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吳廣起義,一場蓄謀已久的暴動,揭開秦律的真實面目

2020-12-12 一翻歷史答案

秦朝依法治國,以吏為師,重用儒家思想,因此很多人就會片面地認為秦朝的律法一定很苛刻。尤其是在修長城、大興宮殿的背景之下,民夫勞役死傷無數很多人就開始想當然的認為秦朝的法律應該非常嚴苛,在加上對秦始皇的認知很多人都集中在其統一之後的暴虐。

尤其是在《史記》中關於陳勝吳廣起義的描述,在陳勝吳廣起義之時,所用的理由就是眾人前去服役。

超過了規定的時間,要被殺頭,因此在陳勝和吳廣的煽動之下,最終進行了反叛,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在我看來,秦代的律法絕非陳勝吳廣所說那樣;而且陳勝吳廣的起義也是一場蓄謀已久的政治、軍事叛亂,包括每一個細節都推敲的很好。

首先來看一下秦代的律法,秦代的律法應該是先秦以來較為完善的時期,因為在重用法家思想的情況之下,秦代的律法已經相當的成熟了。

漢代建立之後甚至直接將秦代的政治體制、官僚制度、法律法規等全部照搬足見秦代相關律法政治的完善性。我們甚至可以說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王朝制度之中律法,全部都是以秦代律法為根基的

因此秦代的律法必然有其可行性,一旦秦代律法真的如我們所說那樣無比的苛刻,後世怎麼可能會去仿照秦律。

在秦代的有關徭役的律法之中規定「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其得 (也),及詣。水雨,除興。」

這句話的大致意思就是,徭役之中對於遲到者是如何處罰的。其中一個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罰錢,貲二甲、貲一盾、貲一甲其實這些都是一個罰款的標準。

就像今天的交通法,違反交通,扣除駕駛證兩分,罰款一百是一個意思。而且這個罰款的負責人還是徭役的領頭者。

另外一個規定就是水雨,除興。這個就很簡單了,就是遇到了不可避免的雨水阻礙之時,遲到了不會罰款。

所以說陳勝吳廣他們因為遇上了大雨,導致道路不通,耽誤了到達的期限,會被殺頭。因此為了躲避生死之害,最終選擇了煽動眾多的勞役,共同造反。

而且這裡有一個疑點,那就是陳勝吳廣起義早就是一個謀劃已久的計劃。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看一下如果他們遲到了受到懲罰的是誰,在《陳涉起義》中: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這樣來看,陳勝吳廣乃是這支隊伍的領頭人,因此一旦懲罰,也是他們二人。

其次就是二人為了煽動他人所作的一系列事情,「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對於秦代的人來說,對於佔卜的信任遠遠高於上面下達的命令。這就是早就聲勢的第一步。

隨後「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這就是第二步,通過使得眾多的人懷疑,讓陳勝的形象在眾人心中變得不同,為之後的起義奠定思想基礎。

之後吳廣又去學狐狸大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陳勝的形象一下子就提高到了領袖者的地位。

而且陳勝吳廣還用了一個在秦代流傳非常久的傳說,那就是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在眾多的心理暗示以及造勢之下。

那些無知的士卒和徭役必然對陳勝有了別樣的態度,在加上之後又將帶隊的都尉殺死,因此陳勝的威望更加穩固。其實這樣來看,陳勝吳廣起義絕對是早就預謀好的,而非倉促決定的。

總結:

其實秦律的苛刻是相對的,這種辯證關係在歷朝歷代都是適用的尤其是秦代這個在戰爭之中發家的朝代。

如果沒有嚴苛的律法來約束,怎麼可以殲滅六國,一統天下,秦代對於邊防的重視遠遠高於任何一個朝代,因此其處罰也會重一點。另外對於一般的徭役等,其規定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我們不能夠一竿子打死,這樣就過於片面了。

相關焦點

  • 大澤鄉起義原來是陳勝吳廣導演的一場大戲
    《陳涉世家》是《史記》的其中一篇,也是我們中學課本的一篇文章,也是要求我們背誦的文章,正是這篇文章,讓我們了解了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的經過,那就是官逼民反,都是因為秦法暴虐,才導致大傢伙風起雲湧的起義。秦朝是很暴虐的,這是我們一直以來學歷史深信不疑的。
  • 陳勝吳廣起義後,陳勝稱王,可為什麼吳廣卻落得一個悽慘的結局?
    最終,陳勝吳廣於大澤鄉起義,掀開了打擊暴秦的序幕。 關於陳勝吳廣的這次起義,司馬遷是極為推崇的。史記中的世家一般都是記載諸侯的,陳勝吳廣因為首次反秦,於是被司馬遷載入世家。而在《史記·陳涉世家》中,司馬遷更是稱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
  • 被忽悠瘸的歷史|揭秘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真相
    就是轟轟烈烈的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畢竟課本上也收錄過《史記》裡的《陳涉世家》,至於內容詳情我今天就不贅述了,現在到處都能找得到。要說這兩位的工作各位應該也是知道的,早年當佃農,年收入問老天爺。好光景餓不死有餘糧,差點的時候就不好說了。後期工作造反,回報就兩樣,要麼大富大貴登基坐殿,要麼人頭落地一家子死絕。
  • 陳勝吳廣起義後,為何迅速消失?原因還是他們自找的
    上歷史課的時候,我們就學過有關大澤鄉起義的故事,這個故事大家都言猶在耳吧,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更是讓我們熱血澎湃,激發了下層人民的鬥志,讓底層老百姓知道了,他們自己的命運有他們自己做主。由於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揭開天下反秦的序幕。
  • 陳勝吳廣起義的真相:不是農民的陳勝,不是兄弟的吳廣
    提到陳勝吳廣起義,很多人的第一個反應是農民起義,誠然,參與大澤鄉起義的主力軍確實是農民,因為秦朝初年,天下最多的人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農民,但是起義的領導者陳勝卻未必是農民。陳勝吳廣能混到屯長這個級別,基本上已經達到了奮鬥的上線了。而且這個職務風險很好,如果自己手下的兵卒在戰場上不能收割足夠多的人頭,作為屯長是要承擔相應罪責的。這個領導不好當,搞不好隨時都有掉腦袋的危險。說道大澤鄉起義的背景,不得不說延誤工期不是死罪,但是做為屯長的陳勝吳廣的罪責要比一般的士族大得多,因為他們要承擔領導責任,確實是要殺頭的。
  • 陳勝吳廣起義的目的就那麼單純嗎?他們其實被忽悠了,都是棋子啊
    「大楚興,陳勝王(wàng)」,這是秦末農民起義首領陳勝玩的一個鬼把戲,這種把戲自他開始,歷朝歷代的農民起義軍幾乎都耍過這些手段。無論是造反,還是起義,總是封建迷信開通,要不,沒人信。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意義重大,而且還刻上了碑。其實,我們仔細地分析、解讀,陳勝、吳廣起義有很多事情是說不通的,至少邏輯上比較混亂。秦二世元年,陳勝等900多人被徵兵戍守漁陽,他們從陽城出發行至蘄縣大澤鄉(今安徽宿州西寺坡鄉)時,途中遇到暴雨把道路衝毀,無法通行。
  • 大澤鄉起義失敗後,陳勝被車夫所殺,那吳廣的結局如何?比他害慘
    陳勝吳廣起義,又叫大澤鄉起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平民起義。秦二世統治時期,實行暴政,朝政腐敗,民不聊生。公元前209年秋,朝廷命陳勝、吳廣等900餘名戍卒屯守於漁陽。誰知到達大澤鄉時遇到了大雨,不能按期到達目的地。
  • 你真正讀懂了陳勝吳廣起義嗎?農民起義的背後邏輯讓人感到心酸
    當然,我們今天只是來聊聊這段歷史的引子——陳勝吳廣起義。通過上述的簡單介紹,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無可非議的佔有巨大的歷史意義。在此之前,一個國家的上層建築是百分之百地完全由貴族佔領著,正是因為大澤鄉起義,平民階層開始第一次參與到改變歷史進程的序列之中。光憑這一點,就足以彪炳史冊了。
  • 諸夏的復興:掀翻大秦帝國的陳勝吳廣起義始末(上)
    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帳號評論區話題丨你怎麼看陳勝吳廣起義事實上,此時的陳勝已經是具備屯長職務的下級軍官。按照嚴格的秦律,他的家庭至少在父輩和祖輩時,就已不在貴族之列。所以他應該是憑藉軍功,逐級升到的屯長。在此之前,他和戰友吳廣一樣,屬於春秋時陳國公爵後裔。雖然經濟清平,但是父母依舊給他配齊了貴族的標配:名勝,字涉。
  • 陳勝吳廣起義時為什麼要假扮為扶蘇和項燕?是因為他們不自信嗎?
    「大澤鄉起義」,也叫做陳勝吳廣起義。
  • 難怪陳勝、吳廣起義大勝不久便又大敗!你看看他們做了啥錯事?
    陳勝,是最為著名的農民,發生在他身上的,有一次起義,這一次起義可謂是發生得最為古老、久遠且意義深刻的起義,它叫做「陳勝、吳廣起義」
  • 秦朝末年陳勝吳廣首先發動起義,為何到最後卻是項羽劉邦稱王?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這段描寫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的課文,相信大家到現在還記得。由於秦朝當時調兵去守漁陽,陳勝吳廣作為小隊長帶隊前往。然而到了半路,下起了大雨,行進道路被切斷,無法按時到達漁陽,而按照秦朝法律,未按軍令規定到達者,是要被處罰的。
  • 小小故事屋——《中華上下五千年》之陳勝、吳廣起義
    小小故事屋——《中華上下五千年》之陳勝、吳廣起義 2019-12-26 19: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陳勝吳廣起義,「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後面的故事,並不高尚
    為了不耽誤時間,陳勝、吳廣讓民夫們冒雨趕路。可是,因為雨水太大,前方道路不通,這群人只能等雨停才能走,在大澤鄉竟然耽擱了大半個月。隨行的人一算日子,壞了!即使明天能趕路,即使以最快的速度,也無法在規定期限內到達漁陽,等待他們的只能是被處死。陳勝和吳廣商量:「既然橫豎都是死,不如不去漁陽了,大家一起幹一件轟轟烈烈的大事!」二人主意已定,開始秘密籌劃。
  • 以炒作開局的陳勝、吳廣起義,反抗暴秦一呼百應,為何迅速潰敗?
    陳勝、吳廣起義在中國古代農民運動史上有著開天闢地的作用,打響了反抗封建統治的第一槍。秦朝統治者處於封建王朝發展的探索階段,對於農民問題他們始終還未有足夠的認識。秦始皇調動全國人力為自己服務,造宮殿、依山造陵,同時提高賦稅,不斷徵發徭役。
  • 陳勝吳廣起義的真相是什麼?其實我們被騙了兩千多年
    在我們的記憶中陳勝吳廣的起義,是根據司馬遷的史記裡面的內容編出來的。
  • 在秦朝,違期徭役罪不至死,那麼陳勝吳廣為何起義?
    以至於後來秦始皇死後,各種起義不斷,其中最早最出名的一個就是陳勝吳廣起義。《史記》對於這段的描述就是:「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可歷史上真是這樣嗎?公元前209年,秦朝徵召900多民夫,準備加固漁陽,其中就有陳勝吳廣的隊伍,但因為當時突下暴雨,走不了路,耽誤了規定的時間,按照秦朝的法律所有人都要處死。
  • 陳勝、吳廣敗給了「秦軍」!為何卻慘死在自己人手中!
    公元209年,陳勝吳廣為反抗暴秦的殘酷統治,面對「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的局面,毅然舉起反秦大旗,掀起了中國歷史上轟轟烈烈的第一次農民起義。然而,這次起義如流星划過天際般迅速墜落,陳勝、吳廣雖然是敗在秦軍手裡,但是,最後卻慘死在自己人手中。這是怎麼回事呢?
  • 論文:論陳勝吳廣是不是農民?
    說起農民起義,最著名的莫過於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那不光是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更提出了令人熱血沸騰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但陳勝吳廣是真正意義上的農民嗎?陳勝吳廣身上最大的疑點莫過於他倆有名有姓還有字?!陳勝字涉。秦朝百分之八十的人是沒有姓的。姓,只有家族以前有人身份尊貴,有過爵位封地的人才有姓。除此之外,其他人不配擁有姓。
  • 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起初轟轟烈烈,最終為何慘澹收場
    秦末陳勝吳廣二人發動的大澤鄉起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平民起義。此次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揭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這段歷史史料依據就是司馬遷所著《史記.陳涉世家》了,那麼問題就出來了,陳勝吳廣兩個人發動的起義事件,為何沒有「吳廣世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