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生命學院周寧一團隊揭示微生物分解代謝芳烴中羧基分子內...

2020-12-22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周寧一團隊在基因和酶學水平發現了微生物通過龍膽酸(2,5-二羥基苯甲酸, gentisate, GA)分解代謝對羥基苯甲酸(para-hydroxybenzoate, PHB)過程中羧基分子內遷移的分子機理,詳細闡明了一種新穎的基團遷移機制和一條「棄簡從繁」的PHB-GA代謝途徑。相關成果「The molecular basis for the intramolecular migration (NIH shift) of the carboxyl group during para-hydroxybenzoate catabolism」發表在《Molecular Microbiology》上。博士生趙環為第一作者,周寧一教授為通訊作者。

NIH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hift(https://en.wikipedia.org/wiki/NIH_shift)是在微生物分解代謝過程中酶催化苯環上的氫原子、滷素、乙酸、烷基以及羧基等基團羥基化反應時引起的一種基團分子內遷移現象,普遍存在於哺乳動物的疾病、藥物代謝、抗生素合成以及芳烴降解中。已有文獻報導闡明氫原子和乙酸基團的遷移是由單個加氧酶催化完成,但其它基團遷移機理尚無相關報導。

羧基的分子內遷移主要發現於微生物的PHB有氧分解代謝中。PHB 主要通過木質素的降解被釋放到環境中,可以作為碳源被自然界中的許多微生物所利用,並與植物病原菌的致病性有關。PHB的微生物分解代謝包括原兒茶酸和對苯二醌途徑,此外還包括涉及羧基分子內遷移的GA途徑。前兩條途徑的分子機制已經研究清楚,但微生物通過GA途逕自發現後40多年以來並無基因和酶學相關報導。

 

對羥基苯甲酸的龍膽酸代謝途徑以及羧基的分子內遷移

為揭示羧基遷移的分子機理,周寧一團隊在PHB利用菌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 PHB-7a 中發現了負責將PHB轉化為GA的基因簇(phgABC)以及代謝GA至三羧酸循環的下遊基因簇(bagILK)。通過穩定同位素實驗證明了PHB轉化為GA的過程中,羧基發生了分子內的遷移和保留。研究組進一步對 PhgABC 的三個蛋白分別進行功能驗證和中間代謝產物分析發現,羧基的分子內遷移是經由CoA硫酯化合物的形成、苯環羥基化和硫酯鍵的水解這三步完成的,從而從酶學水平詳細闡明了羧基分子內遷移的本質是p-hydroxybenzoyl-CoA中醯基輔酶A(acyl-CoA thioester)的遷移(如圖)。這一羧基分子內遷移模式的發現揭示了硫酯化合物在生物化學過程中新的功能,並體現了微生物分解代謝芳香化合物途徑的多樣性。

該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重點研究發展計劃的資助。上海交大生命學院的許楹副研究員與林雙君教授以及美國西佛羅裡達大學Jim Spain教授也參與其中。

論文連結: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mmi.14094

相關焦點

  • 上海交大許平教授團隊在智能代謝重編研究上取得新進展:代謝途徑的...
    近日,美國化學學會主辦、合成生物學領域的權威專業期刊《ACS Synthetic Biology》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許平教授團隊在智能代謝重編研究中的最新進展「Enhancing light-driven 1,3-propanediol production by using natural
  • 上海交大科研團隊揭示深海熱液煙囪微生物群落的演替
    近日,《Microbiome》雜誌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科研團隊研究成果「Microbial succession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active to inactive stages of deep-sea hydrothermal vent sulfide chimneys
  • 上海交大許平教授團隊揭示光合效率提高的電子鏈重構機制
    Ed.)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許平教授團隊在微生物光合作用研究方面的最新進展「Remodeling of the photosynthetic chain promotes direct CO2 conversion into valuable aromatic compounds」。
  • 上海交大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科研團隊在DNA硫修飾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領域權威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鄧子新團隊賀新義研究員和趙一雷教授在DNA硫修飾領域聯合領銜,與復旦大學甘建華研究員課題組共同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DNA backbone interactions impact the
  • 汙水處理中的微生物的分類及代謝!
    後生動物皆為好氧微生物,生活在較好的水質環境中。後生動物以細菌、原生動物、藻類和有機固體為食,它們的出現表明處理效果較好,是汙水處理的指示性生物。二、微生物的代謝微生物的生命過程是營養不斷被利用,細胞物質不斷合成又不斷消耗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伴隨著新生命的誕生,舊生命的死亡和營養物(基質)的轉化。
  • 【百廿交大 院系風採】生命科學技術學院
    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立足微生物學科前沿,以微生物重要代謝途徑的揭示、改造與優化等基本科學問題為核心,提升我國在微生物及其相關學科的創新能力,打造世界一流微生物學科,為國家創新驅動提供強大的人才和科技支撐。
  • 微生物16S+代謝組學文章喜登微生物一區頂刊Microbiome
    前言2020年8月歐易/鹿明生物合作客戶孫逸仙紀念醫院李建明團隊在Microbiome(IF:11.607)發表了題為 「EphB6基因缺陷小鼠的腸道菌群通過介導維生素B6動態平衡調節自閉症樣行為」的文章,通過16S rRNA基因測序和LC-MS非靶向代謝組學聯合分析等手段,揭示了腸腦微生物群軸對自閉症譜系障礙(ASD)的發展有重大影響,深入而透徹地闡明了腸道菌群影響小鼠腦功能缺陷的新機制
  • 分析混合微生物群落內細菌協同代謝關係,「代謝組+」聯合助力!
    美格基因即將推出代謝組業務,運用「代謝組+ 」的多組學策略助力微生物研究,將微生物研究推向更高水平。今天給大家分享一篇多組學聯合助力微生物研究的經典文章,文章運用宏基因組+宏轉錄組+代謝組學解析混合微生物群落內細菌間協同代謝關係,以下文章來源於宏基因組。
  • ...深部生物圈合作研究成果,揭示海洋下洋殼巖石中的深部微生物...
    《自然》發表同濟大學深部生物圈合作研究成果,揭示海洋下洋殼巖石中的深部微生物及其生存策略 來源: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   時間:2020-03
  • 南京農業大學植保學院揭示入侵沃爾巴克細菌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的機制
    昆蟲體內蘊藏著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微生物社會,經過長期的共進化,他們與其宿主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並在宿主的生長、發育、生殖和對外部環境適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該論文從群體遺傳學的視角,研究了中國和日本17個地理種群的灰飛蝨體內微生物群落結構變異與環境因子和宿主遺傳背景的關係,揭示灰飛蝨棲息地的降水量和其線粒體DNA變異能夠顯著影響體內的微生物群落結構。
  • 上海交通大學揭示光合效率提高的電子鏈重構機制
    《中國科學報》報導 本報訊(記者黃辛)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許平團隊在利用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生產化學品研究方面又獲突破,揭示了光合效率提高的電子鏈重構機制。該成果近日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光合效率對於食品安全、能源供給和氣候變化至關重要。
  • 生命學院王一國團隊揭示嗅覺受體調控糖代謝穩態的重要機制
    生命學院王一國團隊揭示嗅覺受體調控糖代謝穩態的重要機制清華新聞網6月26日電 6月20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王一國課題組在國際著名期刊《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上發表了題為《OLFR734作為Asprosin的受體調控葡萄糖代謝》(OLFR734 Mediates Glucose
  • MetaCHIP:鑑定微生物群落中水平基因轉移的新方法!
    MetaCHIP同先前土壤細菌的分析比較,結果顯示了對近期HGTs的預測的高度一致性,並且揭示了大量額外的非近期基因轉移,其可提供新的生物學和生態學見解。在真實宏基因組數據集上MetaCHIP的表現證實了HGT在人腸道菌群中與抗生素抗性相關的基因傳播中的作用。進一步的測試還表明,與能量產生和轉化以及碳水化合物運輸和代謝相關的功能經常在游離的微生物中轉移。
  • 上海交通大學揭示光合效率提高的電子鏈重構機制—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許平團隊在利用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生產化學品研究方面又獲突破
  • 華東師大劉明耀教授團隊最新研究 揭示KRAS突變肺腺癌的代謝特徵
    3月10日電 RAS是人類腫瘤中突變概率最高的基因家族之一,驅動了人類近三分之一惡性腫瘤的發生與發展。前期有研究發現,癌基因KRAS能夠通過多種途徑調控腫瘤細胞的代謝編程,包括增強腫瘤細胞糖酵解、重編程穀氨醯胺代謝、增強自噬和巨胞飲等。然而,在特定的腫瘤類型中,KRAS突變後是否直接調控代謝酶及代謝軸活性尚有待深入研究。
  • 上海交大農業與生物學院薛紅衛課題組揭示植物生長素代謝和根發育...
    近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Plant Physiology在線發表了農業與生物學院薛紅衛課題組研究成果「PI4Kγ2 interacts with E3 ligase MIEL1 to regulate auxin metabolism and root development」。
  • 研究人員揭示土壤無機膠體赤鐵礦影響多環芳烴微生物降解界面作用機制
    微生物修復是有機汙染土壤的主要修復技術之一。
  • 上海交大牽頭施春雷研究員負責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啟動會召開
    2018年5月22日,以上海交通大學為項目牽頭單位、農業與生物學院施春雷研究員為項目負責人的2017年度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 「重要食源性致病菌耐藥機制及傳播規律研究」啟動會在農業與生物學院召開。
  • 魏輔文院士團隊揭示:食性驅動大、小熊貓腸道微生物趨同演化
    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所魏輔文院士團隊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中國科學:生命科學》英文版)上發表了題為「Diet drives convergent evolution of gut microbiomes in
  • α-亞麻酸調節 代謝異常新機制被揭示
    記者11月23日從雲南農業大學獲悉,該校盛軍教授團隊在高脂飲食對α-亞麻酸對改善動物多組織穩態和腸道菌群的相關性研究上,取得了重要進展,這對人們重新認識自身健康,以及在富含α-亞麻酸的核桃等植物源營養功能食品的開發利用、擴展區域產業結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α-亞麻酸主要存在於核桃、牡丹籽、亞麻籽等植物種子中,具有多種重要生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