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雲鳳
「一定要給顧客充足的進店理由」,跟Chad PaPa的對話過程中,他幾番都在強調這句話。
(花心顧客該怎麼撩?)
在這個購物中心變幻為「大食堂」的今天,人們確實很難執著於某一家餐廳。一是餐飲圈子本身就沒啥顧客忠誠度,另一個則是亂七八糟的幹擾因素太多。就好比說沒事就愛吆喝兩嗓子,經常發優惠券的隔壁a、b、c,樓下便利店,觸手可及的外賣,甚至朋友的三言兩語,都會擾亂並左右你當初的主意,同時也削弱著你對品牌的僅存不多的忠實度。
因此為滿足店內65%-70%都是2次(或多次)以上的常客,度小月選擇用「別致」的菜單來留住這幫人——別人家的菜單一年換1次,它偏要仨月就動一動。
在度小月的邏輯中:
「菜單更新機制=『ABC分析法』+品類特色」
「ABC分析法」分析菜品
(ABC產品分析表)
特定時間下,菜品的銷售貢獻率、點擊率和毛利率等都會發生變化,因此針對一年4次的菜單換新,度小月選擇以「ABC分析法」作為每次3-4次新研髮菜品的依據:
收集各品類商品的年銷售量,商品單價等數據。
對原始數據進行整理並按要求進行計算。
如:計算銷售額、菜品數、累計菜品數、累計菜品百分比、累計銷售額、累計銷售額百分比等。
製作ABC分類表。
按銷售額大小,由高到低對所有菜品按順序排列,將菜品的原始數據(如:銷售額、銷售額百分比)和經過統計匯總的數據分別填入表格內(如:累計菜品數、累計菜品百分比、累計銷售額、累計銷售額百分數)。
以累計菜品百分數為橫坐標,累計銷售額百分數為縱坐標,根據ABC分析表中的相關數據,繪製ABC分析圖,根據ABC分析的結果,對ABC三類商品採取不同的管理策略。
(根據菜品的營業額和毛利率歸納出不同的ABC類)
A類——新品——累計銷售額佔比60~80%左右,約佔總產品數10%-20%的比重。
這類產品屬於高成長型菜品,季節性特點較強,毛利較低,適合頻繁的增加此類產品的價格促銷。
B類——穩定性商品——累計銷售額佔比20~30%左右;約佔總產品數60%-70%的比重。
屬於中間力量,受關注商品,可適當增加此類產品的促銷力度以此拉高毛利。
C類——目標刪除商品——累計銷售額佔比5%~10%左右,約佔總產品數10%-20%的比重。
(即便好吃又好看,也難逃暫且離開菜單的命運…)
新鮮感已過,口味不相符或是時令不匹配(像是冬天的冰沙,夏天的火鍋)都有可能造成銷售額過低情況出現。但度小月通常在將這些視為「目標刪除商品」的同時,也會重新放回到自己的產品庫,必要時依然可以重新「上陣」。
產品結構要統一,自身特色不能丟
為此,度小月將自己的SKU控制在50道以下。
相比市面一些隨隨便便就100多道菜的館子,度小月希望能夠在顧客有限選擇的情況下給出最好的,因此它將產品的sku設定在了50道以下,以保證產品結構的穩定性。
效果:合理的菜品結構設定,使得度小月大大提高了產品的可支配能力,庫存統計有了更多的保證,還能有效減少不必要供應商的幹擾,以保證更好的購買體驗。
核心特色始終保留——90%的菜品結構為臺菜,10%為本土菜。
百年傳承擔仔麵、擔仔米粉、肉燥飯、黃金蝦捲、臺灣香腸、阿婆豬腳、五香排骨酥等9道核心菜品菜品的高度穩定,有效的增加了目標客群的消費傾向,也讓度小月的客戶流失度降低,市場定位更加鞏固。
熱菜佔比50%左右(25道),涼菜15%左右(7-8道)。
整體客單價不超過70元,最高菜品價格也沒超過100元,同類型的湯麵或者涼菜價格差別不大。
(親民的價格更符合臺灣小吃的定位,拉近顧客與品牌間的距離)
形式統一,不同區域菜單一起「變」。
目前在北京、上海、天津擁有10家門店的它,其菜單不分區域、都是每3個月統一更換。相比市面諸多餐廳菜單因地域而產生的個性化,Chad PaPa更希望,度小月能夠通過菜品的穩定性和統一性向人們展示「溫馨本領」。
材質輕便,與品牌定位要統一。
「仨月就換一次菜單它就不怕費錢?」答案是並沒有…
細看度小月菜單,你會發現它整體的感覺非常輕便,紙質字劃單樣式,圖片、文字、設計的感覺簡潔又不花哨,菜品種類的精簡使得整體設計效果統一而不冗雜,再加上設計團隊都是公司內部人士,外聘人員的設計費和拍攝費也省了不少,這使得度小月可以將自己的菜單設計成本控制在合理範圍內,當然,這種緊扣品牌定位而呈現出的整體效果,也不至於盲目拉高顧客期望值。
(掌柜的,菜單該更新啦)
夏末秋初,又到了換季換菜單的節點,你家的菜單有更新麼?點擊右下角留言,展示你家菜單的革新與變換。
(本文為掌柜攻略原創內容,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