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非典相比,人們更早地對新冠肺炎產生警惕。1月20日鍾南山院士表示新冠病毒存在人傳人之後,公眾對新冠肺炎的關注度和了解程度便更加與日俱增,而這與網絡上所傳播的科普內容和專家發言相輔相成。
這些內容的輸出者,來自各省市衛健委、醫院呼吸內科、傳染病科、研究學者、科研工作者等等,其中包含深圳衛健委、丁香醫生之類的機構,鍾南山、李蘭娟、張文宏、管軼這樣的相關領域專家,還有各路媒體、自媒體和醫學刊物。
這些增量信息幫助人們,提高了對病毒和傳染病的理解。但在缺乏唯一權威定論,且普通人不熟悉醫學概念的情況下,不夠明確且存在差異的各類信息湧出,反而給公眾造成了認知上的一定困惑。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都需要一位能教公眾如何做應對措施的指導者,一位有威信、能下明確結論,且會「說人話」的發言折人。
在這三點中,「說人話」尤為可貴。最初社會各界均開始做防護措施,就來自於鍾南山院士在接受採訪時明確表示的「戴口罩有用」。近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醫生,也以「說人話」的特點,收穫各年齡層無數粉絲,成為「沒有註冊ID的網紅」。
「你們老是給我們捐這個捐那個,其實我不要的」
在出鏡的視頻中,他永遠是以有人味兒的形象,說著所有人都能聽懂的話,向公眾傳達有價值的專業信息。這些發言簡單易記接地氣,不僅容易被吸收理解,更是自帶傳播力度。
張文宏沒有公開社交帳號,他輸出信息的主要渠道包含CC論壇、公眾號「華山感染」、新聞發布會,以及各大媒體的採訪。這些渠道形式和內容承載量各異,如CC論壇偏向較宏大的主題,「華山感染」的選題小但深入,採訪問答必須簡短明了,但張文宏始終保持著「說人話」的方式,讓人們能聽懂科普。
怎麼樣才算「說人話」,張文宏又是怎麼做的?
1. 措辭口語化
張文宏流傳最廣的經典句子之一,是「把病毒悶死」,這句話來自他接受媒體採訪時向社會提出的建議:在家雖然悶,但是我們只要悶兩個星期,就能把病毒悶死。
這句話轉化成醫學界專業術語,以專家常用的口吻說出來是這樣的:目前從已有病例觀察,病毒潛伏期平均10天,最長14天。潛伏期具有傳染性,感染者外出,行走的傳染源將增加防控的難度。居家隔離兩周,有助於防止傳染,並篩查出已感染對象。
展開來講當然更全面清晰,但對普通大眾來說,「悶死」二字,便足以形象生動地使人了解到居家防護的重要性。
在2018年05月31日CC講壇的演講問答環節中,有觀眾詢問B肝病毒的應對措施,張文宏的回答也是大白話:」你問了一個不怎麼重要的病毒。為什麼我覺得它不重要?因為我們現在已經很厲害了,B肝特別容易治療……我們有足夠的把握可以讓你控制住。「
2. 尊重常識
觀眾提問「據說被蜱蟲咬了之後就不能吃肉了,我14年去非洲被咬過,後來就不愛吃肉了,怎麼確定自己已經康復」,張文宏回答的第一句話是:
「我看現在他說話中氣十足的樣子,就基本沒什麼病」。接著,又通過介紹感染病常見病症和人對食物的恐懼心理來源,得出結論:「建議你待會就去吃兩串羊肉串」。
在解答其他問題時,他也常結合大眾生活常識,從人們最容易快速理解和接受的角度來切入,帶出專業判斷。
3. 敢做判斷
此前,美國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和深圳三院均證明某些新冠肺炎患者糞便中能檢測到核酸,這個信息一度引起人們對傳播途徑的恐慌。
而「華山感染」在《張文宏:不宜過度解讀新冠病毒的糞口傳播,謹慎應對即可》一文中,從可糞口傳播的傳染病特徵、2003年香港淘大花園案例狀況、全球管控力度等方面,詳細分析了新冠肺炎通過糞口傳播的可能性,此外還標紅明晰的結論性文字,如:
如果在家中使用廁所,密切接觸和呼吸道直接傳播的風險一定是大於抽水馬桶產生氣溶膠吸入的風險;
糞便中測到病毒核酸並不等於糞便就具有傳染性,糞口傳播在理論上來講可能性並不大。
4. 從身份出發,說實話
張文宏最開始走紅來自於一條發布會視頻,「人不能欺負聽話的人」「我去查房的主要原因只有一點,消除醫生的恐懼,不然『你主任老在後面指手畫腳不跟病人親密接觸,讓我們在危險的第一線』」。
在觀眾提問自己容易過敏能不能打疫苗時,他直白回答:我自己也過敏,但是我每年都打疫苗,沒有任何事。可是如果你跑到打疫苗的地方說你愛過敏,沒有人理你,因為你一旦過敏了第一件事就是來找我吵架。
5. 深入淺出,邏輯清晰
2020年1月18日CC講壇上,張文宏《讓流感不再肆虐,你必須知道的真相》的主題演講視頻,在微博上獲得了超過5萬次的轉發。
「流感肺炎的死亡率是9%,SARS的死亡率只有10%,那你為什麼對流感就不怕,對SARS就那麼怕呢?因為SARS你一無所知。」
流感就是季節性的感冒嗎?要解答清楚這個問題,可能需要擺出許多發病根源、病症區別、病毒序列、權威定義等專業文獻內容來說明,而張文宏將流感和感冒的區別比喻為老虎和小爬蟲,從flu中文譯名的由來,說明了為什麼流感明明叫做」流行性感冒「,但實際上卻與感冒完全不同。
2018年,張文宏在CC論壇做主題為《人類如何抵抗傳染病入侵》的演講。這是一個比流感還要宏大的主題,他選擇了從農業誕生開始說起。
先從農業社會誕生說明人類聚集使得傳染病出現爆發的可能性,再一一介紹天花、黑死病、霍亂等歷史經典傳染病,接著展開講解這些傳染病的來源。如SARS:
「蝙蝠的病毒在果子狸當中進化,進化出來一個新的病毒,我們人類去吃果子狸,病毒到了人的身上,突然它獲得了一個跨越人種界限的能力,它就開始變成這個樣子了。」
如H7N9:
「雞的病毒跟飛鳥的糞便弄到一起,這些病毒在雞的身體裡面,它會獲得雜交進化,進化出來一個新的病毒,又不是雞的又不是飛鳥的,在雞當中可以生存,雞不會生病,但是人會生很重的病。它獲得了跨界傳播的能力。」
介紹完疾病來源,接著就是治療方法了。他詳細地闡述了自己所在團隊此前72小時緊急救援「昏睡病」患者的過程,從醫生角度說明為什麼需要花那麼多精力去檢測病原體基因才能從世界衛生組織拿到解藥。
展開思路有序,適時引入背景知識,說明各方出發點和考慮因素,讓觀眾從根本上理解了醫生展開工作的方式。
此外,張文宏不僅能「說人話」,還能幽默地說得好聽。在回答有關患者看病頻率的問題時,他表示「半年一次不算多吧,你給我們一點掛號費也可以啊」,講到H7N9有限人傳人時,他表示,「感染的病例裡,大多數感染給自己的母親,卻沒有感染給自己的老公——所以在那一剎那,我對愛情產生了懷疑。」
觀眾在開懷大笑之餘,對「H7N9傳染性沒那麼強」的認知隨之奠定,也就理解了張文宏接下來補充的結論——這就是為什麼H7N9依然叫禽流感,不改名叫流感。
這些兩年前的演講視頻保存至今,並在新冠病毒傳播期間再度發出,被網友所觀看學習——網際網路縮短了普通人與專業人士之間的距離,讓信息得以保存和打通連接,但要真正做到高效溝通和順暢科普,我們需要更多像這樣能「說人話」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