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這段描寫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的課文,相信大家到現在還記得。由於秦朝當時調兵去守漁陽,陳勝吳廣作為小隊長帶隊前往。然而到了半路,下起了大雨,行進道路被切斷,無法按時到達漁陽,而按照秦朝法律,未按軍令規定到達者,是要被處罰的。因此,陳勝吳廣便帶隊起義。
可是,明明是陳勝吳廣首先發動的起義,為何到最後卻成為了項羽、劉邦的天下?他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呢?今天大話君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陳勝吳廣起義後,起義軍發生了什麼變化。
首先要分析下陳勝吳廣失敗的原因,有句古話叫做「槍打出頭鳥」,陳勝吳廣作為起義第一人,是秦朝始料未及的。秦朝建業百年來,還沒遇到過這樣敢公開叫囂朝廷的人物,於是秦便傾舉國之力來對抗起義軍。後來秦朝中還出現了一個章邯,他向秦王提議,把監獄裡的人放出來,讓他們去攻打起義軍,並且論功行賞。而這些囚犯大都是將死之人,幹起活來非常賣力,他們對起義軍造成了很大的重創。
陳勝吳廣都是農民出身,地位卑微,有許多想要反秦的王宮貴族都不願意與他們為伍,所以陳勝吳廣得不到社會裡中產階級的支持,因此他們的隊裡大都是百姓和一線士兵,更沒有那種能夠審時度勢、運籌帷幄的文人了。並且陳勝這個非常自負,打贏了幾場小仗便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最後自信過度,影響了判斷力,導致聽信讒言,誤殺賢良。
陳勝剛開始是打著「扶蘇項燕」的名義起義的,可是後來陳勝卻獨自稱王了,這讓吳廣很是不滿,從而導致了陳勝吳廣間的矛盾加劇,要知道在當時,吳廣可算是陳勝身邊唯一的「忠臣」了。從此以後,起義軍便軍心渙散,每個人都想當將軍,積極打仗的人越來越少。
因此,陳勝吳廣起義開始很快,結束的也很快。到最後,陳勝在逃跑時被自己的車夫殺死,拿著人頭去領賞了。而吳廣在圍攻滎陽時被部下假借陳勝命令而殺死,說到底他們都死的很冤,並且都是栽在自己人手裡。
然而劉邦項羽和他們卻大不同了,劉邦的嶽父呂公,是齊始祖的後人,勢力強大,他還有個好友叫盧綰,是一個諸侯國王。而項羽呢,他的背景也很厲害,他是楚國大將項燕之孫,屬於楚國貴族。他們一出道,就得到了不少王宮貴族的支持。
劉邦和項羽善於用人,這點是陳勝吳廣比不了的。他們中有張良、範增、蕭何等謀士團,更有韓信、樊噲、彭越等大將,而且劉邦項羽還熟讀兵法,軍事技術一流,基礎實力遠超陳吳集團。
陳勝吳廣儘管失敗了,但是他們對加速秦朝的滅亡,以及後來劉邦項羽的成功都起到了決定性的推動作用。如果沒有陳勝吳廣,劉邦並不一定能取得最終勝利。因此,在劉邦當上皇帝後,追封陳勝為「隱王」,並派人按王侯標準為其守喪。可見,陳勝在劉邦的心目中仍然是一個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