamides(TPMs)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對苯二甲酸二乙酯合成新路線研究取得新進展
    作者:徐傑等 來源
  • 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國輝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合作,在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以共同通訊作者形式在Nature 雜誌上發表全文(Article)。
  • 多溴聯苯醚內分泌幹擾效應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郭良宏研究組在多溴聯苯醚 (PBDEs) 內分泌幹擾效應的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