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希望田野 華僑農場成歸難僑永續生活的鄉園

2020-12-17 中國新聞網

    7月19日,國務院僑辦、廣西壯族自治區僑辦2008「僑愛工程」醫療義診暨僑法宣傳進「僑場」活動啟動儀式在廣西崇左市扶綏縣渠黎華僑林場舉行。國務院僑辦、廣西自治區僑辦等官員出席儀式,隨即來自南寧的「送溫暖」義診隊為歸僑僑眷展開展義診活動。 中新社發 羅婷 攝

版權聲明:凡標註有「cnsphoto」字樣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新聞網,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當年,為安置幾十萬被迫回國的歸難僑,國家建立了84個國營華僑農場。場員屬城鎮戶口,又是種地農民。他們生活怎麼樣?政府如何助其發展?僑界機構怎樣發揮優勢幫扶他們?近日,中國僑聯組織科技專家團,分赴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的6個華僑農場開展科技服務、科普培訓。記者隨團採訪,走近僑界這一特殊群體。

  生活在金沙江畔的歸僑

  大理州的賓川縣,山川秀麗,金沙江從縣內流過。這裡到處鬱鬱蔥蔥,被稱為天然溫室、熱區寶地,各種作物從平地延伸到半山,精緻農業發達。太和、彩鳳、賓居三個華僑農場分布在縣城四周,幾千名歸難僑來自印尼、印度、越南、緬甸、新加坡、馬來西亞、柬埔寨七國。

  賓居華僑農場建成於1956年,現有約2000名歸難僑及眷屬,分成9個生產隊。場內有學校、醫院、警務站、信用社、郵政電信等駐場單位,設施齊全。僑場主產的柑橘,通過了國家無公害食品論證,成功註冊了「賓僑牌」商標,農場還自辦有製冷公司。放眼望去,是千畝連片的柑橘園,場員自豪地告訴記者,這裡是「四香農場」:春季果花香、夏季泥土香、秋季柑橘香、冬季聞肉香。何謂肉香?原來,這片土地因僑興旺,農場修了幾條馬路,建了大集貿市場,吸引四鄉農戶前來開店,曾被稱為「小香港」。從不同國家歸來的僑胞,帶回了各自特色的飲食,主要是東南亞美食,冬天,四周居民紛紛來集鎮請客宴飲,難怪肉菜飄香了。

  近年,政府推動華僑農場從體制上融入地方,管理上融入社會,經濟上融入市場,發展勢頭良好。緊靠縣城的太和農場利用近城之便興辦服務企業,農業生產結構調整也較快。臍橙好賣,他們就把甘蔗地改成柑橘園。賓川全縣興起種紅提熱,僑場也不甘人後,出現了一批紅提專業生產戶。

  在這塊安身立命的土地上,歸難僑們有著與當地農戶差不多的喜樂憂愁。太和農場果園裡,承包耕種8畝土地的李紅玉告訴記者,她家從2001年開始種紅提,價好時,一畝有2萬元收入。近兩年價格走低,眼看一斤紅提的田頭收購價低於3元,而農資漲價、農忙時請工的工資也漲,她很擔心會虧本。種葡萄、提子很累人,但她仍在細心侍弄這片園子。

  調整種養品種,總要冒一定的市場風險,僑場也不例外,但不調整難有出路。市場變化,只能迎難而上。如今,賓川三僑場經濟作物與糧食種植面積的比例,有的已達9∶1。

  踩著雨後泥濘,記者隨中國僑聯專家組進入彩鳳農場的田野。女隊長袁文惠告訴我們,她和隊員為適應市場付出過代價。這片山坡膠質地原種甘蔗,因缺水改種葡萄,好不容易引導大家種上葡萄,到收穫時價格降了,有一次本來談好價商家來收購的,因下了幾天雨,誤了採摘期,結果價格大降,辛苦一季卻換來虧損。她從娘家種臍橙的兄弟那裡受到啟發,含淚拔掉葡萄改種臍橙。她苦攻技術,遇見懂行的人就請教,第三年就初見收益。在她的示範引導下,現在隊裡大部分田地種上優質臍橙,青果掛滿枝頭,豐收在望。

  享受惠農、惠僑政策

  體制上,賓川縣三僑場與全國僑場一樣,為了打破「大鍋飯」的束縛,從1985年起改由地方(縣)政府管理,走農村改革之路。場員像農戶一樣承包了責任田,原由農場辦的學校、醫院等機構剝離出來交縣上管理,僑場負擔減輕了。近年來,大部分場員自願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統籌,只要每年交納約3000元,到60歲時,退回農地,就可與城鎮職工一樣領退休金。有些貧困老歸僑無能力交社保金,國家又給了些補助。

  在彩鳳農場,記者見到不少新蓋的磚房,獨門獨院,太陽能熱水器格外顯眼,這是歸僑利用國家發放的補助款,並用自有資金蓋起來的。

  國家推出了不少惠僑措施,僑場場員與當地農戶有何不同?賓居農場的張書記向記者列了一個清單,國家推出的取消農業稅等惠農措施,場員同樣享受;僑場基本口糧田面積略高於賓川當地農民,土地也較為肥沃;僑場還可通過僑務部門等單位爭取到華僑事業費、項目經費;再加上退休金政策、子女升學照顧等,歸難僑所得到的幫扶優於周邊農戶。

  甜僑、苦僑,還要看能耐

  據悉,賓川縣三僑場的狀況,在雲南算好的,從全國華僑農場總的來說,虧損面較大,有的更是負債纍纍。個別僑場地處邊遠,場員人均收入低於當地農民,至今住在當年突擊建設的簡易安置房裡,有的則因病致貧。

  僑場不是被遺忘的角落,黨和政府千方百計幫助農場脫困、扶持場員致富,僅第一階段就處理僑場金融債務16億多元,中央、省、市幾級政府聯動改造華僑農林場危房舊房,給每個重建戶1.5萬元的補貼。但從賓川縣的情況看,尚有不少場員拿不出建房的配套資金。

  採訪中,記者聽場員聊天時提到誰是「甜僑」,誰是「苦僑」,他們也認為,富與窮既要看致富的決心與幹勁大小,也要看能耐大小。有的貧困場員幹勁確實差一些。這些年,僑場人在先富的「領頭羊」帶領下,漸漸放下城鎮戶口的身份,不等不靠,改善現狀。有的場員兼作經商,很多人致力於調整品種,提高種養技術,嘗到了科技興農的甜頭。

  當年剛回國時,有的難僑只想暫時避難,「借土養命」。幾十年過去了,他們從一無所有到擁有土地房屋,有的已兒孫滿堂。50多歲的場員陸先生告訴記者,難忘剛回來時人地生疏,語言不通,到店鋪買牙膏,買回的是鞋油,往嘴裡一抹一片黑,才知道鬧了笑話。歸難僑不會雲南的耕作技術,當地人就手把手地教他們犁田耙地……

  這麼多年,僑場已走了一批人,有的到港澳,有的到國外,留下來的,早已沒有過客心理。記者幾次探問:想不想回原僑居地?普遍的回答是不想,反正都是務農,這裡農耕等各方面的條件不比原鄉差,所以歸難僑有回去探親的,沒有回去定居的。他們的孩子外出工作、打工,有的女子遠嫁臺灣,都經常回雲南來探望父母。

  走過悠悠歲月,華僑農場的歸難僑們正全面地融入雲南,足下這片希望的田野,成為他們新的原鄉和永續生活經營的鄉園。(連錦添)

相關焦點

  • 中新社通訊:越南歸難僑雲南華僑農場的幸福生活
    中新社昆明五月二十一日電 題:越南歸難僑雲南華僑農場的幸福生活      中新社記者 陳靜  越南歸僑聶志傑是平遠華僑農場的副場長。不久,他將成為雲南省僑界代表之一參加全國僑聯第七屆僑代會。  一九七八年,初中畢業的聶志傑跟隨父母變賣了家產,泅水入關回到祖國。
  • 清遠市擬對華僑農場3172戶歸難僑危房進行改造
    3172戶歸難僑危房進行改造,使廣大歸難僑危房戶住上安居房,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達到建設和諧僑區的目的。1.4萬多歸難僑。現在的歸難僑有的還住著五六十年代政府為了安置他們回來的磚瓦房,由於年久失修,大部分都成了危房,嚴重危及到歸難僑的生命財產安全。
  • 香港慈善家捐助恩平華僑農場歸難僑危房改造工程
    香港慈善家捐助恩平華僑農場歸難僑危房改造工程 >   華聲報江門消息:香港熱心人士、著名慈善家黃球先生伉儷一向熱心公益、關心家鄉和華僑農場建設。
  • 清遠市今年計劃3年內改造4個華僑農場的3172戶歸難僑危房
    記者日前從清遠市外事僑務局了解到,清遠市政府決定從今年起用3年時間對清遠市4個華僑農場的3172戶歸難僑危房進行改造,使廣大歸難僑危房戶住上安居房,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達到建設和諧僑區的目的。  據了解,清遠市共有4個貧困華僑農場約1.4萬多歸難僑。
  • 廣西來賓華僑農場歸難僑「洗腳上岸」當市民
    廣西來賓華僑農場歸難僑「洗腳上岸」當市民   中新社南寧12月2日電 (記者 楊強 周利朔)2004年,隨著廣西來賓華僑農場改設為華僑投資區,在農場種了大半輩子地的歸難僑和僑眷們,如今過上了現代化的都市生活,農場變成了城市、場民「洗腳上岸」當上了市民。
  • 心懷感恩汗灑僑場 歸僑僑眷紮根華僑農場建設側記
    中新網11月20日電 從上世紀50—60年代開始,因海外排華等原因,由越南、印尼、緬甸、印度、馬來西亞等地陸續回國的歸難僑被安置在華僑農場,開啟他們人生的新篇章。黨和政府歷來重視華僑農場工作,經過多年的改革和發展,特別是《國務院關於推進華僑農場改革和發展的意見》頒布以來,華僑農場發展突飛猛進:體制改革穩步推進,歷史遺留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產業發展逐步加快,廣大職工和歸難僑的生產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改革的紅利讓生活在華僑農場的歸僑僑眷感受到黨和政府對他們深切的關懷和愛護,同時也激發他們愛國愛場、奮發圖強精神。
  • 廣西越南華僑安置點「變身」瑤族鄉 成基層政權
    中新社防城港12月26日電(潘錦昌)安置數千名越南歸難僑的廣西國營十萬山華僑林場,26日正式改設為十萬山瑤族鄉,成基層政權。  中共防城港市防城區委副書記覃先榮表示,擁有逾萬民人口的十萬山瑤族鄉是廣西首個華僑農林場改革發展過程中,以成立鄉鎮  據悉,廣西是中國重點僑鄉,有700多萬海外桂籍僑胞和數百萬歸僑僑眷。當地擁有22個華僑農林場,總面積136萬畝。近年來,為提高歸難僑生活水平,廣西對華僑農林場進行全面改革。
  • 廣東僑鄉梅州300多戶歸難僑喜遷新居
    中新社梅州2月5日電 題:僑鄉梅州300多戶歸難僑喜遷新居  作者 唐林珍 李天生 李虹洪  即將到來的蛇年春節,對於廣東省梅州市蕉嶺華僑農場的379戶歸難僑來說,將是幸福的。  春節前夕,中新社記者來到了蕉嶺華僑農場歸難僑安置小區華僑新村,見到許多歸難僑都趕在春節前喜遷新居,家家戶戶都在準備年貨。  剛搬進華僑新村的53歲緬甸歸難僑鍾運興正在張貼對聯,對聯上寫著:「昔日歸僑居陋室,今朝僑民遷新房」。  鍾運興的新房是一套三房兩廳的居室,面積120平方米,布局合理、寬敞明亮。
  • 中國華僑農場簡介
    華僑農場現有總人口59萬人,其中歸難僑21萬人。土地面積480萬畝,其中耕地面積67萬畝。2000年工農業總產值85.93億元,年人均收入2095元。84個華僑農場中,有41個系五六十年代為安置馬來西亞、印尼、緬甸、印度等國8萬多歸難僑而設立的,有43個系七十年代末為安置越南難僑而設立(越南難僑共約26.3萬人,其中華僑農場安置16萬人,農墾、林場安置7萬人,其餘為社會分散安置)。
  • 揭陽市歸難僑危房改造成效明顯 獲粵督導組肯定
    8月25日至26日,由廣東省僑辦副主任朱爾武率領的省督導組一行蒞臨揭陽市,就揭陽市的華僑農場改革和發展工作情況進行督導檢查,省督導組充分肯定近年來揭陽市的華僑農場改革和發展工作,認為揭陽市的歸難僑危房改造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 我辦召開華僑農場工作座談會
    為深入貫徹落實全國華僑農場改革發展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推動我省華僑農場的改革發展和文化建設工作,4月10日,我辦在上高縣敖山華僑農場召開了全省華僑農場工作座談會。吳健民巡視員出席會議,敖山、金坪、秀谷華僑農場和有關市縣外僑辦的領導參加會議,周勝貴副巡視員主持會議。
  • > 華僑農場
    農場國有土地是廣大歸難僑職工賴以生存的重要生產資料,是華僑農場發展的資源保障。近年來,通過全面開展土地確權登記工作,華僑農場及歸難僑職工土地權益得...華僑農場非歸難僑危房改造,也將統一納入國有墾區危房改造中央補助支持範圍,加快實施改造。   棚改用地優先安排,簡化審批流程   《意見》提出,為保證...
  • 廣西柳城華僑農場日新月異 歸僑僑眷生活甜起來
    在政府扶持力度加大的背景下,華僑農場在積極探索中謀得發展,農場面貌日新月異,歸僑僑眷的生活越過越甜。  近日,本報隨中國僑聯「親情中華·走進僑鄉」慰問代表團走進位於廣西柳州柳城縣的柳城華僑農場,來到茶廠職工歸僑僑眷陳仙梅家中,她熱情地請大家品嘗柳城蜜橘、綠茶和她親手製作的印尼年糕,她說:「在這裡,家家戶戶都喜歡用印尼糕點、越南年糕這些東南亞美食招待客人」,他們的生活仍保有「南洋味」。
  • 對廣東省清遠市華僑農場的調查與思考
    華僑農場下放鎮政府管理後,也存在專項資金被挪用現象,如2003年安排給英華場的35萬元,是專款用於英華農場歸難僑發展柑桔生產的,但卻由大鎮財政所安排支出用於工業區土地開發,以致廣大種植柑桔的歸難僑得不到生產扶持,柑桔產量和質量得不到提高,影響了歸難僑收入的增加。2004年安排給清遠農場的54萬元華僑事業費,至今仍未下撥給農場。
  • 土地講堂:華僑農場深度認識及全國分布名單(NO.10)
    華僑回國後開的農場?專門華僑人士住的農場?還是只是一個名稱而已?下面就由小編給您介紹:  華僑農場,是上世紀50年代中國政府為安置回國定居的歸難僑設立的國有農業企業。  1985年,華僑農場由中央和省僑務部門主管的領導體制,改由地方政府領導。
  • 世界越柬寮華人團體聯合會考察竹壩華僑農場
    世界越柬寮華人團體聯合會考察竹壩華僑農場,與農場的越南歸僑僑眷座談,並捐贈4000美金給竹壩華僑農場扶貧救助基金會。        竹壩開發區李德發副主任向客人們介紹農場概況。他說:「1978年農場安置越南歸難僑600多名,這些歸僑都得到海內外同胞的支持與關心,他們安居樂業,生活水平得到不斷提高;農場內部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經濟有了一定發展,生活有保障。」
  • 潼僑1966,我們從國外舉家來到華僑農場……
    1966:第一位安置華僑……50、60年代,華人在國外受到排擠,大批僑民被迫舉家回國,歸僑們被分配至全國各地的華僑農場,潼僑鎮(當時叫潼湖華僑農場)也是當時惠州的兩個分配僑鎮之一。建場後,潼湖華僑農場在1966年接待並安置了第一位華僑,往後的一年內,總共接待並安置印尼和緬甸等國歸僑400戶1357人。隨後逐年逐批接僑,至今接待了來自菲律賓、印尼、緬甸、柬埔寨、新加坡、越南、日本、印度、法國、馬來西亞等14個國家和地區的8000多名歸國華僑。
  • 國務院僑辦主任裘援平赴雲南陸良華僑農場調研
    中新網陸良6月28日電 (趙靜 楊華偉)28日,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任裘援平一行赴雲南陸良華僑農場調研。  在調研過程中,裘援平一行考察了陸良華僑農場的葡萄種植基地、蔬菜基地和水產養殖基地。在聽取了陸良縣華僑管理區管委會黨委書記許剛的情況介紹後,裘援平說,陸良在農業發展方面具有地理、氣候等各方面的優勢,一定要利用好這些資源,拿出好的發展項目與僑商對接,實現經濟發展。
  • 華僑農場——中國外交史上一條幾乎被遺忘的支流
    回到祖國各地,他們卻固守著祖籍地和僑居國的語言和生活習慣,堅持講白話、客家話、潮州話……也堅持講印尼話,越南話……哪怕是做一道越南涼雞,也一定要用產自越南的魚露做調料。曾經的執著,讓自己變成外人眼中的陌生人。他們的歷史,是中國外交史上一條幾乎被遺忘的支流。
  • 國僑辦主任裘援平考察江西「僑夢苑」和金坪華僑農場
    11月17日,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任裘援平先後在南昌市和峽江縣考察「僑夢苑」和金坪華僑農場。省委常委、南昌市委書記龔建華,副省長謝茹先後陪同。   在南昌綠地中心,裘援平登上303觀光平臺,詳細聽取了「僑夢苑」的情況介紹和整體規劃,並對我省「僑夢苑」的建設給予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