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處長江入海口,背靠歷史悠久的長江文明,面向浩瀚無垠的海洋文明,五方雜處,東西交融,造就了「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與開放包容、創新時尚、務實精緻的文化性格。2016年起,一項為上海16個區繪製「海派文化地圖」的出版工程啟動。歷經四年,16區16卷《海派文化地圖》叢書集結出齊。
12月22日下午,叢書編委會向上海圖書館捐贈全套《海派文化地圖》,並與上海圖書館會議展覽中心、上海市廣播影視製作業行業協會微電影專委會、上海市動漫行業協會、上海航海郵局、上海喜馬拉雅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悅悅圖書有限公司等開啟「海派文化地圖」IP眾創與推廣合作,未來將圍繞海派文化微電影拍攝、動漫作品創作、文創郵票郵品設計、有聲出版、線上線下推廣,為市民遊客提供品讀書卷、行走城市的多元化、立體化「海派文化地圖」。
虹口——海派源流,寶山——淞濱漫話,松江——錦繡雲間,奉賢——古華賢情,長寧——西區漫步,普陀——蘇河競秀,浦東——都市傳奇,崇明——東海瀛洲,徐匯——海上文脈,黃浦——申江往事,金山——山海雅韻,青浦——崧澤之光,楊浦——滬東風雲,靜安——上海藍調,閔行——春申季風,嘉定——吳疁風華,《海派文化地圖》叢書運用新穎的地圖概念,串聯起一個個海派文化地標、人物,僅從各卷書名就可一窺上海16個區的特色與風情。
「這套叢書的區域特色較為明顯,每一卷都結合了各區的地域特色,闡述了海派文化在各區區境內發源、流布、傳承、發展的歷史軌跡和地理分布。」叢書總主編柴俊勇說,上海境內各區或多或少保留了足以體現海派文化特色的歷史遺存,同時不斷積累、沉澱文化新思潮、新創造和新成就,構築了上海萬花筒般的城市精彩。「釐清海派文化的發展脈絡,豐富海派文化的內涵,繪製好海派文化的地理版圖,可以為海派文化研究傳播提供『源頭活水』,也能讓市民、遊客更好地了解身邊的上海。」
「上海的『三大文化』,紅色文化是柱石、是信念,必須堅不可摧;江南文化是淵藪、是積澱,應當世代傳承;海派文化是趨勢、是潮流,既要順勢應時,又要推陳出新。」柴俊勇提到,海派文化以「開放包容、中西合璧、多元交融、精耕細作」的文化特徵與品格,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上海人,也向全國和世界展示了上海獨特的人文品格。「上海是一座能做事、能做成事、能把事做好的城市;上海是一座不同地域、階層的人都能和諧相處、便捷安全的城市;上海是一座只要勤奮耕耘、只要率先試、敢於闖,定能成功的城市。」
從編撰《海派文化地圖》叢書開始,編委會就希望這套叢書不僅讓新老上海人讀懂上海,還能衍生相關文創、文旅產品,成為了解上海、遊覽上海的「指南」。上海交大出版社聯席總編輯許仲毅介紹,在紙質書出版之外,出版方還在開發海派文化資料庫以及有聲讀物和電子讀物,「希望這套書的出版能夠塑造出海派文化的新內涵和新形象,讓上海的城市精神固化為一道永恆的城市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