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吳廣沒死於暴秦,為何相繼被自己人殺死?原因很現實

2020-12-12 劍心說

公元前209年七月,徵發貧民九百人去守衛漁陽,陳勝吳廣被編進隊伍裡,擔任屯長。無奈天降大雨,道路不通,這會耽誤他們達到漁陽,依秦法,如果耽誤期限,將會被斬首。

陳勝說,天下苦秦久矣,如今逃走是死,起義幹一番大事業也是死,既然這樣,何不為國家舉大事而死,在橫豎都是死的情況下,大家響應陳勝和吳廣,一起起義。

那麼,陳勝吳廣沒死於暴秦,為何相繼被自己人殺死呢?

陳勝之死

陳勝是一個有遠大抱負的人,可惜出生卑微,是一個受僱耕田的貧民,沒什麼文化,見識不深,這會導致他的能力與抱負不匹配,當時是一個亂世,要麼陳勝成為大家的希望,推翻暴秦,要麼大家會妥協,殺陳勝表誠意,投降暴秦。

遺憾的是,陳勝屬於後者。

陳勝起義階段,有一些重大決策失誤,如陳勝授予周文將軍印,命他向西攻打秦朝軍隊,周文曾經是項燕部隊中佔卜吉兇的官員,他自稱研習過軍事,於是陳勝直接讓他做大將軍,帶兵向西攻打秦軍,結果幾十萬士卒全軍覆沒,周文自殺。

起義就是這樣,會有失敗,會有傷亡,更何況是農民起義,不擅長用兵作戰,即使人數上萬甚至幾十萬,也發揮不了該有的作用。所以,陳勝的決策失誤無可奈何,他不是韓信,不是衛青。雖然陳勝才能不夠,但這不是他被自己人殺死的主要原因。

陳勝之死的根本原因是「寡恩」。

⑴、陳勝稱王之後,殺死了過去和他一起被僱傭耕田的人。確實來面見陳勝的這個人有些放肆,但不至於被殺。有人對陳勝說:「這個客人愚蠢無知,專門說狂妄的話,會降低您的威信」,於是陳勝將面見他的這個人殺害。

這就導致陳勝以前的親朋好友主動離開,不再親近陳勝,對於他們來說,陳勝連過去和他一起耕田的夥伴都能殺害,還有什麼事做不出來的?陳勝原本是為了威信而殺人,結果卻是殺人而降低威信,好友離開,不再親近他。

在不少人眼中,成為王的陳勝變得寡恩,逐漸失去人心。

⑵、陳勝任用奸臣。陳勝命朱房擔任中正,胡武擔任司過,主要負責監督群臣,結果這兩人將苛刻嚴察當忠誠,不服從命令的人直接抓起來問罪,甚至他們不喜歡的人,不交給司法官吏處置,親自懲辦。

陳勝相信朱房和胡武,任由他們這樣做,導致各路將領都不再親附陳勝。

陳勝的寡恩,導致親朋好友離開,導致各路將領不再親附他,可以說是眾叛親離。當時還處於秦朝,跟隨陳勝起義也就是反叛,要被朝廷誅殺的。

原本大家響應陳勝,就是為了推翻暴秦,結果陳勝寡恩,昏君,跟隨他根本推翻不了暴秦,還會因此被朝廷誅殺。

一個失去人心的王,他還是王嗎?毫無疑問,陳勝不再是大家心目中的王了。可陳勝名義上還是起義的頭領,如果有人要投降秦朝,殺死陳勝是表達誠意的最好方式。

當時局勢混亂,大家都有自己的小算盤,既然陳勝不能再帶領大家推翻暴秦,那麼,就會有人用他的命保全自己。

於是,為陳勝駕車的莊賈殺了他,投降秦朝。

吳廣之死

在起義前,吳廣一向關心別人,所以很多士兵都聽從他。在陳勝吳廣起義時,吳廣可以說是次於陳勝的第二首領。

陳勝自立為王后,百姓讓吳廣做了假王,督促各路將領向西攻打滎陽,後來吳廣包圍了滎陽,但沒能攻克。

據《史記》記載:

將軍田臧等相與謀曰:「周章軍已破矣,秦兵旦暮至,我圍滎陽城弗能下,秦軍至,必大敗。不如少遺兵,足以守滎陽,悉精兵迎秦軍。

今假王驕,不知兵權,不可與計,非誅之,事恐敗。」

因相與矯王令以誅吳叔,獻其首於陳王。

大致意思說周章的部隊已被擊破,秦軍早晚會來,我軍包圍滎陽城,卻攻克不了,一旦秦軍到來,一定大敗。不如留一些兵力足夠包圍滎陽城,帶領其他全部精兵迎擊秦軍。

如今的假王驕橫無禮,不懂得如何用兵作戰,不能和他商量,如果不殺掉他,事情恐怕會失敗。於是一起假傳陳王(陳勝)的命令殺掉吳廣,將吳廣的首級獻給陳王。

由此可以看出,並非是吳廣手下反叛,而是吳廣自身的問題導致他被殺。

⑴、吳廣驕橫無禮,不懂得用兵作戰的權謀。吳廣是個貧民,文化不高,見識相對淺薄,更不懂如何作戰,他能成為假王,主要是他第一個響應陳勝,後來大家都響應陳勝時,吳廣也得到大家的推崇。

成為假王的吳廣,算是一個官了,可以命令跟隨他的人,當一個處於底層的貧民一下子成為一個王,自然容易變得驕傲,再加上文化不高,也會變得蠻橫不講理和無能,這會導致吳廣威信下降。

試問,一個無能又大權在握的假王,又有誰能一直跟隨他,聽從他?更何況當時處於起義階段,吳廣會阻礙起義的發展,所以,吳廣必須死,否則大家都不好過。當然,如果吳廣不是假王,不身居高位,他也不會死。又或者是吳廣精明能幹,也不會死。可他偏偏既不行,又身居高位,實在很難獨善其身。

⑵、當時的形勢嚴峻,吳廣難逃一死。由於吳廣不懂得用兵權謀,所以大家在起義時,一些重要決策不好跟他商量,怕計劃過早敗露。田臧等人打算只留一部分足夠包圍滎陽的兵力留下,其他全部精兵去攻打秦軍。

如果吳廣知道,要麼是不同意,不同意會導致秦軍圍攻,全軍覆沒;要麼是吳廣殺田臧等人,吳廣變得驕傲無禮,只能是大家聽他的,田臧等人的決策沒有問題,可在吳廣看來,分明是不把他放在眼裡,肯定會殺田臧等人。

為了大局,吳廣難逃一死,只有吳廣死,起義計劃才能得到進展,至少不會全軍覆沒。

結語

追根究底,陳勝吳廣之死,主要在於他們的能力不強,又身居高位,再加上地位一下從底層提升到高層,心態上會有所質變,往往看不清自己和當下最真實的局勢,在大勢所趨下,陳勝吳廣會成為政治的犧牲品。

文:劍心說

相關焦點

  • 陳勝吳廣起義後,陳勝稱王,可為什麼吳廣卻落得一個悽慘的結局?
    最終,陳勝吳廣於大澤鄉起義,掀開了打擊暴秦的序幕。 關於陳勝吳廣的這次起義,司馬遷是極為推崇的。史記中的世家一般都是記載諸侯的,陳勝吳廣因為首次反秦,於是被司馬遷載入世家。而在《史記·陳涉世家》中,司馬遷更是稱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
  • 陳勝、吳廣敗給了「秦軍」!為何卻慘死在自己人手中!
    公元209年,陳勝吳廣為反抗暴秦的殘酷統治,面對「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的局面,毅然舉起反秦大旗,掀起了中國歷史上轟轟烈烈的第一次農民起義。然而,這次起義如流星划過天際般迅速墜落,陳勝、吳廣雖然是敗在秦軍手裡,但是,最後卻慘死在自己人手中。這是怎麼回事呢?
  • 陳勝吳廣起義後,為何迅速消失?原因還是他們自找的
    由於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揭開天下反秦的序幕。然而,陳勝吳廣於大澤鄉起義,只是第一個舉起反旗的人,他們,就像星星之火,力量渺小,卻能席捲草原。只是,在滅秦的大舞臺下,陳勝吳廣又很快的消失,劉邦項羽成為了主角。這是為什麼呢?他們的最終結局是如何呢?
  • 以炒作開局的陳勝、吳廣起義,反抗暴秦一呼百應,為何迅速潰敗?
    陳勝、吳廣起義在中國古代農民運動史上有著開天闢地的作用,打響了反抗封建統治的第一槍。秦朝統治者處於封建王朝發展的探索階段,對於農民問題他們始終還未有足夠的認識。秦始皇調動全國人力為自己服務,造宮殿、依山造陵,同時提高賦稅,不斷徵發徭役。
  • 秦朝末年陳勝吳廣首先發動起義,為何到最後卻是項羽劉邦稱王?
    這段描寫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的課文,相信大家到現在還記得。由於秦朝當時調兵去守漁陽,陳勝吳廣作為小隊長帶隊前往。然而到了半路,下起了大雨,行進道路被切斷,無法按時到達漁陽,而按照秦朝法律,未按軍令規定到達者,是要被處罰的。因此,陳勝吳廣便帶隊起義。可是,明明是陳勝吳廣首先發動的起義,為何到最後卻成為了項羽、劉邦的天下?他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 陳勝吳廣起義後,殷通勸說項梁造反,為何反被項梁殺死?
    陳勝吳廣起義後,建立了「張楚」政權,即張大楚國之意,劉邦、項梁都認可這一政權,所以漢朝史書上認為秦漢之間還有一個張楚王朝,原因就在於此。面對氣勢洶洶的起義軍,秦二世胡亥派遣章邯率兵平亂,一度打的義軍四處逃竄。
  • 論文:論陳勝吳廣是不是農民?
    說起農民起義,最著名的莫過於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那不光是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更提出了令人熱血沸騰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但陳勝吳廣是真正意義上的農民嗎?陳勝吳廣身上最大的疑點莫過於他倆有名有姓還有字?!陳勝字涉。秦朝百分之八十的人是沒有姓的。姓,只有家族以前有人身份尊貴,有過爵位封地的人才有姓。除此之外,其他人不配擁有姓。
  • 陳勝吳廣起義的真相:不是農民的陳勝,不是兄弟的吳廣
    陳勝吳廣發動起義的重要目的:為了自保,逃跑沒用,只有造反才有一線生機。《史記·陳涉世家》記載: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勝吳廣已經沒有退路了,他們要麼造反可能還有一線生機,要麼就等待承擔罪責,可能會被砍頭,命運要完全看別人的臉色。兩個人商量的結果是:命運還是要掌握在自己手裡。
  • 小學我們就知道的陳勝、吳廣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這種毀滅性的失敗,導致陳勝最終滅亡。其二是還沒勝利就開始驕傲。陳勝起兵到被殺,前後只有6個月。然而,就在他剛剛有些起色的時候,就稱王。陳勝給地主打工的時候,曾經對那些窮朋友說:「如果我富貴了,不會忘記你的」。結果,果然有窮朋友來投奔他。這個窮朋友是普通農夫,口無遮攔,常常跟人講陳勝過去的逸聞。陳勝知道後大陸,殺死了來客。
  • 陳勝吳廣起義,「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後面的故事,並不高尚
    他們要自帶乾糧,在規定的時間內趕到漁陽,否則將按秦律處斬。為了便於管理,地方官從民夫中挑選出兩位大個子的精壯漢子作為屯長,這兩人一個是陳勝,另一個就是吳廣。陳勝、吳廣二人領命後,志得意滿,有雞毛就是令箭,當了一輩子僱農,現在終於當上小領導了。如果到了漁陽,說不定還能混個小兵管噹噹。
  • 大澤鄉起義失敗後,陳勝被車夫所殺,那吳廣的結局如何?比他害慘
    橫豎都是死,情急之下,陳勝吳廣率領其他人殺死了押解戍卒的軍官,發動了兵變,後在陳縣建立了張楚政權,各地紛紛響應。他們試圖推翻秦朝的統治,雖然最終失敗了,但給予了朝廷沉重打擊,還揭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
  • 陳勝吳廣舉大義反暴秦,獲萬民景仰,為何打敗時卻沒人去幫他們
    (陳勝吳廣起義)但是陳勝吳廣起義卻沒有走多遠就倒下了。其實不光是陳勝吳廣起義,歷史上很多農民起義都是這樣,最先起事,攪亂那潭臭水,引得風起雲湧。但也是最先摔下摔碎的那一片波浪。這是什麼原因呢?咱們以陳勝吳廣起義為例,同時參考後世其他朝代的農民起義,來研究一下這個問題。陳勝吳廣起義,為什麼興起很快,消亡也很快呢?第一個原因,槍打出頭鳥。陳勝吳廣,是最先造反的。從最初的900人,發展到幾萬人,還自立為王,建立張楚國。
  • 在秦朝,違期徭役罪不至死,那麼陳勝吳廣為何起義?
    以至於後來秦始皇死後,各種起義不斷,其中最早最出名的一個就是陳勝吳廣起義。《史記》對於這段的描述就是:「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可歷史上真是這樣嗎?公元前209年,秦朝徵召900多民夫,準備加固漁陽,其中就有陳勝吳廣的隊伍,但因為當時突下暴雨,走不了路,耽誤了規定的時間,按照秦朝的法律所有人都要處死。
  • 陳勝起義後,成為天下最大的抗秦勢力,但為何最後爭奪天下時卻沒有他?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後,一路攻城略地,最後佔領了陳縣。在那裡,陳勝自立為王,建立了國號為張楚的政權。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陳勝成為了對抗秦軍的第一股勢力,也是當時最大的武裝勢力。陳勝改變了整個秦末的格局,卻為何最終天下之爭時沒有他呢?
  •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時,為何要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為口號?
    按時到達漁陽已經是不可能了,陳勝和吳廣便聚在一起謀劃退路:「現在逃走是死路一條,起義反秦也是死,反正橫豎一死,不然為大業而死如何?」陳勝說:「如今天下受秦壓迫已經很久了,我聽說現在的皇帝並不是始皇的長子,原本應該做皇帝的長子扶蘇被他殺害了。
  • 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為何要打項燕和扶蘇的旗幟,為何國號為楚?
    秦二世元年七月,大澤鄉爆發了起義,起義的頭領是陳勝和吳廣,二人打著項燕和扶蘇的旗號,一路攻城略地,很快便到達陳縣,在陳縣稱王,國號張楚。為何陳勝吳廣起義時要打著項燕和扶蘇的旗號,為何建國的國號會是張楚呢?
  • 【志載冀往】陳勝、吳廣要去的漁陽郡在哪?
    【志載冀往】陳勝、吳廣要去的漁陽郡在哪?漢、魏、晉漁陽郡均如秦制。隋末改無終縣為漁陽,即原屬河北的今天津薊縣。隋玄州漁陽郡、唐薊州漁陽郡均治此。唐以後漁陽為薊州治所。明併入薊州。現薊縣西北有一山,名曰漁山,縣城在山南,故名漁陽。唐代詩人張仲素「漁陽」一詞在古代詩詞中使用率較高,歷代詩人常用為意象,意為徵戍之地。唐代詩人張仲素《春閨思》:「嫋嫋城邊柳,青青陌上桑。
  • 陳勝吳廣起義的目的就那麼單純嗎?他們其實被忽悠了,都是棋子啊
    「大楚興,陳勝王(wàng)」,這是秦末農民起義首領陳勝玩的一個鬼把戲,這種把戲自他開始,歷朝歷代的農民起義軍幾乎都耍過這些手段。無論是造反,還是起義,總是封建迷信開通,要不,沒人信。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意義重大,而且還刻上了碑。其實,我們仔細地分析、解讀,陳勝、吳廣起義有很多事情是說不通的,至少邏輯上比較混亂。秦二世元年,陳勝等900多人被徵兵戍守漁陽,他們從陽城出發行至蘄縣大澤鄉(今安徽宿州西寺坡鄉)時,途中遇到暴雨把道路衝毀,無法通行。
  • 陳勝吳廣起義轟轟烈烈,差點打到秦都鹹陽,卻為什麼會迅速兵敗?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帶領900名貧苦農民,在兩名秦吏的看押下,去漁陽服徭役。結果半島上突發大雨,道路被山洪阻斷。按照秦國律法,無法按期趕到者,一律會被處斬。這種情況下,遲到已經成為必然。陳勝和吳廣商量,接下來該怎麼辦?逃,基本上死路一條;反,尚有一線生機。
  • 諸夏的復興:掀翻大秦帝國的陳勝吳廣起義始末(上)
    長久以來,陳勝吳廣一直被定義為純粹的農民軍領袖。然而,如果撥開人云亦云的迷霧,我們就不難發現他們身上那遭人忽略的身世密碼。這恰恰也是後人理解秦帝國覆亡的關鍵鑰匙。陳勝的苦惱他們途徑的大澤鄉一帶,就是當年項燕與秦將王翦率領的60萬秦軍激戰的舊戰場。戰場上先烈的遺骸和無名孤墳都依稀可見。楚地百姓對於項燕的懷念也一直薪火相傳。陳勝和吳廣便同時宣稱二人沒死,在自己的軍中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目的在於同時團結秦楚兩大族群,體現了陳勝的獨到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