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核心是先成人,再成才。
可是很多父母卻顛倒了這一順序,一心只關注孩子的學習,關心孩子的成就。
忽略了孩子內心的成長需求,致使孩子成長發展無法均衡。
內心得不到父母關注的孩子,性格往往變得自卑又怯懦,敏感且更容易受傷。
所以,當你的孩子有以下表現時,請給予孩子更多的關心,抱一抱孩子,因為他的內心真的很自卑,需要父母更多的關愛。
01太在意別人的看法
鄰家小女孩本是一個活潑愛笑的孩子,見人就會熱情的打招呼。
但是最近幾天好幾次遇見了,都是低著頭,耷拉著腦袋,不敢與人對視。
細問之下才知道,孩子到了換牙的年紀,門牙換了下來,新長的牙齒還不太明顯。
班裡有小男孩嘲笑她是「沒牙的老奶奶」,致使她最近都不敢咧嘴笑,甚至不敢抬頭與人交流。
因為收到了外界不友好的信息,心裡難過,所以選擇將真實的自己藏起來,變得自卑而敏感。
孩子小,總是容易將別人的看法當真,或者說過於抬高別人,貶低自己。
外界的幹擾致使孩子無法看清自己,在別人眼光中「求生」的孩子,往往難逃自卑。
總是認為自己不夠好,所以才不被接受。
如果你的孩子有這樣的表現時,請蹲下來抱一抱他,並且告訴他:
「你無需討好每個人,這沒關係。世界上有很多人,無論你做什麼,都鐵定不會喜歡你,但也有很多人會非常喜歡你。」
02沒有自己的見解,對他人言聽計從
評判一個孩子好壞的標準是什麼?
很多父母覺得,不僅要成績優異,更要乖巧懂事。
所以,「聽話懂事」成了很多孩子成長的目標,父母的最終教育目的。
但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若只會一味的順從父母的意願,對身邊人言聽計從,沒有自己的想法與見解,真的好嗎?
越懂事的孩子越容易被欺負。
一位在幼兒園工作的朋友曾說,在學校,最容易受欺負的一類孩子,往往是那些乖巧懂事,但卻沒有自己想法的孩子。
這一類孩子,容易被身邊人左右想法,受他人安排,被有心機的孩子「利用」。
容易相信別人,且總是以別人的想法優先,不會有所懷疑。
聽話、乖巧、單純又懂事,是這一類孩子的標籤,同時也是這一類孩子成長的阻礙。
過於自卑不敢相信自己的看法,長大後遇事缺乏主見,更容易被有心人操控,走更多的彎路。
所以說,給予孩子足夠的自信,讓孩子更加相信自身,而非凡事跟著他人的想法走,是父母幫助孩子擺脫自卑心理的關鍵一步。
03不敢在人群中表達自己
後臺有父母反映,明明孩子平時愛說愛笑,開朗活潑。
但是一遇到人多的環境,讓他喊聲「叔叔、阿姨」都難,人一多就畏畏縮縮,都不敢與人正面打招呼。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在公眾面前好好表現自己,展示自己。
但是對於自卑的孩子來說,這是一道難以跨越的坎。
這一類孩子,對陌生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差,接收能力較弱,所以不敢在人群裡成為焦點。
由於不敢表現自己,所以受到的關注更小,同時更容易被忽視,失去更多的機會。
循環往復,長期處於這一心理狀態的孩子,往往更加自卑,更容易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
長大後,適應能力差不說,社交能力也更弱,性格內向且懦弱,不敢追求自己想要的,更容易錯失機會。
所以,父母千萬不要把孩子這一行為看作是「害羞」來處理,更不要選擇忽視不理。
請給予孩子多一點耐心與關心,引導孩子慢慢走出自卑的內心世界。
給予還孩子更多的鼓勵,鍛鍊孩子的表達能力,陪在孩子身邊,給到孩子勇氣。
自信與自卑的心理,交叉在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很多時候,孩子自信或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取決於父母應對的態度。
請給予孩子多一點關心,幫助孩子擺脫成長的自卑,成為一個樂觀,積極向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