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悠瘸的歷史|揭秘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真相

2021-02-13 破壁調查局

連綿不斷的暴雨;

泥濘難行的道路;

無法按時到達指定地點;

按律當斬;

 當這些個關鍵點同時出現的時候,相信但凡有點歷史基礎的人肯定會想到那句著名的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對!就是轟轟烈烈的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

畢竟課本上也收錄過《史記》裡的《陳涉世家》,至於內容詳情我今天就不贅述了,現在到處都能找得到。

要說這兩位的工作各位應該也是知道的,早年當佃農,年收入問老天爺。好光景餓不死有餘糧,差點的時候就不好說了。

後期工作造反,回報就兩樣,要麼大富大貴登基坐殿,要麼人頭落地一家子死絕。

造反這事說實話技術含量是很高的,而且可操作性極差,成功率極低。正常人在正常的年頭肯定不會去冒這個險。

能被歷史記載且大書特書的造反畢竟是少數的。要知道能被基層片警分分鐘撲滅的造反只能記錄在笑話大全裡。

並且司馬遷給陳勝的待遇很高。《史記》當中有本紀,列傳,世家,表,書。世家可是諸侯勳貴的等級,也就是說司馬遷給予了陳勝他本不應該有的待遇。

能被司馬令公這麼看重的人不多,比如給了本紀待遇的非帝王項羽。陳勝能有如此殊榮應該很欣慰了。

不過非議的老毛病陰謀論又開始提醒我,這裡面有文章。

前面說了,陳勝吳廣早年的工作是佃農,可《陳涉世家》當中有幾個記載和他們的身份不太相稱!

比如說出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這樣頗有志向的話語。以當時最底層農民的見識和狀態即便說出這種豪言壯語應該也不會表達的如此「文縐縐」。向劉邦這種同時期人最多也就說一個句「嗟呼!大丈夫當如是也!」(握草!老爺們就應該這樣)。同樣是有志向的話語,可背後透露出來的是受教育程度。劉邦是泗水亭長,雖然沒有正式編制但好歹也相當於今天的輔警,想來也是上過掃盲班的。而陳勝對比之下,怎麼也得是個初中畢業的水平。而當時的底層勞動人民是不太可能接受到這麼系統和「高級」教育的。

還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種頗有政治思想的語句,也不像一個底層農民能夠脫口而出。

疑點還不單單是如此,《陳涉世家》一上來就提及「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吳廣者,陽夏人也,字叔。」有人可能就覺得這沒毛病啊,有名,有字,不是很正常麼?如果您要這麼想,那就大錯特錯了。

古代最底層農民的名字應該是「朱重八,朱五四,朱初一」(明孝陵內部發出怒吼:「你特麼別總拿我們家名字說事」)

這麼說吧張三,李四,王二麻子特別粗俗的名字基本上才是當時這個階層的常態。並且,他們都有一個特點,沒有字。

《禮記·曲禮·上》當中記載:「男子二十,冠而字」但可不是所有二十歲的男子都有字,一般都是讀書人,貴族。看到沒?非富即貴才配有字。

考慮到那時候沒有科舉制度,沒有寒門的上升通道,這兩人家裡有親戚給他們起字的可能性也趨近為0。

最後一個最重要的點:這兩人起義的正當性。(敲黑板劃重點,猛料要來了)

幾乎只要是個中國人就知道大澤鄉起義的原因是因為大雨導致道路泥濘,以至於陳勝和吳廣他們那隻徭役隊伍無法按時到達目的地。而且秦法嚴苛,這幫人腦袋都要落地,既然橫豎都是一死,那幹嘛不死的轟轟烈烈。

這些都是《史記》當中白紙黑字記錄的,於是2000多年過去了,我們對這次起義的正當性和被迫性從來也都沒懷疑過。

可現在我如果告訴大夥這是假的,你們怎麼看!

而且非議是有證據的!

在1975年湖北孝感雲夢縣出土了一座秦代古墓,從古墓的規制上看,不是啥高級墓葬。通過對古墓的探究,考古學者發現墓主人的名字叫「喜」,是秦代一個地方低級官吏且主管法律。

這座墓最寶貴的是出土了大量秦代法律條文的竹簡,其中就有秦律中《徭律》部分條文的抄錄。在一條竹簡上赫然寫著「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水雨,除興。」

翻譯過來就是:為朝廷徵發徭役,如果耽擱沒發,罰二副鎧甲,遲到三天到五天,罵一頓就行了;六天到十天,罰一副盾牌;超過十天,罰一副鎧甲。如果遇到發大水或下暴雨無法起行的,可免除本次徵發

看到沒這和陳勝吳廣忽悠那群役卒的話前後如此矛盾。難道是秦律出錯了?這不太可能!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之後非常崇尚法家思想,對法律態度極其認真。比如秦律中的《內史雜律》中明確規定「縣各告都官在其縣者,寫其官之用律」,意思就是要求各縣應分別通知設在該縣的都官,抄寫該官府所通用的法律,以保證各級官吏熟悉法律條文,以依法辦事。(現在很多專家推測墓主人「喜」就是負責抄法律條文的小吏)

既然秦律沒出錯那難道是司馬遷說謊?這個啊,還真是有可能的!

真相只有一個(以下為個人觀點,不喜勿噴)首先是陳勝,吳廣,這兩個人的身份!他兩的身份在秦國是佃農沒錯,可在那之前,兩人應該是楚國貴族(兩個人出生地和生活軌跡均在楚國境內)這也就印證了咱們前文提到的那些懷疑:陳勝為什麼能在文化素養上力壓劉邦?兩個人為什麼是底層佃農但還會有表字?為什麼陳勝這樣一個底層佃農在《史記》當中竟然會出現在只有貴族勳貴才能進入的「世家」當中?通過以上分析這些問題就都迎刃而解了。

來!我們一起梳理一下!

嬴政掃平山東六國,六國原先的貴族,尤其是低級貴族受到了極大的衝擊。直接變成赤貧的也不在少數。

秦始皇一統寰宇,統一度量衡但對原先六國貴族的清算做的不夠徹底,導致民間六國那些失勢貴族們蠢蠢欲動試圖奪回原先屬於他們的特權。

秦國剛剛完成統一,但是發兵南越、擴建長城、修驪山陵墓折騰的不亦樂乎。

十年統一戰爭結束,老百姓最希望的是休養生息,而秦國的統治者卻越折騰越上癮,導致民怨沸騰。(後來漢朝建立初年實行了很長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就是從中吸取的教訓)

於是六國那些遺老遺少找到了復國的希望,但他們還需要個藉口。

今年都2020年了,法盲的人數也並不少,何況兩千年前。於是秦法嚴苛,動輒就被弄死的傳言應該是很有市場的,再加上秦國本身勞民傷財自己作死。陳勝吳廣這兩個原先楚國的貴族抓住機會搞了一波集體大忽悠能夠成功就不足為奇了。以至於當時秦法苛政猛於虎傳的天下皆知。可真正能背出秦律的人卻沒有幾個。

可問題又來了,司馬遷距離那個時代並不遠,秦律流傳到司馬遷那個時代不是什麼難事。那為什麼司馬遷要為陳勝吳廣背書呢?問題就出在了劉邦當初造反也是順著陳勝、吳廣兩個人的理論走的,最後建立了漢朝,而司馬遷是漢朝人,如果真的照實寫了,豈不是把漢朝建立的合法性抹殺掉!雖然司馬遷脾氣比較擰巴,但是這種分分鐘被弄死的原則問題還是不碰的好,既然大家都這麼說了~~~~~~~得嘞,就這麼寫吧。反正第一個撒謊的人又不是我····

↓↓↓                    ↓↓↓

相關焦點

  • 大澤鄉起義原來是陳勝吳廣導演的一場大戲
    《陳涉世家》是《史記》的其中一篇,也是我們中學課本的一篇文章,也是要求我們背誦的文章,正是這篇文章,讓我們了解了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的經過,那就是官逼民反,都是因為秦法暴虐,才導致大傢伙風起雲湧的起義。秦朝是很暴虐的,這是我們一直以來學歷史深信不疑的。
  • 陳勝吳廣起義的真相:不是農民的陳勝,不是兄弟的吳廣
    提到陳勝吳廣起義,很多人的第一個反應是農民起義,誠然,參與大澤鄉起義的主力軍確實是農民,因為秦朝初年,天下最多的人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農民,但是起義的領導者陳勝卻未必是農民。陳勝吳廣能混到屯長這個級別,基本上已經達到了奮鬥的上線了。而且這個職務風險很好,如果自己手下的兵卒在戰場上不能收割足夠多的人頭,作為屯長是要承擔相應罪責的。這個領導不好當,搞不好隨時都有掉腦袋的危險。說道大澤鄉起義的背景,不得不說延誤工期不是死罪,但是做為屯長的陳勝吳廣的罪責要比一般的士族大得多,因為他們要承擔領導責任,確實是要殺頭的。
  • 大澤鄉起義失敗後,陳勝被車夫所殺,那吳廣的結局如何?比他害慘
    陳勝吳廣起義,又叫大澤鄉起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平民起義。秦二世統治時期,實行暴政,朝政腐敗,民不聊生。公元前209年秋,朝廷命陳勝、吳廣等900餘名戍卒屯守於漁陽。誰知到達大澤鄉時遇到了大雨,不能按期到達目的地。
  •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時,為何要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為口號?
    中國古代歷史也是戰爭史,小則傷筋動骨,大則改朝換代。在公元前209年7月,秦二世的統治時期,爆發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和班固的《漢書》對這次起義都有記載。大澤鄉起義陳勝年輕時便志向不凡,曾經對一起耕田的人說:「苟富貴,勿相忘。」卻遭到其他人的嘲笑,對此陳勝嘆息道:「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有一天,兩個軍官帶著900名民夫前往漁陽,中途屯駐於大澤鄉,陳勝和吳廣被選為屯長管理其餘民夫。
  • 陳勝吳廣起義後,陳勝稱王,可為什麼吳廣卻落得一個悽慘的結局?
    歷史是說過和做過事情的記憶。——卡爾·貝克 秦朝末年,胡亥無道,趙高弄權,致使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最終,陳勝吳廣於大澤鄉起義,掀開了打擊暴秦的序幕。 關於陳勝吳廣的這次起義,司馬遷是極為推崇的。
  • 陳勝吳廣起義的目的就那麼單純嗎?他們其實被忽悠了,都是棋子啊
    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意義重大,而且還刻上了碑。其實,我們仔細地分析、解讀,陳勝、吳廣起義有很多事情是說不通的,至少邏輯上比較混亂。秦二世元年,陳勝等900多人被徵兵戍守漁陽,他們從陽城出發行至蘄縣大澤鄉(今安徽宿州西寺坡鄉)時,途中遇到暴雨把道路衝毀,無法通行。
  • 你真正讀懂了陳勝吳廣起義嗎?農民起義的背後邏輯讓人感到心酸
    以少勝多、以弱克強,以無變有……壯烈、狡猾、機智……時運不濟、借風起航、功敗垂成……幾乎所有中國歷史中你能想像到的橋段,都將在這幾年時間內集中釋放出來。當然,我們今天只是來聊聊這段歷史的引子——陳勝吳廣起義。通過上述的簡單介紹,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無可非議的佔有巨大的歷史意義。
  • 陳勝吳廣起義後,為何迅速消失?原因還是他們自找的
    上歷史課的時候,我們就學過有關大澤鄉起義的故事,這個故事大家都言猶在耳吧,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更是讓我們熱血澎湃,激發了下層人民的鬥志,讓底層老百姓知道了,他們自己的命運有他們自己做主。由於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揭開天下反秦的序幕。
  • 陳勝吳廣起義,「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後面的故事,並不高尚
    兩位農夫在大澤鄉振臂一呼,900多名百姓群起響應,星火燎原,中國古代第一個封建王朝在此之後轟然倒塌。漁陽一呼,卒移秦祚,這場被譽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曾被讚嘆為反暴秦、反壓迫的鬥爭。那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後面的故事,有著怎樣令人唏噓的結尾。
  • 小小故事屋——《中華上下五千年》之陳勝、吳廣起義
    小小故事屋——《中華上下五千年》之陳勝、吳廣起義 2019-12-26 19: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論文:論陳勝吳廣是不是農民?
    說起農民起義,最著名的莫過於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那不光是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更提出了令人熱血沸騰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但陳勝吳廣是真正意義上的農民嗎?陳勝吳廣身上最大的疑點莫過於他倆有名有姓還有字?!陳勝字涉。秦朝百分之八十的人是沒有姓的。姓,只有家族以前有人身份尊貴,有過爵位封地的人才有姓。除此之外,其他人不配擁有姓。
  • 陳勝吳廣起義時為什麼要假扮為扶蘇和項燕?是因為他們不自信嗎?
    「大澤鄉起義」,也叫做陳勝吳廣起義。
  • 九年級語文教材刪除陳涉世家 人教社回應歷史課文有陳勝、吳廣起義
    九年級語文教材刪除陳涉世家 人教社回應歷史課文有陳勝、吳廣起義 2019年2月26日 HuangJiang來源:網際網路
  • 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為何要打項燕和扶蘇的旗幟,為何國號為楚?
    秦二世元年七月,大澤鄉爆發了起義,起義的頭領是陳勝和吳廣,二人打著項燕和扶蘇的旗號,一路攻城略地,很快便到達陳縣,在陳縣稱王,國號張楚。為何陳勝吳廣起義時要打著項燕和扶蘇的旗號,為何建國的國號會是張楚呢?
  • 陳勝吳廣起義的真相是什麼?其實我們被騙了兩千多年
    在我們的記憶中陳勝吳廣的起義,是根據司馬遷的史記裡面的內容編出來的。
  • 秦朝末年陳勝吳廣首先發動起義,為何到最後卻是項羽劉邦稱王?
    這段描寫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的課文,相信大家到現在還記得。由於秦朝當時調兵去守漁陽,陳勝吳廣作為小隊長帶隊前往。然而到了半路,下起了大雨,行進道路被切斷,無法按時到達漁陽,而按照秦朝法律,未按軍令規定到達者,是要被處罰的。因此,陳勝吳廣便帶隊起義。可是,明明是陳勝吳廣首先發動的起義,為何到最後卻成為了項羽、劉邦的天下?他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 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起初轟轟烈烈,最終為何慘澹收場
    秦末陳勝吳廣二人發動的大澤鄉起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平民起義。此次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揭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這段歷史史料依據就是司馬遷所著《史記.陳涉世家》了,那麼問題就出來了,陳勝吳廣兩個人發動的起義事件,為何沒有「吳廣世家」呢?
  • 在秦朝,違期徭役罪不至死,那麼陳勝吳廣為何起義?
    在我們熟知的歷史課本中,對於秦朝律法的描述就是一個字:嚴!以至於後來秦始皇死後,各種起義不斷,其中最早最出名的一個就是陳勝吳廣起義。
  • 陳勝、吳廣敗給了「秦軍」!為何卻慘死在自己人手中!
    公元209年,陳勝吳廣為反抗暴秦的殘酷統治,面對「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的局面,毅然舉起反秦大旗,掀起了中國歷史上轟轟烈烈的第一次農民起義。然而,這次起義如流星划過天際般迅速墜落,陳勝、吳廣雖然是敗在秦軍手裡,但是,最後卻慘死在自己人手中。這是怎麼回事呢?
  • 陳勝吳廣結局悽慘,沒有倒在戰場上,卻倒在了起義軍手上!
    司馬遷的那篇《陳涉世家》曾是語文基礎教育課上的必背篇,但課文上的《陳涉世家》僅僅只是上篇,上篇交代了兩人起義的經過,而起義軍的結局卻在下篇,這也導致了不少人不知道陳勝吳廣最終的結局。歷史上,陳勝吳廣的結局悽慘,沒有死在戰場上,卻死在了自己人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