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作「赤坎樓暮色」,郭雪湖, 1986;度小月先祖的麵攤子)
臺灣老畫家郭雪湖(1908-2012)完成於1986年的作品《赤崁樓暮色》,描繪的是百年前的臺南府城生活景致。 左右兩側的白色帳篷,搭起了臨時小攤,在舊時的長竹凳上,坐著三三兩兩的客人正品嘗小吃,似乎也正隨意聊天,讓人身歷其境,遐想府城當時的市井小民生活樣貌。有趣的是,郭雪湖在畫面中央特別安排了一個挑著扁擔的小販,那個扁擔就如同第二幅照片的「度小月」攤子,一個移動食攤,穿街過巷或在廟口,隨時為客人煮麵,生動吸睛。
(臺南市中正路度小月旗艦店, 2019/10/2)
度小月始創於1895年(馬關條約,清廷將臺灣割讓給日本),其先祖洪家芋頭公,祖籍福建漳州府海澄縣四群青埔堡高港甲大厝社,移民來臺後,仍繼承祖業捕魚維生,曾向福建漳州老鄉習得麵食烹飪做法,故在颱風時節,挑起擔子,到臺南水仙宮廟前賣面,當時挑著擔子賣面,所以叫作「擔仔麵」。現時餐館的入口處擺設成類似老式的擔子麵攤,在客人面前製作擔仔麵。
「度小月」字面上的意思是:渡過艱困的月份(閩南語的小月,就是生意清淡的季節)。在任何一個行業,都有季節性的因素,有些月份或季度,生意興隆,交易熱絡,另一些時候,則生意清淡,業務萎縮。對漁民來說,他們的本業是出海打魚,但在颱風季節,只能把船停在避風的港口,本業就沒有了收入,在這樣的季節(約清明到中秋),漁民為了貼補收入,就挑著攤子沿街賣面,賣的就是加了肉燥的意面。
(臺南市中正路度小月旗艦店, 2019/10/2)
度小月擔仔麵的特點,在其香氣四溢、讓人口水直流的肉燥,以精選肥瘦適中的豬後腿肉,和蔥爆炒後,以小火慢慢燉煮而成,高湯則以甜蝦頭熬成。擔仔麵有三種主食可供選擇:麵條、米粉或粿條(河粉)。上桌前先以滾水熱碗,將已煮熟的面或粉稍燙一下撈起,撒上豆芽、香菜,再佐以肉燥、蒜泥、烏醋、蝦仁,或加一顆魚丸或半粒滷蛋,成為一碗熱騰騰,風味特殊的擔仔麵。
擔仔麵的特色在於精緻小碗,沒有肥肉的肉燥,味道香濃強烈。所謂的專業吃法:第一步,先用筷子撥一撥肉燥,使之均勻分布,第二步,用力吸一口氣,聞一聞面的香氣,然後,喝一口湯,最後才開始吃麵,切忌大口吞下,也要記得留一口湯結尾。
有媒體訪問第三代的洪老闆,他這麼說:「要掌握好面的份量,肉燥要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濃度,碗要用熱水溫過,在早期小攤子的時代,甚至每個客人的喜好口味都必須牢記,一定做到客人不用說,就吃到自己要的口味。有些客人不喜歡蒜頭或香菜,有些則不加醋,這種小地方卻會讓顧客感到親切,甚至一看到那碗不加蒜的面就知道是自己的!」
(臺南市中正路度小月旗艦店, 2019/10/2)
當然現在的餐廳還有後臺廚房,也有蒸煮炸等其他菜餚,都是臺灣有名的特色小吃,如上面照片的烤烏魚子、煎蝨目魚及姜蔥鮮蠔等。 目前的「度小月」已經發展成一個大型的餐飲集團,並走出臺南(旗艦店在中正路101號,06-2200858),在臺北(永康街、忠孝東路四段統領百貨後面等)、北京(APM、華貿、太古裡等)、上海(美羅城等)、天津、南京、崑山、廣州及港澳等地都有分店。
(銅鑼灣避風漁港,2010/4/29)
「避風塘」是漁船可以停泊躲避颱風或大浪的港灣,在香港有許多的避風塘,如長洲避風塘、銅鑼灣避風塘、屯門避風塘、香港仔避風塘及油麻地避風塘等等,但以銅鑼灣 Causeway Bay 的避風塘較有代表性,也因其較靠近中環、金鐘等商業區,有比較長的發展歷史。在颱風的季節,打魚作業停擺,漁民為了生計,在岸邊設桌,以自己平常的烹煮方式,從船上燒出漁家口味的海鮮美食,以渡「小月」,並逐漸發展成為以「避風塘「為名的特色菜系。
第一圖是從地圖上拍下來的,正上方就是銅鑼灣避風塘(圖上註明了Causeway Bay Typhoon Shelter),右側綠色的部分,是維多利亞公園 Victoria Park,下面是有名的銅鑼灣商業區(崇光百貨 Sogo、世貿中心、怡東酒店 Excelsior Hotel ,….)及地鐵站。第二圖是從香港會展中心附近的中環廣場的高層拍下來的,可看到左邊有防波堤的設計,所以停泊在港內的漁船不會受到狂風巨浪的衝擊,右邊綠色的小塊區域就是維多利亞公園,中間隔著 Gloucester Road。
網上對銅鑼灣避風塘的記載:1883年,香港政府於銅鑼灣進行填海工程,由現時的銅鑼灣道填至現時的高士威道(Causeway Road)。高士威道對出的海灣,被修建成為了香港第一個避風塘。1950年,該避風塘被填平,原址興建維多利亞公園,舊堤則變成了現時的維園道,避風塘則遷至維園道對出至今。在1970年代,在銅鑼灣避風塘內有不少提供飲食及娛樂的船艇,提供具特色的避風塘美食。
在避風塘美食鼎盛的時期,有這樣的景況:「入夜後,銅鑼灣避風塘顯得熱鬧而繁忙,只見船隻燈火通明,穿唐裝衫褲的艇妹搖櫓,接送遊客往來於海鮮艇、酒吧艇及歌艇之間。但其後因環境衛生等問題而逐漸式微。」 「提起避風塘美食,首推「避風塘炒蟹」,嚴選新鮮肉蟹,按照漁民正宗的做法,以蒜蓉、辣椒、幹蔥等調味料炒制,蟹肉鮮甜肉厚,加上師傅精湛廚藝,炒蟹鑊氣夠之餘,蒜蓉又夠香口,實在令人垂涎三呎。避風塘海鮮美食,包括「椒鹽九肚魚」、「椒鹽鮮魷」及「豉椒炒青口及大蜆」等,每款皆以生猛海鮮配上香濃惹味的椒鹽及豉椒所炮製。」
(銅鑼灣避風漁港,2010/4/29)
現時的銅鑼灣避風塘,已不復見當年的繁榮景象,僅停著一些破舊的漁船,這些船也已經不再適合出海捕魚,但還住著人。靠著岸邊的「榮記士多「(廣東話的 Store),本來經營著雜貨生意,現已停業,有一些小船是載客的「水上計程車」,可送客人到對岸。
「避風塘」與「度小月」都是從打魚轉成餐館的例子,但有一些異同。 相同之處在於兩者的名號都沒有很好的品牌保護,因此有很多的同名餐廳。 在臺灣有不少名為「度小月」的餐廳或路邊食攤,他們與前述1895年創辦的「正宗度小月」並無關係。大陸也有不少的「避風塘」餐廳,從顧客的觀點真不容易分辨,商家之間也互有訴訟,主要爭執點在於,「避風塘」到底是一個「商標」(上海知名服務特有的名稱)?還是一個「菜系」(一種獨特烹調方法以及由該種烹調方法製成的特色風味菜餚的名稱)?
在大陸所有的「避風塘」餐廳中,我認為這一家最為「正宗」(http://www.bifengtang.com.cn/),總店在上海長樂路175號(靠茂名南路,老錦江飯店後面,24小時營業,021-64670628)。這一家避風塘餐廳,1998年在上海創辦,是一家開業僅僅21年的避風塘菜色餐館,並沒有從香港漁家轉業的歷史淵源(其他的避風塘餐廳也大致類似),這與「度小月」有很大的差異,後者歷經124年,傳承四代人,有從漁夫到廚師「業務模式」轉換的歷史傳承。
「業務模式」是一個創業項目的商業邏輯,說明一個公司通過什麼途徑賺錢、賺誰的錢、如何長期賺錢,牽涉到公司定位、目標客戶、盈利模式、核心競爭力等,而其必要條件在於能夠持續獲得規模收入、成本結構合理、可迅速擴張、具有壁壘和規模效應以及具備高效的IT系統。另在創業的過程中,「業務模式」並非一成不變,因自身調整或被迫轉變,業務模式常有一些或大或小的變動。
在上述「度小月」及「避風塘」的例子,從打魚的到燒菜的,是企業經營「業務模式」的一個重大變革,原來的「產品」是魚蝦,「客戶「是魚販,核心競爭力在掌握魚汛(哪邊有魚群)、用最小的人力物力捕獲較高價值的大量魚貨,以最快速度賣給魚販;當轉業開餐館以後,「產品」變成菜餚,「客戶」是登門就餐的食客,核心競爭力則在食材的採買(包括向以前的捕魚同業採購海鮮)、烹調手藝、餐食價格以及對食客的服務/品牌等。
再以Nokia、ofo及百度,進一步說明高科技創業「商業模式」的轉變。
(慕尼黑Hotel-Pension Domizil,2005/11/22)
一架老古董的顯示器掛在小旅館房間的牆上。談到諾基亞,在他最輝煌的歲月,我們會想到無線通訊技術及手機,還有它的「Connecting People」的行銷口號。但大概很少人知道諾基亞在154年前(1865年)創辦時是一家造紙廠,連他的名字Nokia都是來自於其紙廠旁的河流Nokianvirta,到1898年轉型作橡膠輪胎生產,1960年進入資訊電腦產品業務,所以也才會有圖上的顯示器產品。當然這些舊時的主業產品,甚至諾基亞本身,都已漸漸成為歷史。
(北大國發院MBA教材「新創企業的融資」,York,2019年3月)
上面的教學案例,談到ofo的業務模式轉換。ofo在創辦後的第一年,在大學校園運營真正的C2C共享單車(本身不擁有一輛單車),後來為了迎戰摩拜在市區的挑戰,業務模式轉到大家比較熟悉的B2C(購置全新單車投放市場)。這樣的業務模式轉變,公司得作很大的相應調整,譬如從輕資產到重資產,須得不斷的大額融資,瞬間爆發的單車需求,供應鏈管理變得極端關鍵。
百度的業務模式轉變也是不錯的創業案例。 Robin攜帶全球領先的搜尋引擎技術回國創業,於2000年1月創辦百度,向新浪、搜狐及Tom.com等網際網路公司提供搜索的技術服務,算是一家後臺技術服務公司,兩年後公司進行重大變革,從一家Back-end的技術服務提供商走向前臺,取代了原來的客戶新浪等並與之直接競爭,面對幾億的網際網路用戶,以「競價排名」等搜索及廣告服務,成就目前大家所熟悉的百度。
當然,業務模式的調整,決定了一個項目全新的戰略方向及資源配置。可以想像2002年的百度變革,一定歷經非常激烈的創始人及董事會論爭,或許有人因此出走,公司也得重新部署人力、團隊及經費。業務模式的改變,是公司的重大戰略轉折,是禍是福,無人能料(百度的例子,算是成功的)。
Only Change is Eternal,在商業社會,「變是惟一的不變」。由於內外在環境的變化,一個事業的「業務模式」可能需要作「微調」(不斷的演化 Evolution),也可能不得不作「劇變」(重大的革命Revolution)。 業務模式的調整,對漁家或高科技創業者,一體適用。
(公眾號「老約客談VC」, 基礎概念 1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責任編輯:李麗娜 張依
圖文排版:彬彬 潘坤
部份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