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國務院僑辦、廣西壯族自治區僑辦2008「僑愛工程」醫療義診暨僑法宣傳進「僑場」活動啟動儀式在廣西崇左市扶綏縣渠黎華僑林場舉行。國務院僑辦、廣西自治區僑辦等官員出席儀式,隨即來自南寧的「送溫暖」義診隊為歸僑僑眷展開展義診活動。 中新社發 羅婷 攝
|
7月19日,國務院僑辦、廣西壯族自治區僑辦2008「僑愛工程」醫療義診暨僑法宣傳進「僑場」活動啟動儀式在廣西崇左市扶綏縣渠黎華僑林場舉行。國務院僑辦、廣西自治區僑辦等官員出席儀式,隨即來自南寧的「送溫暖」義診隊為歸僑僑眷展開展義診活動。 中新社發 羅婷 攝
|
當年,為安置幾十萬被迫回國的歸難僑,國家建立了84個國營華僑農場。場員屬城鎮戶口,又是種地農民。他們生活怎麼樣?政府如何助其發展?僑界機構怎樣發揮優勢幫扶他們?近日,中國僑聯組織科技專家團,分赴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的6個華僑農場開展科技服務、科普培訓。記者隨團採訪,走近僑界這一特殊群體。
生活在金沙江畔的歸僑
大理州的賓川縣,山川秀麗,金沙江從縣內流過。這裡到處鬱鬱蔥蔥,被稱為天然溫室、熱區寶地,各種作物從平地延伸到半山,精緻農業發達。太和、彩鳳、賓居三個華僑農場分布在縣城四周,幾千名歸難僑來自印尼、印度、越南、緬甸、新加坡、馬來西亞、柬埔寨七國。
賓居華僑農場建成於1956年,現有約2000名歸難僑及眷屬,分成9個生產隊。場內有學校、醫院、警務站、信用社、郵政電信等駐場單位,設施齊全。僑場主產的柑橘,通過了國家無公害食品論證,成功註冊了「賓僑牌」商標,農場還自辦有製冷公司。放眼望去,是千畝連片的柑橘園,場員自豪地告訴記者,這裡是「四香農場」:春季果花香、夏季泥土香、秋季柑橘香、冬季聞肉香。何謂肉香?原來,這片土地因僑興旺,農場修了幾條馬路,建了大集貿市場,吸引四鄉農戶前來開店,曾被稱為「小香港」。從不同國家歸來的僑胞,帶回了各自特色的飲食,主要是東南亞美食,冬天,四周居民紛紛來集鎮請客宴飲,難怪肉菜飄香了。
近年,政府推動華僑農場從體制上融入地方,管理上融入社會,經濟上融入市場,發展勢頭良好。緊靠縣城的太和農場利用近城之便興辦服務企業,農業生產結構調整也較快。臍橙好賣,他們就把甘蔗地改成柑橘園。賓川全縣興起種紅提熱,僑場也不甘人後,出現了一批紅提專業生產戶。
在這塊安身立命的土地上,歸難僑們有著與當地農戶差不多的喜樂憂愁。太和農場果園裡,承包耕種8畝土地的李紅玉告訴記者,她家從2001年開始種紅提,價好時,一畝有2萬元收入。近兩年價格走低,眼看一斤紅提的田頭收購價低於3元,而農資漲價、農忙時請工的工資也漲,她很擔心會虧本。種葡萄、提子很累人,但她仍在細心侍弄這片園子。
調整種養品種,總要冒一定的市場風險,僑場也不例外,但不調整難有出路。市場變化,只能迎難而上。如今,賓川三僑場經濟作物與糧食種植面積的比例,有的已達9∶1。
踩著雨後泥濘,記者隨中國僑聯專家組進入彩鳳農場的田野。女隊長袁文惠告訴我們,她和隊員為適應市場付出過代價。這片山坡膠質地原種甘蔗,因缺水改種葡萄,好不容易引導大家種上葡萄,到收穫時價格降了,有一次本來談好價商家來收購的,因下了幾天雨,誤了採摘期,結果價格大降,辛苦一季卻換來虧損。她從娘家種臍橙的兄弟那裡受到啟發,含淚拔掉葡萄改種臍橙。她苦攻技術,遇見懂行的人就請教,第三年就初見收益。在她的示範引導下,現在隊裡大部分田地種上優質臍橙,青果掛滿枝頭,豐收在望。
享受惠農、惠僑政策
體制上,賓川縣三僑場與全國僑場一樣,為了打破「大鍋飯」的束縛,從1985年起改由地方(縣)政府管理,走農村改革之路。場員像農戶一樣承包了責任田,原由農場辦的學校、醫院等機構剝離出來交縣上管理,僑場負擔減輕了。近年來,大部分場員自願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統籌,只要每年交納約3000元,到60歲時,退回農地,就可與城鎮職工一樣領退休金。有些貧困老歸僑無能力交社保金,國家又給了些補助。
在彩鳳農場,記者見到不少新蓋的磚房,獨門獨院,太陽能熱水器格外顯眼,這是歸僑利用國家發放的補助款,並用自有資金蓋起來的。
國家推出了不少惠僑措施,僑場場員與當地農戶有何不同?賓居農場的張書記向記者列了一個清單,國家推出的取消農業稅等惠農措施,場員同樣享受;僑場基本口糧田面積略高於賓川當地農民,土地也較為肥沃;僑場還可通過僑務部門等單位爭取到華僑事業費、項目經費;再加上退休金政策、子女升學照顧等,歸難僑所得到的幫扶優於周邊農戶。
甜僑、苦僑,還要看能耐
據悉,賓川縣三僑場的狀況,在雲南算好的,從全國華僑農場總的來說,虧損面較大,有的更是負債纍纍。個別僑場地處邊遠,場員人均收入低於當地農民,至今住在當年突擊建設的簡易安置房裡,有的則因病致貧。
僑場不是被遺忘的角落,黨和政府千方百計幫助農場脫困、扶持場員致富,僅第一階段就處理僑場金融債務16億多元,中央、省、市幾級政府聯動改造華僑農林場危房舊房,給每個重建戶1.5萬元的補貼。但從賓川縣的情況看,尚有不少場員拿不出建房的配套資金。
採訪中,記者聽場員聊天時提到誰是「甜僑」,誰是「苦僑」,他們也認為,富與窮既要看致富的決心與幹勁大小,也要看能耐大小。有的貧困場員幹勁確實差一些。這些年,僑場人在先富的「領頭羊」帶領下,漸漸放下城鎮戶口的身份,不等不靠,改善現狀。有的場員兼作經商,很多人致力於調整品種,提高種養技術,嘗到了科技興農的甜頭。
當年剛回國時,有的難僑只想暫時避難,「借土養命」。幾十年過去了,他們從一無所有到擁有土地房屋,有的已兒孫滿堂。50多歲的場員陸先生告訴記者,難忘剛回來時人地生疏,語言不通,到店鋪買牙膏,買回的是鞋油,往嘴裡一抹一片黑,才知道鬧了笑話。歸難僑不會雲南的耕作技術,當地人就手把手地教他們犁田耙地……
這麼多年,僑場已走了一批人,有的到港澳,有的到國外,留下來的,早已沒有過客心理。記者幾次探問:想不想回原僑居地?普遍的回答是不想,反正都是務農,這裡農耕等各方面的條件不比原鄉差,所以歸難僑有回去探親的,沒有回去定居的。他們的孩子外出工作、打工,有的女子遠嫁臺灣,都經常回雲南來探望父母。
走過悠悠歲月,華僑農場的歸難僑們正全面地融入雲南,足下這片希望的田野,成為他們新的原鄉和永續生活經營的鄉園。(連錦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