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和一個醫生朋友吃飯,期間她聊起孩子說話晚的問題,本著&34;的擔憂,每次有父母帶孩子來檢查身體並不是真正的孩子本身有問題,而是擔心孩子說話晚是不是有問題。
她都為孩子感到難過,我對此表示疑惑,孩子說話晚不就應該來檢查身體嗎,家長做得似乎並沒有錯。她說家長本身的擔心是沒有錯,可是他們的做法實在不能苟同。
教育家劉長銘說過:&34;。
我們會發現現在這個社會過於苛責完美,任何方面任何時候只要落後一點就加緊趕上,永遠不能讓自己落後於別人,一旦感到落後非但不會真正認識到問題然後加以改進,還會用盡各種堂而皇之的藉口來掩飾自己的不足,從而錯過或者永遠不知道自己&34;的真正問題所在。比如孩子說話晚這件事。
1. 封建迷信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沉澱出獨特的文化底蘊,我們尊敬愛戴守護著,但其中也不缺乏文化瑕疵,古話說得好信則有不信則無,太過於相信虛無縹緲的東西會讓你錯過許多真相。&34;這四個字映射出人們對於身份尊貴美好的嚮往,可是這是孩子真切的生長發育不是什麼貴人,認清現實很重要。
2. 家長的虛榮心
美國著名教育家珍妮:艾裡姆說過孩子的身上存在缺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孩子人生領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確的家教觀念和教子方法。&34;一時間的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帶來的可能是孩子一生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萬一孩子真的是語言方面具有障礙呢?
1.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影響力是至關重要的
貴人語遲是一種說法,可這並不能成為父母缺乏對孩子語言引導的藉口,孩子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周圍人的點滴灌輸會讓這張白紙慢慢充滿顏色筆畫,日本寶寶說日語,英國寶寶說英語,俄羅斯寶寶說俄語,中國寶寶說漢語,這不是孩子生來就可以自己能夠決定說什麼語言的,是他生存的環境和周圍人的影響決定寶寶的語言形成。
2.接受現實直面不足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自我是個體對自身以及自身與周遭關係的一種認知。如果一個人長期沉浸在組織的制度和他人的評價體系中,就會把外界的聲音當成是自己的心聲,不斷的壓抑真實的自己,最終喪失自我。那麼在孩子成長的重要階段,無法接受自己的問題,就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做出實際行動去幫助孩子成長,在原本就有與同齡人差異的情況下,孩子健康成長勢必無法如償所願。
3、 語言發展有規律
個人體質與發育時間有很大的聯繫,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都是不一樣的,自身體質本就不同,有的孩子在媽媽的腹中發育良好,生來體質強壯聰明睿智,無論身體還是智力發育相比其他同齡孩子都要略勝一籌,語言的開發也就相對容易,所以胎教是很有必要的。
孩子出生後的一個月:會留意說話者的嘴部,嬰兒不只會哭,還會從喉部發出一些似鴿子般的咕咕聲。
三個月後:嬰兒聲母與韻母的發音就會同時出現,但卻缺乏結構性。直到九個月時,這種無意識的聲母和韻母的結合才自然下降。
兩歲前後是蒙臺梭利博士所謂的語言爆發時期。這種爆發性的現象,不是任何人引導的,而是自發的,沒有任何明顯的理由,在短短的三個月內,孩子從不會說話,而學會使用各種名詞、動詞以及句子的排列。
兩歲至三歲,喜歡聽人讀書,喜愛童謠、童詩。有許多聲音仍無法發的準確,但詞彙量與句子結構的複雜度大大增加。
孩子的每一階段成長都至關重要,作為家長要及時發現孩子成長的敏感期,尤其語言方面,切勿操之過急,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34;家長更應該進行正確的引導而非盲目忽視問題的真正所在,進而對孩子施壓,很有可能造成孩子的一輩子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