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機所闡述新穎黃素依賴Diels-Alder[4+2]環加成酶的結構和...

2021-02-08 中國科學院

  Diels-Alder(D-A)反應是人們所最為熟知的有機人名反應之一,並被廣泛地應用於合成化學、藥物化學、材料化學和化學生物學的研究中。人們基於路易斯酸活化以及氫鍵活化策略設計了不同的小分子催化劑以催化D-A反應,同時還通過分子定向進化的方法篩選得到了能夠催化D-A反應的RNA酶和DNA酶。但是長期以來,人們對於自然界中是否存在天然的能夠催化D-A反應的酶這一問題以及其可能的催化機制,卻一直存在爭議。

  在前期的研究工作中,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命有機國家重點實驗室劉文課題組在國際上發現了吡咯吲哚黴素(pyrroindomycin)的生物合成途徑中涉及兩步絕對酶依賴的D-A反應,分別由PyrE3和PyrI4這兩個酶催化完成(J. Am. Chem. Soc., 2012, 134, 17342-17345;Nat. Chem. Biol., 2015, 11, 259-265);與該實驗室潘李峰課題組合作,報導了首個非輔因子依賴的D-A酶PyrI4及其與小分子產物的複合物晶體結構(Cell Chem. Biol., 2016, 23, 352-360)。基於前期的研究成果,劉文課題組提出了天然D-A酶催化過程中的「過渡態模板作用」;為了實現這一作用,酶與小分子底物相互作用過程中會放出大量能量並發生三維構象的變化,從而提供一個用於穩定D-A反應過渡態的完美反應微環境(Curr. Opin. Chem. Biol., 2016, 31, 95-102)。

  在該研究中劉文課題組與潘李峰課題組再次合作,解析了黃素FAD依賴的D-A酶PyrE3的晶體結構,這也是國際上首個結構被解析的黃素依賴D-A酶(Cell Chem. Biol., 2018, DOI: 10.1016/j.chembiol.2018.03.007)。基於所獲得的晶體結構,他們綜合使用分子對接模擬、生物信息學分析、胺基酸定點突變、光譜學分析等手段指出了PyrE3的催化空腔和FAD在催化過程中的作用。他們發現,與其他FAD依賴的加氧酶不同,PyrE3在催化反應的過程中並不要求FAD發生氧化態的變化;FAD能夠穩定蛋白的結構,並通過與底物分子形成氫鍵來釋放結合能並穩定其過渡態構象。國際上先後有幾例輔因子(如腺苷甲硫氨酸等)依賴的D-A酶報導,但是這些輔因子在D-A酶催化過程中的作用並不明確。該研究的相關成果為今後人工設計、改造或開發協同反應的生物大分子催化劑(尤其是輔因子依賴的蛋白)提供了重要的實驗基礎和理論方向,可能在未來的合成化學和合成生物學研究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劉文課題組的博士生鄭慶飛(已畢業)和潘李鋒課題組的博士生龔餘康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上海市科委、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以及生命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大力資助。

 

黃素依賴蛋白Pyr3催化的DA-like[4+2]環加成反應 

  Diels-Alder(D-A)反應是人們所最為熟知的有機人名反應之一,並被廣泛地應用於合成化學、藥物化學、材料化學和化學生物學的研究中。人們基於路易斯酸活化以及氫鍵活化策略設計了不同的小分子催化劑以催化D-A反應,同時還通過分子定向進化的方法篩選得到了能夠催化D-A反應的RNA酶和DNA酶。但是長期以來,人們對於自然界中是否存在天然的能夠催化D-A反應的酶這一問題以及其可能的催化機制,卻一直存在爭議。
  在前期的研究工作中,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命有機國家重點實驗室劉文課題組在國際上發現了吡咯吲哚黴素(pyrroindomycin)的生物合成途徑中涉及兩步絕對酶依賴的D-A反應,分別由PyrE3和PyrI4這兩個酶催化完成(J. Am. Chem. Soc., 2012, 134, 17342-17345;Nat. Chem. Biol., 2015, 11, 259-265);與該實驗室潘李峰課題組合作,報導了首個非輔因子依賴的D-A酶PyrI4及其與小分子產物的複合物晶體結構(Cell Chem. Biol., 2016, 23, 352-360)。基於前期的研究成果,劉文課題組提出了天然D-A酶催化過程中的「過渡態模板作用」;為了實現這一作用,酶與小分子底物相互作用過程中會放出大量能量並發生三維構象的變化,從而提供一個用於穩定D-A反應過渡態的完美反應微環境(Curr. Opin. Chem. Biol., 2016, 31, 95-102)。
  在該研究中劉文課題組與潘李峰課題組再次合作,解析了黃素FAD依賴的D-A酶PyrE3的晶體結構,這也是國際上首個結構被解析的黃素依賴D-A酶(Cell Chem. Biol., 2018, DOI: 10.1016/j.chembiol.2018.03.007)。基於所獲得的晶體結構,他們綜合使用分子對接模擬、生物信息學分析、胺基酸定點突變、光譜學分析等手段指出了PyrE3的催化空腔和FAD在催化過程中的作用。他們發現,與其他FAD依賴的加氧酶不同,PyrE3在催化反應的過程中並不要求FAD發生氧化態的變化;FAD能夠穩定蛋白的結構,並通過與底物分子形成氫鍵來釋放結合能並穩定其過渡態構象。國際上先後有幾例輔因子(如腺苷甲硫氨酸等)依賴的D-A酶報導,但是這些輔因子在D-A酶催化過程中的作用並不明確。該研究的相關成果為今後人工設計、改造或開發協同反應的生物大分子催化劑(尤其是輔因子依賴的蛋白)提供了重要的實驗基礎和理論方向,可能在未來的合成化學和合成生物學研究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劉文課題組的博士生鄭慶飛(已畢業)和潘李鋒課題組的博士生龔餘康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上海市科委、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以及生命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大力資助。
 
黃素依賴蛋白Pyr3催化的DA-like[4+2]環加成反應 

相關焦點

  • ...機所闡述新穎黃素依賴Diels-Alder[4+2]環加成酶的結構和催化機制
    在該研究中劉文課題組與潘李峰課題組再次合作,解析了黃素FAD依賴的D-A酶PyrE3的晶體結構,這也是國際上首個結構被解析的黃素依賴D-A酶(>環加成反應    Diels-Alder(D-A)反應是人們所最為熟知的有機人名反應之一,並被廣泛地應用於合成化學、藥物化學、材料化學和化學生物學的研究中。
  • Nature:南京大學戈惠明、譚仁祥和梁勇團隊發現自然界中首例催化[6+4]環加成反應的酶
    有意思的是,在自然界中也觀察到了可催化這些著名周環反應的酶。早在1965年,Woodward和Hoffmann兩位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就預測了[6+4]或其它高階環加成反應可以發生,隨後在有機合成中確實觀察到了[6+4]反應,但自然界中是否存在著可催化[6+4]反應的酶仍然是個謎。
  • 美國布蘭迪斯大學教授鄧力訪問上海有機所
    鄧力在報告中系統闡述了手性有機分子可對親核試劑通過氫鍵活化獲得高效不對稱催化反應;通過探索以雙功能協同催化劑同時活化親電和親核試劑實現多類型的不對稱催化過程;進而借鑑生物酶催化的原理,設計新穎的酸-鹼雙官能手性催化劑,發展新穎的有機催化反應類型,同時也展示了研究團隊有關含氮有機分子化學合成的最新研究進展。
  • Type II 環加成反應的合成應用
    TypeII 環加成反應的合成應用實例(圖片來源:Chem. Soc. Rev.)橋環體系結構廣泛存在於各種活性天然產物或藥物中,其中不乏明星分子(圖1)。通常來講,由於橋環結構的環張力比對應的並環結構要大很多。
  • 【有機】上海有機所孟繁柯課題組Angew:鈷催化的環丙烯的不對稱氫烷基化反應
    手性環丙烷是許多天然產物或生物活性分子中的關鍵結構單元,也是有機合成中的重要合成中間體。因此,發展一種非對映和對映選擇性地製備官能團化的烷基環丙烷的方法對於複雜分子的合成與藥物開發具有重要意義。此前報導過的對映選擇性地合成環丙烷結構的方法主要有:金屬催化的卡賓對末端烯烴的插入反應;烯丙醇或高烯丙醇的Simmons-Smith環丙烷化反應;共軛加成串聯活化烯烴環化成環丙烷等。
  • 第九屆大環與超分子化學國際研討會在上海有機所舉行
    Macrocyclic and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簡稱ISMSC-9)在上海有機所成功召開上海有機所所長丁奎嶺院士和復旦大學教授黎佔亭共同擔任大會主席,上海有機所研究員趙新擔任秘書長。   黎佔亭主持開幕式,丁奎嶺致開幕詞,對與會專家、學者表達了熱烈歡迎和誠摯感謝。
  • 上海有機所舉辦中科院院士汪猷110周年誕辰紀念會
    10月14日,上海有機所舉辦汪猷110周年誕辰紀念會,紀念和緬懷汪猷對科研創新事業發展作出的貢獻,弘揚汪猷的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上海有機所老領導、院士、現任所領導班子成員等200餘人參加紀念會。會議由上海有機所黨委書記、副所長胡金波主持。  會前,上海有機所製作《汪猷一百一十周年誕辰紀念冊》和紀念視頻《紅旗下的追光者》,回顧汪猷的一生。
  • 上海有機所發表大規模代謝物結構鑑定新算法MetDNA
    基於液相色譜-質譜聯用(LC-MS)技術的非靶向代謝組學研究嚴重受限於代謝物結構鑑定的低效率和低準確度。該工作首次發展了一種基於代謝反應網絡的代謝物結構鑑定算法MetDNA,創新性地克服了代謝物結構鑑定對於代謝物標準MS/MS譜圖庫的依賴,能夠在多種生物樣本中鑑定出超過2000種代謝物的結構,相比傳統方法提高了近10倍,極大地提高了代謝物結構鑑定的效率和準確度。
  • 釕催化苯並環丁烯酮與酮醇的不對稱環加成反應構建II型聚酮化合物
    Krische團隊最近發現的Ru(II)雜環狀物種可以通過碳-碳鍵對苯並環丁烯酮加成來獲得的方法,他們最近又報導了以碳-碳鍵氧化加成實現的釕催化苯並環丁烯酮與酮醇的不對稱環加成過程,反應具有優異的區域和立體選擇性(圖1)。相關工作發表在J. Am. Chem. Soc.上。
  • 第二屆上海有機所博士後交流會舉行
    為進一步加強博士後工作,為博士後搭建一個良好的交流互動平臺,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於11月4日,在蘇州舉行了第二屆博士後交流會。所黨委書記郟靜芳出席了本次活動。在座談會中,郟靜芳就如何改進和提升有機所博士後工作做了講話。她指出博士後工作作為人才隊伍建設的一個重點,國家、中科院、有機所的各個層面都給予了高度的關注。
  • 雙酶體系催化形成天然產物中環丙基結構單元研究取得進展
    >)和一個甲基轉移酶(C10Q)組成的雙酶體系共同催化形成CC-1065中的環丙基結構。隨後以該中間體為底物,由重構的C10P和C10Q組成的雙酶體系在嚴格無氧的條件下能夠實現該中間體的環丙基化,從而生成CC-1065。
  • 首次解析de novo DNA甲基轉移酶和天然底物核小體的高解析度結構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課題組與美國溫安洛研究所Peter Jones課題組、Karsten Melcher課題組合作,利用冷凍電鏡技術首次解析de novo DNA甲基轉移酶(DNMT3A2/DNMT3B3)和天然底物核小體的高解析度結構,闡述了DNMT3A2/DNMT3B3與核小體的結合模式,提出全基因組DNA甲基化的模型。
  • 研究解析de novo DNA甲基轉移酶和天然底物核小體的高解析度結構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課題組與美國溫安洛研究所Peter Jones課題組、Karsten Melcher課題組合作,利用冷凍電鏡技術首次解析de novo DNA甲基轉移酶(DNMT3A2/DNMT3B3)和天然底物核小體的高解析度結構,闡述了DNMT3A2/DNMT3B3與核小體的結合模式,提出全基因組
  • 上海光機所李儒新研究員、上海有機所俞飈研究員
    3月29日,第九屆「上海市自然科學牡丹獎」公布,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李儒新研究員、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俞飈研究員、東華大學丁永生、華東理工大學李春忠和上海交大張大兵等5名中青年科學家獲此殊榮。今年的牡丹獎取消了頒獎儀式,而是上門把獎項送進獲獎科學家的實驗室。
  • 饒子和團隊解析新冠病毒RNA依賴RNA聚合酶高解析度結構
    Mpro(水解酶)和Rdrp(RNA依賴RNA聚合酶)被認為是新冠病毒的兩大重要靶點。在2020年1月26號,饒子和團隊與國內外分享Mpro結構的原子坐標(涉及了300多所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製藥公司),2月5日由國際PDB資料庫公開獲取,「structure of month"(即二月份PDB庫的「明星結構」)。
  • de novo DNA甲基轉移酶和天然底物核小體的高解析度結構首次獲解析
    de novo DNA甲基轉移酶和天然底物核小體的高解析度結構首次獲解析
  • 中科院黨組巡視組向上海有機所反饋巡視情況
    李洪偉在反饋意見中指出,上海有機所黨委和領導班子著力推進「一體兩翼」發展戰略,重視加強黨的建設和黨風廉政建設,在規範基層黨組織建設、落實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等方面開展了相關工作。巡視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主要是:踐行職責使命存在差距,落實全面從嚴治黨「兩個責任」存在不足;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有差距,隊伍建設存在短板;問題整改落實不到位,長效機制不健全。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上海有機所助力新一代載人飛船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上海有機所助力新一代載人飛船 2020-05-18 中國科學報 黃辛 【字體:大 中 小】
  • Science:解析出嗜熱棲熱菌V/A-ATP酶的三維結構
    2019年8月27日訊/生物谷BIOON/---細胞依賴於稱為ATP合酶(ATP synthase)或ATP酶(ATPase)的蛋白複合物來滿足它們的能量需求。三磷酸腺苷(ATP)分子為維持生命的大部分過程提供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