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所闡述新穎黃素依賴Diels-Alder[4+2]環加成酶的結構和催化機制

2020-12-13 中國科學院

  Diels-AlderD-A)反應是人們所最為熟知的有機人名反應之一,並被廣泛地應用於合成化學、藥物化學、材料化學和化學生物學的研究中。人們基於路易斯酸活化以及氫鍵活化策略設計了不同的小分子催化劑以催化D-A反應,同時還通過分子定向進化的方法篩選得到了能夠催化D-A反應的RNA酶和DNA酶。但是長期以來,人們對於自然界中是否存在天然的能夠催化D-A反應的酶這一問題以及其可能的催化機制,卻一直存在爭議。

  在前期的研究工作中,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命有機國家重點實驗室劉文課題組在國際上發現了吡咯吲哚黴素(pyrroindomycin)的生物合成途徑中涉及兩步絕對酶依賴的D-A反應,分別由PyrE3PyrI4這兩個酶催化完成(J. Am. Chem. Soc., 2012, 134, 17342-17345Nat. Chem. Biol., 2015, 11, 259-265);與該實驗室潘李峰課題組合作,報導了首個非輔因子依賴的D-APyrI4及其與小分子產物的複合物晶體結構(Cell Chem. Biol., 2016, 23, 352-360)。基於前期的研究成果,劉文課題組提出了天然D-A酶催化過程中的「過渡態模板作用」;為了實現這一作用,酶與小分子底物相互作用過程中會放出大量能量並發生三維構象的變化,從而提供一個用於穩定D-A反應過渡態的完美反應微環境(Curr. Opin. Chem. Biol., 2016, 31, 95-102)。

  在該研究中劉文課題組與潘李峰課題組再次合作,解析了黃素FAD依賴的D-APyrE3的晶體結構,這也是國際上首個結構被解析的黃素依賴D-A酶(Cell Chem. Biol., 2018, DOI: 10.1016/j.chembiol.2018.03.007)。基於所獲得的晶體結構,他們綜合使用分子對接模擬、生物信息學分析、胺基酸定點突變、光譜學分析等手段指出了PyrE3的催化空腔和FAD在催化過程中的作用。他們發現,與其他FAD依賴的加氧酶不同,PyrE3在催化反應的過程中並不要求FAD發生氧化態的變化;FAD能夠穩定蛋白的結構,並通過與底物分子形成氫鍵來釋放結合能並穩定其過渡態構象。國際上先後有幾例輔因子(如腺苷甲硫氨酸等)依賴的D-A酶報導,但是這些輔因子在D-A酶催化過程中的作用並不明確。該研究的相關成果為今後人工設計、改造或開發協同反應的生物大分子催化劑(尤其是輔因子依賴的蛋白)提供了重要的實驗基礎和理論方向,可能在未來的合成化學和合成生物學研究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劉文課題組的博士生鄭慶飛(已畢業)和潘李鋒課題組的博士生龔餘康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上海市科委、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以及生命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大力資助。

 

黃素依賴蛋白Pyr3催化的DA-like[4+2]環加成反應 

  Diels-Alder(D-A)反應是人們所最為熟知的有機人名反應之一,並被廣泛地應用於合成化學、藥物化學、材料化學和化學生物學的研究中。人們基於路易斯酸活化以及氫鍵活化策略設計了不同的小分子催化劑以催化D-A反應,同時還通過分子定向進化的方法篩選得到了能夠催化D-A反應的RNA酶和DNA酶。但是長期以來,人們對於自然界中是否存在天然的能夠催化D-A反應的酶這一問題以及其可能的催化機制,卻一直存在爭議。
  在前期的研究工作中,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命有機國家重點實驗室劉文課題組在國際上發現了吡咯吲哚黴素(pyrroindomycin)的生物合成途徑中涉及兩步絕對酶依賴的D-A反應,分別由PyrE3和PyrI4這兩個酶催化完成(J. Am. Chem. Soc., 2012, 134, 17342-17345;Nat. Chem. Biol., 2015, 11, 259-265);與該實驗室潘李峰課題組合作,報導了首個非輔因子依賴的D-A酶PyrI4及其與小分子產物的複合物晶體結構(Cell Chem. Biol., 2016, 23, 352-360)。基於前期的研究成果,劉文課題組提出了天然D-A酶催化過程中的「過渡態模板作用」;為了實現這一作用,酶與小分子底物相互作用過程中會放出大量能量並發生三維構象的變化,從而提供一個用於穩定D-A反應過渡態的完美反應微環境(Curr. Opin. Chem. Biol., 2016, 31, 95-102)。
  在該研究中劉文課題組與潘李峰課題組再次合作,解析了黃素FAD依賴的D-A酶PyrE3的晶體結構,這也是國際上首個結構被解析的黃素依賴D-A酶(Cell Chem. Biol., 2018, DOI: 10.1016/j.chembiol.2018.03.007)。基於所獲得的晶體結構,他們綜合使用分子對接模擬、生物信息學分析、胺基酸定點突變、光譜學分析等手段指出了PyrE3的催化空腔和FAD在催化過程中的作用。他們發現,與其他FAD依賴的加氧酶不同,PyrE3在催化反應的過程中並不要求FAD發生氧化態的變化;FAD能夠穩定蛋白的結構,並通過與底物分子形成氫鍵來釋放結合能並穩定其過渡態構象。國際上先後有幾例輔因子(如腺苷甲硫氨酸等)依賴的D-A酶報導,但是這些輔因子在D-A酶催化過程中的作用並不明確。該研究的相關成果為今後人工設計、改造或開發協同反應的生物大分子催化劑(尤其是輔因子依賴的蛋白)提供了重要的實驗基礎和理論方向,可能在未來的合成化學和合成生物學研究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劉文課題組的博士生鄭慶飛(已畢業)和潘李鋒課題組的博士生龔餘康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上海市科委、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以及生命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大力資助。
 
黃素依賴蛋白Pyr3催化的DA-like[4+2]環加成反應 

相關焦點

  • 上海有機所闡述新穎黃素依賴Diels-Alder[4+2]環加成酶的結構和...
    但是長期以來,人們對於自然界中是否存在天然的能夠催化D-A反應的酶這一問題以及其可能的催化機制,卻一直存在爭議。  在前期的研究工作中,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命有機國家重點實驗室劉文課題組在國際上發現了吡咯吲哚黴素(pyrroindomycin)的生物合成途徑中涉及兩步絕對酶依賴的D-A反應,分別由PyrE3和PyrI4這兩個酶催化完成(J. Am. Chem.
  • Nature:南京大學戈惠明、譚仁祥和梁勇團隊發現自然界中首例催化[6+4]環加成反應的酶
    該團隊在前期工作中,從海洋放線菌中發現了一個具有抗幽門螺旋桿菌活性的新穎大環內酯化合物命名為streptoseomycin,根據其結構推斷,它在微生物體內的合成過程中可能涉及[4+2]環加成反應。首先,通過聚酮合成酶上的硫酯酶結構域催化鏈狀化合物4-SNAC環化形成3,當同時加入StmD或NgnD時,反應體系中觀察到了化合物6−8的生成,確證StmD或NgnD可同時催化[4+2]和[6+4]反應。
  • . | 礦物塗層協調酶 - 光偶聯催化過程中的電子傳遞和酶保護
    打破不同催化類型間的壁壘,將相對多樣的化學催化反應與生物催化反應相結合,設計原子經濟性高、反應匹配度好的化學-酶組合合成途徑,有望促進精準分子編輯系統的構建和發展。作為典型的化學催化反應,光催化反應以豐富的太陽能為能源,可實現分子室溫條件下的高效轉化。因其溫和、綠色的特性,光催化反應在過去數十年間得到了快速發展,目前已可催化碳-碳鍵形成、碳-氫鍵活化、環加成等重要反應。
  • 雙酶體系催化形成天然產物中環丙基結構單元研究取得進展
    (C10Q)組成的雙酶體系共同催化形成CC-1065中的環丙基結構。隨後以該中間體為底物,由重構的C10P和C10Q組成的雙酶體系在嚴格無氧的條件下能夠實現該中間體的環丙基化,從而生成CC-1065。其中,檢測到SAM-底物共價中間體使作者推測了S-腺苷甲硫氨酸亞甲基自由基這一新穎物種的存在,並提出了該雙酶體系共同催化CC-1065環丙基形成的生物合成過程。
  • 釕催化苯並環丁烯酮與酮醇的不對稱環加成反應構建II型聚酮化合物
    Krische團隊最近發現的Ru(II)雜環狀物種可以通過碳-碳鍵對苯並環丁烯酮加成來獲得的方法,他們最近又報導了以碳-碳鍵氧化加成實現的釕催化苯並環丁烯酮與酮醇的不對稱環加成過程,反應具有優異的區域和立體選擇性(圖1)。相關工作發表在J. Am. Chem. Soc.上。
  • 微生物所等破解過氧化氫酶參與天然產物生物合成機制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藥效團Ergoline環中的C環生物合成機制一直是各國科學家的研究重點,在該領域發表了大量論文,前輩科學家的研究證明了EasC和EasE兩個蛋白參與了C環的生物合成(圖1B),但是具體的分子生物學與酶學機制仍然沒有解析清楚。
  • 銅催化疊氮炔環加成反應研究獲新進展
    水溶液中銅催化疊氮炔環加成反應銅催化疊氮炔環加成反應作為點擊化學的精髓,具有反應高效、條件溫和、產物收率高和後處理簡單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羰基合成與選擇氧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在銅催化疊氮炔環加成反應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研究人員製備得到三種高效固載化銅催化劑(Cu-CPSIL、Cu-PSIL 、CuO (CuO/SiO2)),並將其成功應用於水相體系中,滷代烷烴、疊氮鈉及端基炔通過一鍋法合成1,4-二取代-1,2,3-三唑的反應中。
  • 青島能源所揭示洛伐他汀水解酶催化機制
    青島能源所揭示洛伐他汀水解酶催化機制 2020-02-17 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 【字體近期,該研究組進一步揭示了高效特異洛伐他汀水解酶PcEST的催化機制及其結構-功能關係,相關工作發表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期刊上。
  • 首次解析de novo DNA甲基轉移酶和天然底物核小體的高解析度結構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課題組與美國溫安洛研究所Peter Jones課題組、Karsten Melcher課題組合作,利用冷凍電鏡技術首次解析de novo DNA甲基轉移酶(DNMT3A2/DNMT3B3)和天然底物核小體的高解析度結構,闡述了DNMT3A2/DNMT3B3與核小體的結合模式,提出全基因組DNA甲基化的模型。
  • 研究解析de novo DNA甲基轉移酶和天然底物核小體的高解析度結構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課題組與美國溫安洛研究所Peter Jones課題組、Karsten Melcher課題組合作,利用冷凍電鏡技術首次解析de novo DNA甲基轉移酶(DNMT3A2/DNMT3B3)和天然底物核小體的高解析度結構,闡述了DNMT3A2/DNMT3B3與核小體的結合模式,提出全基因組
  • 周環酶催化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LepI催化的分子機制。周佳海課題組的博士生蔡毓娟、唐奕課題組的博士後Yang Hai和Masao Ohashi並列為論文第一作者。周環反應在合成領域中非常重要,它能夠同時構建多個碳-碳/碳-雜原子鍵,並且往往具有很高的區域選擇性和立體選擇性。而新型周環酶的發現及其催化機制的解析,對未來周環反應的開發具有重大的推動意義。但在自然界中,催化周環反應的酶卻鮮少報導。
  • 【有機】Angew:Ru(II)催化烯丙基縮醛的C-H烯丙基化和[3+2]偶極環加成的串聯反應
    最近,韓國成均館大學In Su Kim課題組發展了Rh(III)催化Morita-Baylis-Hillman加成物的C-H官能化和原位環化反應,以得到2-苯並氮雜卓、橋聯苯並氧氮雜卓和2-萘酚衍生物。經研究發現,MBH加成物上的酯基能降低遷移插入步的能壘,進而增強了催化循環。
  • 中國科大等揭示α-tubulin末端去酪氨酸酶的催化機制
    ,通過研究其功能突變體的體外/體內酶活確定了SVBP/Vasohibin-1複合體的底物結合界面及催化機制,並通過細胞生物學實驗發現其在星體微管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從而參與調節有絲分裂進程。、細胞內酶活試驗,此研究揭示了VASH1蛋白具有非典型的催化活性中心(Cys-His-Leu),該催化活性中心在VASH2及其他物種的Vasohibin同源蛋白中保守,
  • 研究揭示真菌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生物合成中的自抗性機制
    研究揭示真菌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生物合成中的自抗性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6 16:14:16 中國醫學科學院胡友財等研究人員揭示真菌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生物合成中的自抗性機制
  • 上海有機所等在周環酶催化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UCLA)唐奕課題組合作,解析了高解析度的LepI及其與底物類似物或產物4、5、6的複合物晶體結構,並通過與UCLA的Kendall Houk課題組合作開展理論計算工作,系統地闡釋了LepI催化的分子機制。
  • de novo DNA甲基轉移酶和天然底物核小體的高解析度結構首次獲解析
  • 武漢病毒所揭示病毒RdRP核苷酸催化循環機制
    RNA病毒是一類獨特的生命形式,其基因組複製過程完全不涉及DNA形式,因此需要自身編碼的依賴RNA的RNA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簡稱RdRP)來主導完成。對多數RNA病毒來說,基因組複製過程缺乏糾錯機制,具有較高的變異性,因此增加了疫苗和藥物研究的整體難度。
  • 施一課題組揭示新冠病毒的核心聚合酶複合物結構和生化特性
    ,該複合物由nsp12催化亞基和nsp7-nsp8輔助因子組成。它的結構與SARS-CoV中相對應的結構高度類似,具有典型的RNA依賴的RNA聚合酶的保守基序,並暗示了輔助因子激活的機制。生化研究表明,與SARS-CoV病毒相比,SARS-CoV-2病毒核心聚合酶複合物的活性降低,單個亞基的熱穩定性降低,提示其具有更好的人適應性特徵。由於新病例的迅速增加,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很快引起了全球關注。
  • 研究揭示葉綠素生物合成酶促光催化的結構基礎
    研究揭示葉綠素生物合成酶促光催化的結構基礎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25 10:53:54 葉綠素生物合成中酶促光催化的結構基礎,這一成果由英國曼徹斯特大學Nigel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