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我們就知道的陳勝、吳廣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2020-12-19 精書史者

小學我們就知道的 陳勝、吳廣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陳勝、吳廣都是反抗秦朝暴政的人,也是農民起義。

但陳勝、吳廣並不是追求解放農民,不過是「王侯將相,難道是天生的嗎」?意即「我們也能當上王侯將相」。

說通俗點,陳勝、吳廣是利用農民打天下,自己做王侯將相而已。

陳勝這個人,有著農民起義的很多局限。

其一是戰略眼光短淺。

明明秦朝還有很強的實力,陳勝就敢分兵多路四面攻擊,派周章帶著主力孤軍深入去打鹹陽。

結果周章被章邯打的大敗,周章自殺。這種毀滅性的失敗,導致陳勝最終滅亡。

其二是還沒勝利就開始驕傲。

陳勝起兵到被殺,前後只有6個月。

然而,就在他剛剛有些起色的時候,就稱王。

部下陳餘、張耳認為陳勝不應稱王,應迅速向西進軍,擁立六國君王的後裔,為秦朝大量樹敵。同時二人還警告陳勝,如果現在就稱王,則天下諸侯恐怕不會不服,失去大量盟友。陳勝沒聽從他們的意見,急於做王,最後果然眾叛親離。

除了過早稱王以外,陳勝起兵才幾個月後,就比皇帝還皇帝。

陳勝給地主打工的時候,曾經對那些窮朋友說:「如果我富貴了,不會忘記你的」。

結果,果然有窮朋友來投奔他。

這個窮朋友是普通農夫,口無遮攔,常常跟人講陳勝過去的逸聞。陳勝知道後大陸,殺死了來客。

部下認為陳勝連多年的好友都殺,根本不能容忍。從此以後,陳勝的舊交都紛紛自動離去。

更誇張的是,陳勝目中無人,連長輩也不放在眼裡。陳勝的嶽父和大舅子來投奔他,陳對他們態度極為冷淡,對嶽父也不尊敬。

嶽父憤怒地說:「依仗強勢怠慢長者,不能長久!」於是不辭而別。

其三還沒勝利就開始火拼。

吳廣的死因,目前有多種說法。

吳廣是被部下田臧所殺,事後田臧還把吳廣的人頭獻給陳勝,陳勝不但沒有指責還給與獎勵。

一說田臧是為奪權殺死吳廣,陳勝無奈接受事實;

但另一說是,吳廣在軍隊中威望僅次於陳勝,讓陳勝感到恐懼。所以借用田臧的手,將吳廣除掉。

就在當年,大部分人認為是陳勝殺掉了吳廣。由此,陳勝大軍內部出現嚴重內亂,軍心渙散。秦大將章邯率軍攻來,田臧率部迎戰。但此時部隊的直接領袖吳廣剛死,軍心大亂,官兵一觸即潰,田臧也被殺死。

相關焦點

  • 陳勝吳廣起義的真相:不是農民的陳勝,不是兄弟的吳廣
    我說陳勝有文化,就是通過這些名句可以得出的結論,那麼陳勝的文化底蘊從何而來呢?要知道秦朝是沒有義務教育的,一個人想讀書還是需要相當高的條件的,說能讀的上書,接受過教育的人鳳毛麟角並不為過。就算接受了教育,沒有一定的領悟和一些生活上的經歷和感受,想說出點名言來還是很難的。要知道那個時代,不僅受教育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想看到好書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書能看懂又是一件難事。
  • 陳勝吳廣起義後,陳勝稱王,可為什麼吳廣卻落得一個悽慘的結局?
    最終,陳勝吳廣於大澤鄉起義,掀開了打擊暴秦的序幕。 關於陳勝吳廣的這次起義,司馬遷是極為推崇的。史記中的世家一般都是記載諸侯的,陳勝吳廣因為首次反秦,於是被司馬遷載入世家。而在《史記·陳涉世家》中,司馬遷更是稱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
  • 陳勝吳廣起義的真相是什麼?其實我們被騙了兩千多年
    在我們的記憶中陳勝吳廣的起義,是根據司馬遷的史記裡面的內容編出來的。
  • 論文:論陳勝吳廣是不是農民?
    說起農民起義,最著名的莫過於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那不光是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更提出了令人熱血沸騰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但陳勝吳廣是真正意義上的農民嗎?陳勝吳廣身上最大的疑點莫過於他倆有名有姓還有字?!陳勝字涉。秦朝百分之八十的人是沒有姓的。姓,只有家族以前有人身份尊貴,有過爵位封地的人才有姓。除此之外,其他人不配擁有姓。
  • 陳勝吳廣起義後,為何迅速消失?原因還是他們自找的
    上歷史課的時候,我們就學過有關大澤鄉起義的故事,這個故事大家都言猶在耳吧,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更是讓我們熱血澎湃,激發了下層人民的鬥志,讓底層老百姓知道了,他們自己的命運有他們自己做主。由於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揭開天下反秦的序幕。
  • 陳勝、吳廣敗給了「秦軍」!為何卻慘死在自己人手中!
    公元209年,陳勝吳廣為反抗暴秦的殘酷統治,面對「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的局面,毅然舉起反秦大旗,掀起了中國歷史上轟轟烈烈的第一次農民起義。然而,這次起義如流星划過天際般迅速墜落,陳勝、吳廣雖然是敗在秦軍手裡,但是,最後卻慘死在自己人手中。這是怎麼回事呢?
  • 你是否也已經聽說,陳勝吳廣滾出了語文課?其實他倆早該滾了!
    不管到底是什麼原因,總之結果是分明的,陳勝和吳廣滾出了我們的語文課。要我說呢,陳勝、吳廣早就該滾了。陳勝、吳廣在初中語文課上盤踞多年,對一代莘莘學子造成了極壞的影響。今天,簡要說說陳勝、吳廣的七宗罪:不愛崗、不敬業。據原本節選自《史記·陳涉世家》的課文《陳涉世家》記載,陳勝年少時,是一名光榮的貧下中農,是大秦帝國的一枚螺絲釘。
  • 大澤鄉起義原來是陳勝吳廣導演的一場大戲
    《陳涉世家》是《史記》的其中一篇,也是我們中學課本的一篇文章,也是要求我們背誦的文章,正是這篇文章,讓我們了解了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的經過,那就是官逼民反,都是因為秦法暴虐,才導致大傢伙風起雲湧的起義。秦朝是很暴虐的,這是我們一直以來學歷史深信不疑的。
  • 小小故事屋——《中華上下五千年》之陳勝、吳廣起義
    潞潞要給大家講的故事是:中華上下五千年的陳勝、吳廣起義的故事,好了接下就進入我們的故事時間~陳勝、吳廣起義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出巡途中病逝。他的兒子胡亥繼承了皇位,就是秦二世。秦二世非常昏庸殘暴,在他的統治下,老百姓的徭役賦稅負擔更為沉重,刑法更加苛毒;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也日益尖銳,秦朝的統治搖搖欲墜。
  • 在秦朝,違期徭役罪不至死,那麼陳勝吳廣為何起義?
    在我們熟知的歷史課本中,對於秦朝律法的描述就是一個字:嚴!以至於後來秦始皇死後,各種起義不斷,其中最早最出名的一個就是陳勝吳廣起義。
  • 被忽悠瘸的歷史|揭秘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真相
    要知道能被基層片警分分鐘撲滅的造反只能記錄在笑話大全裡。並且司馬遷給陳勝的待遇很高。《史記》當中有本紀,列傳,世家,表,書。世家可是諸侯勳貴的等級,也就是說司馬遷給予了陳勝他本不應該有的待遇。能被司馬令公這麼看重的人不多,比如給了本紀待遇的非帝王項羽。陳勝能有如此殊榮應該很欣慰了。不過非議的老毛病陰謀論又開始提醒我,這裡面有文章。
  • 秦朝末年陳勝吳廣首先發動起義,為何到最後卻是項羽劉邦稱王?
    這段描寫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的課文,相信大家到現在還記得。由於秦朝當時調兵去守漁陽,陳勝吳廣作為小隊長帶隊前往。然而到了半路,下起了大雨,行進道路被切斷,無法按時到達漁陽,而按照秦朝法律,未按軍令規定到達者,是要被處罰的。因此,陳勝吳廣便帶隊起義。可是,明明是陳勝吳廣首先發動的起義,為何到最後卻成為了項羽、劉邦的天下?他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 你真正讀懂了陳勝吳廣起義嗎?農民起義的背後邏輯讓人感到心酸
    那我就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我造反來滅你,也是受天意所指示。後世那些起義、造反喜歡裝神弄鬼、故弄玄虛,也都是在學陳勝、吳廣。這一層外衣能夠幫助那些起義的百姓增強戰鬥的信心。3、為農民起義扯上一張虎皮做大旗。陳勝、吳廣知道他們的威望不夠,便打著秦始皇兒子扶蘇和抗秦名將項燕的名號,號召大家跟他們一起造反。這種做法同樣被後世很多起義借鑑、引用,其實就是狐假虎威狗仗人勢的邏輯。
  • 陳勝吳廣沒死於暴秦,為何相繼被自己人殺死?原因很現實
    公元前209年七月,徵發貧民九百人去守衛漁陽,陳勝吳廣被編進隊伍裡,擔任屯長。無奈天降大雨,道路不通,這會耽誤他們達到漁陽,依秦法,如果耽誤期限,將會被斬首。陳勝說,天下苦秦久矣,如今逃走是死,起義幹一番大事業也是死,既然這樣,何不為國家舉大事而死,在橫豎都是死的情況下,大家響應陳勝和吳廣,一起起義。
  • 陳勝吳廣結局悽慘,沒有倒在戰場上,卻倒在了起義軍手上!
    司馬遷的那篇《陳涉世家》曾是語文基礎教育課上的必背篇,但課文上的《陳涉世家》僅僅只是上篇,上篇交代了兩人起義的經過,而起義軍的結局卻在下篇,這也導致了不少人不知道陳勝吳廣最終的結局。歷史上,陳勝吳廣的結局悽慘,沒有死在戰場上,卻死在了自己人手上。
  • 陳勝吳廣起義的目的就那麼單純嗎?他們其實被忽悠了,都是棋子啊
    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意義重大,而且還刻上了碑。其實,我們仔細地分析、解讀,陳勝、吳廣起義有很多事情是說不通的,至少邏輯上比較混亂。秦二世元年,陳勝等900多人被徵兵戍守漁陽,他們從陽城出發行至蘄縣大澤鄉(今安徽宿州西寺坡鄉)時,途中遇到暴雨把道路衝毀,無法通行。
  • 陳勝吳廣起義,「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後面的故事,並不高尚
    一、苟富貴,無相忘秦朝末年,陳勝不過是河南平輿縣一介農夫。他雖然是農夫,但自己並沒有土地,而是靠幫別人種地為生的僱農。雖然家境貧寒,但陳勝也曾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因此才對一起種地的夥伴們說道「苟富貴無相忘」,在遭到夥計們笑話之後,陳勝淡淡地說道:「你們這些燕雀,不可能知道我這鴻鵠的志向。」
  • 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為何要打項燕和扶蘇的旗幟,為何國號為楚?
    首先,陳勝吳廣起義的大澤鄉在楚國,陳勝和吳廣以及追隨陳勝吳廣舉事的900人也是楚人。這一點很重要,陳勝是陽城人、吳廣是陽夏人,他們都是廣義上的楚人,雖然史書上並沒有明確記載陳勝、吳廣舉事時900追隨者的構成,但從陳勝、吳廣二人為「屯長」的記載來看,那900人大概跟陳勝、吳廣都是廣義上的「老鄉」,一如現在的黑吉遼加東四盟的人都會自稱東北人那樣,陳勝、吳廣以及追隨二人舉事的900人都是楚國人,他們揭竿為旗、斬木為兵,當然要自稱楚人了。
  • 陳勝、吳廣起義,一場蓄謀已久的暴動,揭開秦律的真實面目
    秦朝依法治國,以吏為師,重用儒家思想,因此很多人就會片面地認為秦朝的律法一定很苛刻。尤其是在修長城、大興宮殿的背景之下,民夫勞役死傷無數。很多人就開始想當然的認為秦朝的法律應該非常嚴苛,在加上對秦始皇的認知很多人都集中在其統一之後的暴虐。
  •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時,為何要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為口號?
    大澤鄉起義陳勝年輕時便志向不凡,曾經對一起耕田的人說:「苟富貴,勿相忘。」卻遭到其他人的嘲笑,對此陳勝嘆息道:「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有一天,兩個軍官帶著900名民夫前往漁陽,中途屯駐於大澤鄉,陳勝和吳廣被選為屯長管理其餘民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