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博心理撰稿人:Amy
提起孩子上幼兒園,大多數家長都是喜憂參半吧!有人會覺得終於可以輕鬆了,感覺自己解放了,可是一想到孩子和媽媽分開時那哭得撕心裂肺的情形,我們當媽媽的一點也不會比孩子好受。每年九月入園的那段時間,毫不誇張的說,孩子在裡面哭,好多媽媽在外面流淚。
孩子入園是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的,而這個適應期是否順利,持續時間是長是短,是我們每一個家長都特別在意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說說上幼兒園這回事吧!
幼兒園,一定要上嗎?
前不久我收到了一位媽媽的信息,內容是這樣的:
「我女兒3歲了,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姑娘,學東西很快,做事也很投入,也喜歡和其他小朋友一塊玩。可是自從上了幼兒園,孩子就像變了一個人,這幾天早上一送她去幼兒園就哭,怎麼勸都不肯去,你說,孩子一定要上幼兒園嗎?」
其實,這個問題不止困擾著她一個人,很多幼兒園適齡兒童的家長都面臨過這樣的抉擇。所以,大家認為,孩子一定要上幼兒園嗎?
是的,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幼兒園對孩子的教育,是家庭無法替代的。
也許有家長會說,我自己也可以給予孩子幼兒階段的一切需要。我可以培養孩子的社會性,比如為他們找到同齡的玩伴,帶他們去各地旅行……但是,在一所成百或上千人的幼兒園,孩子可以接觸到的同學和老師將是形形色色的,能夠觸碰到的環境和氛圍也是豐富多彩的,這是家長在家裡永遠無法給孩子的。
家長要知道,如果我們總是由於擔心就儘可能把幼小的孩子與這個社會隔離,從而來減少社會對他們的影響和傷害,雖然我們的本意是好的,但是,他們長大後就有可能不知如何面對這個真實的社會,甚至嚴重缺乏心理免疫能力。我們就必須讓孩子從小接觸真實的生活環境,而不是把孩子隔絕在一個真空環境中,而幼兒園就是孩子們的第一個小社會。
上幼兒園是孩子接觸社會的第一步,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適應難題。其實這是孩子的一次脫敏過程,經歷過這些事情,孩子就會不斷變得從容。所以,我們一定要陪孩子邁好入園的第一步,建議為適齡幼兒提前做好入託規劃。
自理能力準備篇
一般,我們建議孩子送託的最佳年齡是3——3歲半。判斷一個孩子適不適合送幼兒園,除了年齡的評判外,生活能夠自理,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判斷標準。
建議從兩歲以後,在平日的教養環境中,我們就要有意識地逐步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所以要順利度過入園適應期,在上幼兒園之前最好能夠培養孩子下面幾方面的技能:
1.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
有些家長經常為孩子不好好吃飯的問題而頭疼。很多家長也知道給孩子餵飯不太好,但不餵飯又擔心孩子餓著。如何給孩子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呢?這需要循序漸進,而且家長要有平和耐心的態度,以下觀點大家可以參考:
(1)在吃飯這個問題上,我們家長的心態很重要。要知道吃飯是人類的本能,孩子餓了自然會吃,不吃飯是因為不餓,而且少吃一頓飯不會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
(2)吃飯的規矩:吃飯定時定量。比方說,規定每次午餐進餐時間為12點,進餐時長為半小時。如果半小時後,孩子還磨蹭沒吃完,家長可以說:「好了,吃飯時間結束了,餐具要回家了,沒吃飽也要等下次再吃了。」注意兩餐之間不可以給孩子吃零食。
(3)輕微的挑食不用管。孩子也有自己的口味偏好,比如,有的孩子受不了香菇的味道。只要營養均衡,不必強求非得每種食物都吃。
(4)讓孩子參與買菜做菜的過程會讓孩子吃得有精神。帶孩子去菜市場買菜,買些他喜歡吃的,讓他幫忙做一些簡單的家務,例如擇菜、擺筷子等,你會發現孩子很樂於幫忙,而且也很開心吃到自己的「勞動成果」。
孩子從家庭過渡到幼兒園的生活,一般是要有一個適應期的。如果家長在孩子入園前,了解幼兒園的每日進餐時間,讓家庭的進餐時間和幼兒園的時間一致就更容易幫助孩子適應幼兒園生活。
2、訓練孩子獨立上廁所
上廁所,說是小事,其實是大事。能獨立上廁所,是衡量幼兒獨立自主能力的一個標準。但是,很多問題困擾著家長。例如,什麼時候訓練孩子如廁合適?錯過了寶寶大小便敏感期怎麼辦?怎麼讓孩子養成主動如廁的習慣?
太早訓練孩子如廁,孩子的生長發育水平和生理功能還沒有達到自己如廁的要求,逼著孩子訓練,會給孩子很大的壓力和挫折感,反而會起到反效果,對上廁所產生恐懼。如果太晚訓練孩子如廁,其他孩子上廁所都不成問題,自己的孩子還不會,也會給他帶來精神壓力。
什麼時候開始如廁訓練合適呢?
年齡在1歲半~2歲的孩子,家長可以開始對孩子進行如則訓練了。孩子到了可以自己如廁的年紀,也會有一些具體的表現,比如:孩子大便規律;孩子可以在口頭上或行動上表達想大小便的需求;坐、蹲、起、站這些肢體大動作都比較穩當,等等。
家長可以把孩子的年齡作為訓練孩子如廁的一個標誌,但每個孩子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直到4歲才養成如廁習慣,這都是正常的。如果家長錯過了訓練孩子如廁的關鍵期,就需要比別的家長付出加倍的努力了。另外,男寶寶的訓練時間要遲於女寶寶的訓練時間,而且由於個體差異,孩子大小便訓練時間也因人而異。
那怎麼訓練孩子如廁的習慣呢?
首先,需要給孩子準備單獨的坐便器。成人的坐便器太大,而且高度不合適,給孩子準備一個單獨的坐便器,可以帶著孩子自己去商場挑選自己喜歡的顏色和樣式。
其次,鼓勵孩子有便意,要示意給家長和老師。如果孩子這麼做了,要及時給予孩子鼓勵。剛開始,孩子控制不好,可能都尿出來了才告訴家長,也有可能剛一報告,還沒有走到廁所就尿出來了。沒關係,報告也是進步,家長需要心態平和地給孩子換褲子,之後,跟孩子說:「很棒!知道報告了。」
再者,剛開始訓練孩子如廁時,家長應手把手教孩子如何上廁所。男孩由爸爸示範,女孩由媽媽示範。一開始,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擦屁股,等孩子適應了上廁所的步驟後可以讓孩子練習自己擦屁股,這每一步都需要家長手把手耐心地教,不要理所應當的覺得自己嘴上和孩子說一遍孩子就應該掌握。
在整個訓練過程中,父母應該保持輕鬆、寬容、多支持和鼓勵的態度,切不可操之過急,不要試圖通過嚴厲的呵斥讓孩子以後不敢尿褲子,這樣做只會延長如廁訓練的過程,甚至對孩子產生很強的挫敗感。
在這裡也建議大家能夠選擇夏天對孩子進行如廁訓練,因為這個季節孩子穿的比較少,穿脫比較容易,褲子如果尿溼了換洗下來幹的也快。是不是覺得訓練孩子也有很大的學問在裡面呢?
3.會穿脫簡單的衣物
建議給孩子穿寬鬆舒適、便於活動的衣服,而且衣服一定要容易穿脫,比如,帶鬆緊帶的褲子,寬口套頭的上衣,衣服上不要有太多裝飾物,上衣的帽衫最好不要有抽繩,女孩儘量不要穿有亮片的衣服,因為孩子對這些亮晶晶的小物件很感興趣,會用手去揪,甚至放在嘴裡玩,而男孩儘量不要穿帶拉鏈的褲子,這些我們一定要先從安全的角度考慮。
另外可以找一些穿衣服的兒歌,和孩子一起邊念兒歌邊做穿衣服的動作,有趣又能達到學習穿衣的目的,大家刷視頻或者百度的時候可以找一下這些和孩子互動的小技巧。
4.養成用水杯喝溫水的習慣
在家裡,我們可能會讓孩子用吸管杯或者奶瓶喝水,但是幼兒園後,要求孩子們用水杯喝水,所以寶媽們要提前買一個敞口水杯訓練孩子用杯子喝水。同時,對於平時沒有喝水習慣的孩子,一定要鼓勵孩子多喝溫水,就是什麼都不添加的水,否則孩子上學後如果不按時按量喝水,呼吸道很容易生病的。
5.調整孩子的作息時間
孩子的作息時間是否固定,睡眠時間是否充足,對孩子的成長和健康至關重要。經常有媽媽抱怨自己的孩子晚上不睡,早上不起。其實之所以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家長沒有規律的作息習慣。有時候大人晚上的時候回來比較晚,或者感覺一天沒見孩子了,就想利用晚上的時間好好和孩子玩,導致孩子太興奮,反倒沒有睡意。也經常有大人抱著手機哄孩子睡覺,孩子對那時刻變化的亮光很好奇的,這也是他久久不睡的原因。
所以建議晚飯後的親子互動儘量以看繪本講故事的方式進行,睡覺前關掉燈和手機屏幕,等孩子先睡踏實,這之後就是媽媽一天最寶貴的屬於自己的時間了。
另外,午睡的時間也不能太長,一般7歲以下的孩子,午睡時間一般在1-2小時。到了午覺的時間,要營造睡覺的環境,即使孩子沒有睡意,也可以通過聽故事或者聽音樂的方式讓孩子躺著休息一下。這為之後適應幼兒園的午睡有很好的作用。
入園物品準備篇
1、 姓名貼
一般幼兒園會給孩子發統一的生活用品。統一的被褥、水杯、毛巾、書包,園服等等,大家要做的就是提前在網上給孩子定製可以縫的姓名貼,在被子、褥子、枕頭都要縫上姓名貼,一個都不能省,因為他們真的可能睡一覺會把被子拉亂的。書包上,衣服(上衣褲子)上也必須有,這個真的是一個必備的物品,方便孩子認出自己的物品,也方便老師通過衣服上的名字更快的記住孩子。
2、 替換衣物
另外送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一定要給孩子書包裝替換的衣物,建議上衣一件,褲子兩條,不要害怕麻煩,當孩子把飯或者湯弄灑了,或者尿褲子了,老師會第一時間給孩子換好乾淨的。
3、 依戀物
家長也可以給孩子帶上一件孩子在家裡特別依戀的物品,這樣面對陌生的環境,自己熟悉的、喜愛的貼身物會起到安撫的作用。
這裡也提醒大家在送孩子去幼兒園的每一天,一定要檢查孩子的書包,口袋,不能帶零食或者細小、尖銳的物品,同時給孩子勤剪指甲,避免孩子之間抓傷。這都是我們需要注意的。
4、 一封信
最後,大家可以在入園前選擇給老師寫一封信,寫什麼呢?可以把孩子的性格特點,喜好,什麼樣的方法可以很好的安撫孩子,以及如果孩子有既往病史,比如哮喘,先天性心臟病,高熱驚厥等等,不管當時有沒有明顯的症狀,都要如實和老師說明,如果孩子有過敏史也是需要提前說明的,這樣老師就知道孩子在園裡需要注意的事項了,比如,不能劇烈運動,不能觸碰哪些物品,不能食用哪些食物等,如果只是口頭告知,老師難免會有漏掉的信息。
讓孩子愛上幼兒園,其實真的並不難!首先就要做好以上自理技能上的準備和物品的準備,這樣就不會讓孩子在進入幼兒園的生活後手足無措,那我們就可以說在陪孩子入園這件事上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這裡是宥唯心理,我是Amy,雖然我們只是心理學界的一顆小樹苗,但是我們努力做到我們的最好;用真誠的態度、客觀、專業的方式向每一個願意關注我們的人,分享一切你想知道,而我們又恰好了解的心理學知識。
請記得不管你在哪裡,世界和我陪伴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