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機所揭示硫肽類抗生素的生物合成酶學機制

2020-12-11 中國科學院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命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劉文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闡明了硫鏈絲菌素(ThiostreptonTSR)側環形成過程中關鍵大環化反應的酶學機制,相關成果已於1124日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報》(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6, DOI: 10.1073/pnas.1612607113)。

  硫肽抗生素是一類古老的生物活性肽抗生素,該家族成員目前已被發現超過一百餘種。雖然此類天然產物的結構複雜、種類多樣,但是其生物合成途徑卻存在共性,即底物均為一段高度後修飾的由核糖體翻譯而來的多肽。對於此類抗生素生物合成途徑的研究,不但有利於使用經過改造後的「微生物工廠」來生產製備新型的藥物前體,還拓展了人們對於特殊蛋白質/多肽翻譯後修飾反應的理解和認識。該家族中的硫鏈絲菌素具有獨特的雙大環骨架結構和優良的生物活性(包括抗細菌、抗支原體、抗癌、抗瘧和免疫抑制等活性),引起了科研人員強烈的興趣。

  劉文課題組長期以來致力於硫鏈絲菌素的生物合成與分子改造的研究。在前期的工作中,他們基於該分子生物合成途徑的特殊性,設計並開發了一套基於「前體導向突變生物合成」的TSR分子改造策略。利用該策略,他們成功獲得了多個活性顯著超出母體化合物的TSR衍生物,並製備了首個含有氟元素和氯元素的TSR分子(Org. Chem. Front., 2015, 2, 106-109; Org. Chem. Front., 2016, 3, 496-500)。選用其中的部分衍生物作為化學探針,他們還發現了一種獨特的硫肽抗生素殺滅胞內寄生菌的雙重作用機制(Chem. Biol., 2015, 22, 1002-1007),這為未來抗感染藥物的研發給出了新的啟示。基於上述研究結果,該課題組系統性地闡釋了硫鏈絲菌素的側環結構與其優良生物活性的構效關係。

  在最近的研究過程中,他們基於同樣的策略使用不同的合成前體對相同的突變菌株進行化學餵養,卻發現了與預期產物不一致的硫肽衍生物。在使用前體7-F-QA餵養突變株tsrT時,他們發現了一個側環結構不完整的氟代TSR衍生物,其中喹萘啶酸(QA)結構單元沒有發生相應的氧化後修飾。以此種具備二酮結構特徵的TSR流產產物(shunt product)作為預期,他們研究了TSR生物合成途徑與分子骨架氧化後修飾相關的基因功能,通過基因敲除/回補、化學餵養、體外酶學測活等手段,最終確定了P450蛋白TsrP負責了TSR側環形成過程中QA結構單元的環氧化反應(ACS Chem. Biol., 2016, 11, 2673-2678)。但是至此,由於沒有獲得側環關閉過程中的關鍵中間體,關於硫鏈絲菌素側環形成的核心酶學機制還無法得到闡明。

  而在本研究中,他們繼續沿用「前體導向突變生物合成」的策略,通過優化6-F-QA作為前體餵養突變株tsrT後的發酵時間,他們成功分離、鑑定了一個側環尚未關閉但QA基團已經發生環氧化的關鍵氟代中間體。正是由於氟原子的引入,降低了催化側環形成的關鍵蛋白的酶活,從而導致了這樣一個中間體的短暫積累;而繼續延長發酵時間,該中間體會被轉化為最終成熟的6』-fluoro-TSR分子。該中間體的分離和鑑定為TSR側環生物合成途徑中的酶學機制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該課題組成員通過生物信息學分析,鎖定了TSR生物合成基因簇中一個功能尚未得到歸屬的基因tsrI,其編碼的蛋白TsrI隸屬於α/β水解酶超家族。綜合使用基因敲除/回補、化學半合成模擬底物製備、體外酶學測活、化學餵養等手段,他們證實了TsrI是硫鏈絲菌素側環生物合成過程中的關鍵蛋白,該蛋白同時負責了先導肽的切除和TSR側環關閉過程的大環化反應;另外,通過序列比對、同源建模和胺基酸點突變研究,他們還在TsrI中確定了α/β水解酶超家族高度保守的「催化三聯體」胺基酸殘基(Asp-His-Ser)。雖然目前已有十餘種α/β水解酶超家族蛋白的不同活性相繼得到了報導,但是同時兼具蛋白內切酶活性和催化游離氨基進行環氧開環活性的「雙功能」α/β水解酶在此前的研究中卻從未被發現。該研究中關於TsrI功能的闡明,不但解決了長期以來困擾人們的雙環硫肽抗生素側環如何關閉的問題,更拓展了人們對於α/β水解酶這一超家族蛋白生化功能的進一步認識和理解,同時為基於合成生物學策略改造雙大環硫肽類抗生素分子結構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上述成果均主要由劉文課題組的在讀博士生鄭慶飛、副研究員王守鋒等完成,並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上海市科委和中科院等相關項目的大力資助。

 

α/β水解酶超家族蛋白TsrI依次催化硫鏈絲菌素生物合成途徑中C-N鍵斷裂和形成的雙重活性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命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劉文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闡明了硫鏈絲菌素(Thiostrepton,TSR)側環形成過程中關鍵大環化反應的酶學機制,相關成果已於11月24日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報》(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6, DOI: 10.1073/pnas.1612607113)。
  硫肽抗生素是一類古老的生物活性肽抗生素,該家族成員目前已被發現超過一百餘種。雖然此類天然產物的結構複雜、種類多樣,但是其生物合成途徑卻存在共性,即底物均為一段高度後修飾的由核糖體翻譯而來的多肽。對於此類抗生素生物合成途徑的研究,不但有利於使用經過改造後的「微生物工廠」來生產製備新型的藥物前體,還拓展了人們對於特殊蛋白質/多肽翻譯後修飾反應的理解和認識。該家族中的硫鏈絲菌素具有獨特的雙大環骨架結構和優良的生物活性(包括抗細菌、抗支原體、抗癌、抗瘧和免疫抑制等活性),引起了科研人員強烈的興趣。
  劉文課題組長期以來致力於硫鏈絲菌素的生物合成與分子改造的研究。在前期的工作中,他們基於該分子生物合成途徑的特殊性,設計並開發了一套基於「前體導向突變生物合成」的TSR分子改造策略。利用該策略,他們成功獲得了多個活性顯著超出母體化合物的TSR衍生物,並製備了首個含有氟元素和氯元素的TSR分子(Org. Chem. Front., 2015, 2, 106-109; Org. Chem. Front., 2016, 3, 496-500)。選用其中的部分衍生物作為化學探針,他們還發現了一種獨特的硫肽抗生素殺滅胞內寄生菌的雙重作用機制(Chem. Biol., 2015, 22, 1002-1007),這為未來抗感染藥物的研發給出了新的啟示。基於上述研究結果,該課題組系統性地闡釋了硫鏈絲菌素的側環結構與其優良生物活性的構效關係。
  在最近的研究過程中,他們基於同樣的策略使用不同的合成前體對相同的突變菌株進行化學餵養,卻發現了與預期產物不一致的硫肽衍生物。在使用前體7-F-QA餵養突變株△tsrT時,他們發現了一個側環結構不完整的氟代TSR衍生物,其中喹萘啶酸(QA)結構單元沒有發生相應的氧化後修飾。以此種具備二酮結構特徵的TSR流產產物(shunt product)作為預期,他們研究了TSR生物合成途徑與分子骨架氧化後修飾相關的基因功能,通過基因敲除/回補、化學餵養、體外酶學測活等手段,最終確定了P450蛋白TsrP負責了TSR側環形成過程中QA結構單元的環氧化反應(ACS Chem. Biol., 2016, 11, 2673-2678)。但是至此,由於沒有獲得側環關閉過程中的關鍵中間體,關於硫鏈絲菌素側環形成的核心酶學機制還無法得到闡明。
  而在本研究中,他們繼續沿用「前體導向突變生物合成」的策略,通過優化6-F-QA作為前體餵養突變株△tsrT後的發酵時間,他們成功分離、鑑定了一個側環尚未關閉但QA基團已經發生環氧化的關鍵氟代中間體。正是由於氟原子的引入,降低了催化側環形成的關鍵蛋白的酶活,從而導致了這樣一個中間體的短暫積累;而繼續延長發酵時間,該中間體會被轉化為最終成熟的6』-fluoro-TSR分子。該中間體的分離和鑑定為TSR側環生物合成途徑中的酶學機制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該課題組成員通過生物信息學分析,鎖定了TSR生物合成基因簇中一個功能尚未得到歸屬的基因tsrI,其編碼的蛋白TsrI隸屬於α/β水解酶超家族。綜合使用基因敲除/回補、化學半合成模擬底物製備、體外酶學測活、化學餵養等手段,他們證實了TsrI是硫鏈絲菌素側環生物合成過程中的關鍵蛋白,該蛋白同時負責了先導肽的切除和TSR側環關閉過程的大環化反應;另外,通過序列比對、同源建模和胺基酸點突變研究,他們還在TsrI中確定了α/β水解酶超家族高度保守的「催化三聯體」胺基酸殘基(Asp-His-Ser)。雖然目前已有十餘種α/β水解酶超家族蛋白的不同活性相繼得到了報導,但是同時兼具蛋白內切酶活性和催化游離氨基進行環氧開環活性的「雙功能」α/β水解酶在此前的研究中卻從未被發現。該研究中關於TsrI功能的闡明,不但解決了長期以來困擾人們的雙環硫肽抗生素側環如何關閉的問題,更拓展了人們對於α/β水解酶這一超家族蛋白生化功能的進一步認識和理解,同時為基於合成生物學策略改造雙大環硫肽類抗生素分子結構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上述成果均主要由劉文課題組的在讀博士生鄭慶飛、副研究員王守鋒等完成,並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上海市科委和中科院等相關項目的大力資助。
 
α/β水解酶超家族蛋白TsrI依次催化硫鏈絲菌素生物合成途徑中C-N鍵斷裂和形成的雙重活性 

相關焦點

  • 孫宇輝/張鄭宇團隊揭示抗MRSA活性天然產物生物合成機制
    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題為Uncovering the cytochrome P450-catalyzed methylenedioxy bridge formation in streptovaricins biosynthesis的研究論文,報導了關於活性天然產物曲張鏈絲菌素(Streptovaricins)中亞甲基雙氧橋結構生物合成機制的合作研究進展
  • 研究揭示真菌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生物合成中的自抗性機制
    研究揭示真菌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生物合成中的自抗性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6 16:14:16 中國醫學科學院胡友財等研究人員揭示真菌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生物合成中的自抗性機制
  • 孫宇輝小組首次揭示慶大黴素生物合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魯偉 通訊員談弋)記者從武漢大學獲悉,該校藥學院教授孫宇輝課題組日前首次破解了傳統抗生素藥物慶大黴素在細胞生物合成中的一個關鍵中樞
  • 研究揭示絲狀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新機制
    絲狀真菌具有強大的次級代謝產物合成能力,可以產生結構複雜多樣、具有廣泛生物活性的化合物。目前,許多絲狀真菌的次級代謝產物或其衍生物都已被開發成重要藥物應用於臨床中,包括青黴素、他汀類降血脂藥物和抗真菌藥物棘白菌素。探索絲狀真菌次級代謝產物的生物合成機制,對於進一步挖掘次級代謝產物資源和開發新型藥物具有重要意義。
  • 上海交大生命學院周寧一團隊揭示微生物分解代謝芳烴中羧基分子內...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周寧一團隊在基因和酶學水平發現了微生物通過龍膽酸(2,5-二羥基苯甲酸, gentisate, GA)分解代謝對羥基苯甲酸(para-hydroxybenzoate, PHB)過程中羧基分子內遷移的分子機理,詳細闡明了一種新穎的基團遷移機制和一條「棄簡從繁」的PHB-GA代謝途徑
  • 葉綠素合成關鍵酶晶體結構首次揭示
    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10月30日,記者獲悉,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博士程奇帶領的課題組首次揭示了葉綠素生物合成關鍵酶——光依賴型原葉綠素酸酯氧化還原酶三維晶體結構,對認識蛋白質結構如何控制重要光碟機動酶的催化作用產生重大突破。
  • 我國科學家解析青蒿素類過氧橋鍵合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這類含有過氧橋鍵的萜類吲哚生物鹼通常具有多種生物活性,包括抗感染、抗腫瘤、以及抗心律失常的藥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青蒿素已經作為抗瘧疾藥物(artemisinin-based combination therapies,ACTs)應用於臨床接近40年。青蒿素的生物活性與過氧鍵密不可分,但是催化青蒿酸形成青蒿素的環內過氧鍵合酶卻一直沒有找到,成為一道世界難題。
  • 微生物所等破解過氧化氫酶參與天然產物生物合成機制
    微生物所等破解過氧化氫酶參與天然產物生物合成機制 2019-10-24 微生物研究所 【字體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藥效團Ergoline環中的C環生物合成機制一直是各國科學家的研究重點,在該領域發表了大量論文,前輩科學家的研究證明了EasC和EasE兩個蛋白參與了C環的生物合成(圖1B),但是具體的分子生物學與酶學機制仍然沒有解析清楚。
  • Cell:揭示細菌通過調節鎂離子吸收抵抗抗生素機制
    2019年3月18日訊/生物谷BIOON/---隨著細菌對抗生素治療不斷顯示出強大的適應力---這引發涉及各種感染的公共衛生危機日益加劇,科學家們不斷努力更好地理解細菌對抗生素的防禦,以便開發出新的療法。
  • 昆植所黃勝雄組Chem. Sci. | 新型還原-異構雙功能酶介導的稀有天然弩箭子糖生物合成
    弩箭子糖(antiarose)是一類稀有六碳糖,其在自然界的生物合成途徑未知,託酚酮類化合物(Rubrolone-like)這一天然結構中含有其結構單元
  • 北京大學在植物天然產物生物合成與酶學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因此,解析植物天然產物的生物合成途徑對於植物生物學、生態學研究和開發創新藥物治療人類重大疾病都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由於植物自身的特點(生長緩慢、基因組龐大),以及參與生物合成的基因往往不成簇分布的現象,植物天然生物合成研究方法有限,進展緩慢。
  • 昆明植物所利用基因組揭示板藍靛藍生物合成的遺傳基礎
    解析indigo物質生物合成的遺傳基礎,對高效利用板藍具有重要指導意義。近期,昆明植物所民族植物學團隊研究員王雨華課題組和木本資源發掘與農林複合系統構建團隊研究員劉愛忠課題組合作,開展了板藍的精細基因組測序研究並揭示靛藍生物合成的分子機制。研究人員結合MinION單分子測序和Hi-C測序技術,首次獲得了板藍染色體水平的精細基因組(圖1c,板藍基因組網站)。
  • 生物物理所揭示光合作用卡爾文循環的催化及調控機制
    近日,國際植物研究雜誌THE PLANT CELL 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梅/常文瑞組的研究成果,題為Photosynthetic Phosphoribulokinase Structures: Enzymatic Mechanisms and the Redox Regulation of the Calvin-Benson-Bassham
  • 武漢病毒所揭示病毒RdRP核苷酸催化循環機制
    其中不穩定的引發階段主要實現對合成起始位點的精確控制,進而在合成數個核苷酸後完成向穩定的延伸階段的轉換,延伸階段由數以千計且機制相同的核苷酸添加循環構成,因此核苷酸添加循環機制是RdRP催化RNA合成的核心內容。RdRP最早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早期在小RNA病毒科的門戈病毒和脊髓灰質炎病毒等的相關研究中被發現(Reich et al.
  • 中國有機合成化學家的攀登(一) :三萜類天然產物全合成
    合成是化學的核心,而有機合成則又是有機化學的核心,這一似乎有些誇張的提法恰好表達了合成化學的重要意義。從哲學角度講, 合成不僅是認識世界的一種重要手段, 更是人類改造世界和創造全新物質世界的專門學科。另一方面, 合成化學對工農業生產、發展經濟、提高社會生產力等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有機合成化學尤其是複雜天然全合成的水平更是一個有機化學系所是否強大的重要標誌。
  • PNAS:闡明抗生素A201A中糖的生物合成途徑並揭示新型L-半乳糖變位酶
    論文報導了A201A糖基結構單元的生物合成和後修飾過程,發現並闡明了一個新穎的l-半乳糖吡喃-呋喃型變位酶MtdL。mtdL基因是一個有效的遺傳標記,對指導發現自然界中包含l-呋喃半乳糖結構單元的活性天然產物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 NAR|西南大學羅克明團隊揭示次生壁生物合成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當細胞停止伸長和擴張時,只有一些特殊的細胞可以在初生壁和質膜間合成次生壁。次生壁在植物的生長發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如花葯和莢果的開裂、機械支撐、水分運輸和抵禦病原菌的入侵等。此外,次生壁佔植物生物量的很大部分,是重要的可再生生物能源。因此,解析次生壁合成的調控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 NAR | 西南大學羅克明團隊揭示次生壁生物合成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當細胞停止伸長和擴張時,只有一些特殊的細胞可以在初生壁和質膜間合成次生壁。次生壁在植物的生長發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如花葯和莢果的開裂、機械支撐、水分運輸和抵禦病原菌的入侵等。此外,次生壁佔植物生物量的很大部分,是重要的可再生生物能源。因此,解析次生壁合成的調控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 成都生物所揭示大熊貓主食箭竹碳氮代謝對乾旱脅迫的響應機制
    成都生物所揭示大熊貓主食箭竹碳氮代謝對乾旱脅迫的響應機制 2015-12-30 成都生物研究所 然而,在我國乾旱頻率和強度日益增加的今天,特別是最近幾年我國西南地區屢屢發生嚴重的乾旱災害,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損失,但有關箭竹對乾旱逆境響應及調控機制的研究卻鮮見報導,因而值得深入研究。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地下生態學學科組博士研究生劉成剛在研究員潘開文、副研究員王彥傑的指導下,以青川箭竹為研究材料,從物質代謝方面研究了青川箭竹碳氮代謝對不同程度乾旱脅迫的響應及磷對其調控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