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名醫】華山醫院終身教授翁心華:他是張文宏恩師、感染界...

2020-12-17 澎湃新聞

感染界著名臨床醫學專家,成千上萬「不明原因」發熱患者,在他的「火眼金睛」下得以確診治癒。

名醫聚焦

翁心華,1962年畢業於上海醫科大學醫學系。現為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終身教授。曾擔任第七屆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主任委員、第九屆中華醫學會內科學分會副主任委員。2012年起主編《翁心華疑難感染病和發熱病例精選與臨床思維》系列叢書,已出版8冊。

長期從事傳染病的臨床、教學與科研工作。對各種感染性疾病,尤其是對長期不明原因發熱的病因診斷、細菌感染性疾病以及病毒性肝炎等病毒感染等方面有著深入的臨床實踐與研究。培養了近30名博士生和碩士生,多名學生成為感染病各領域的領軍人物。

堅持每周進行感染科疑難病例討論,解決了大量來自全國各地的疑難病例的診斷和治療問題。積極參加傳染病的防治工作,2003年,擔任上海SARS防治專家諮詢組組長。

2013年榮獲全國衛生系統模範個人最高獎「白求恩獎章」;2018年榮獲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終身成就獎」。

名醫風採

盡一切力量解除病人苦痛,是感染病學泰鬥翁心華從醫一生的執念。這位在「華山感染」堅守、傳承了58年的終身教授,在承上啟下中奠定了華山感染在中國感染學科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感染界著名臨床醫學專家,他對發熱待查等疑難病症的診斷水平可謂「神乎其神」,被業界稱作感染界的「福爾摩斯」,成千上萬「不明原因」的發熱患者,在他的「火眼金睛」下得以確診治癒。

耄耋之年的他,每周的總查房雷打不動,帶領科室醫生會診討論來自全國各地的疑難病例,捕捉疑難雜症中的蛛絲馬跡。

2003年,翁心華臨危受命,擔任上海SARS防治專家諮詢組組長。他堅持的「流行病學接觸史」,幫助上海實現了僅8人感染的奇蹟。

翁心華在感染和發熱性疾病的診療方面獨樹一幟,榮獲代表全國衛生系統模範個人最高行政獎勵「白求恩獎章」。

見微知著 難逃「法眼」

在中國各大醫院感染科中,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被譽為「夢之隊」。1956年,牛津大學畢業的博士生戴自英,創建了華山醫院傳染科。1984年,翁心華出任主任,挑起了傳承、守護的職責。2010年,繼任者張文宏承擔起發展、創新的重任。從創建人戴自英,到「接棒者」翁心華,再到如今的科主任張文宏,三代醫務工作者走過了崎嶇而寂寞的「華山一條道」。一代又一代的接力奉獻,奠定了華山感染在中國感染學科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今,它連續9年蟬聯中國醫院最佳專科聲譽(感染與傳染專科)排行榜第一名。

1938年出生於浙江樂清的翁心華,繼承父親衣缽,1957年,考入上海第一醫學院,開始了他的醫學生涯。1962年,以優異成績畢業的翁心華被分配到華山醫院傳染病教研室。當時傳染科的工作條件十分艱苦,因為經常要接觸肝炎病人,必須頻繁洗手。冬天的水是刺骨的冷,手都洗熱了,水還是冰冷的。但是在傳染科工作,翁心華艱辛並快樂著。

盡一切力量解除病人苦痛,是翁心華畢生矢志不渝的追求。作為一名傳染科醫生,對各種不明原因發熱待查疑難雜症的診斷至關重要。翁心華深知,醫學是一門應用科學,實踐才能出真知,而要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只有深入臨床一線,深入到病人中,採集病史,獲得第一手資料,才能保證病史採集的可靠性、真實性。於是,翁心華總是走在病人中間,俯身在病床邊,親自為患者體格檢查,細緻入微觀察病情,並採取有針對性的客觀檢驗,從疑難雜症中發現蛛絲馬跡,從而對病因作出準確判斷,對症施治,最大限度解除病人痛苦。

直到如今,每周四依然是翁心華帶著科裡醫生、學生查房的日子。面對疑難雜症,他總會詢問再三,抽絲剝繭,尋找有價值的線索:發熱一個月、被診斷風溼性心臟病的病人,眼瞼上的小小瘀點,沒能逃過翁心華的「法眼」,最終糾正為感染性心內膜炎,用藥三天後出院;下頜骨劇痛、被診斷為骨髓炎的患者,經細緻查問,發現發炎竟源於補過牙的下頜骨有異物,去除後不治而愈……因為他時常見微知著、判斷準確,被大家尊稱為感染界的「福爾摩斯」。

一名反覆高燒達6年的患者,輾轉全國各地求治,一直查找不出發熱原因,去年底,痛苦不堪的患者慕名來到華山感染,向翁教授求救。翁老對其進行反覆探查和病原檢測,終於發現了一種非常罕見的病源。找到了「真兇」,折磨了病人6年的發熱症狀迎刃而解。

一字之改 掀開感染學科新篇章

從戴自英老師手中接過接力棒後,翁心華一直帶領學科向「大感染」的方向努力。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國內還沒有感染病科,就叫傳染病科。一字之差,但內涵大不相同。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醫學界學習蘇聯模式,建立了以治療肝病為主的傳染病科。但業內有識之士已認識到,中國的感染病學科應該與國際接軌,與抗生素、公共衛生事業等結合,向「大感染」學科回歸。在我國,最常見的傳染病是病毒性肝炎以及一些季節性傳染病。而感染病的範圍更大,包括沒有傳染性、但是由病原體引起的血流感染、尿路感染、神經系統感染等。戴自英提出,釐清「傳染」和「感染」的概念,正本清源。從傳染到感染,意味著整個學科研究範圍的擴大,以及與國際潮流的接軌。

2002年10月,翁心華當選為第七屆中華醫學會傳染病學分會主任委員。而他的首要工作目標,是將傳染病學分會改名為感染病學分會。在翁心華及其組員不懈努力下,1999年,通過了學科更名的決議。而後又經過三年報批,終於在翁心華的主委任上獲得批准。「這種拓寬是學科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我們與國際接軌的必然要求。」翁心華解釋說:「這一字之差的改動,本質上是學科走向的一種變革,從而掀開了我國感染學科的新篇章 。」

敢於講真話 堅持「流行病學史」

翁心華接任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主任委員後不久,就遭遇到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SARS來襲。2003年3月底,翁心華剛從澳大利亞參加完學術會議返回上海即收到任命,擔任上海SARS防治專家諮詢組組長。

2003年4月14日,衛生部公布了包括流行病學史等5個方面在內的SARS五條臨床診斷標準。4月20日,衛生部下發調整後的診斷標準,不再強調流行病學接觸史,只要同時符合其他標準即可診斷為疑似病人。對於這項標準的制定,翁心華卻有著自己的擔憂與顧慮:假如不考慮接觸史,就輕易戴上「疑似病例」的帽子進行隔離,勢必會加大流行病管理負擔,而真正感染SARS的患者就有可能住不上院。更重要的是,如果有病人一發燒或出現疑似症狀就被作為疑似病人對待,容易造成過度診斷,原本沒得這個病的人反而可能因為和真正的病人在一起而被感染。4月20日晚8點,翁心華參加上海市疾控中心緊急召集的會議。在會議上,他提出不同意刪掉「有流行病學史」,對於確診病例和疑似病例,都應堅持流行病學史。5月3日,衛生部再次修改診斷標準,重新將流行病學接觸史作為第一條診斷標準。

SARS疫情中,上海市僅有8人感染,其中7人為輸入性病例,無一例內源性感染,醫務人員沒有出現一例感染。這樣的成績單與翁心華堅持「有流行病學史」密不可分。

而他當年堅持的「流行病學接觸史」調查,也成為新冠肺炎疫情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

當年參與SARS防治,給翁心華弟子張文宏最深刻的啟發便是重視流行病學史。SARS疫情期間,張文宏按照老師要求,對國內外相關資料進行梳理,翁心華與張文宏兩人合著的《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一種新出現的傳染病》是國內最早一部介紹SARS的專業書籍。

17年前,翁心華是上海SARS防治專家諮詢組組長,17年後,他的學生張文宏成了上海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翁心華鼓勵弟子:「我和我們科都是你的依靠,你不要有顧慮,衝在前面盡力去做。」作為導師,翁心華對張文宏的評價是:無論滿分是幾分,我都給他滿分。

「即使再給一次選擇機會,我也還是會選擇感染科,我們有自己的快樂與滿足。」翁心華始終記得導師的告誡:「傳染科醫生要挑得起擔子,經得住考驗,放得下名利,守得住清寒。」他也總是對學生說這句話。三代人的堅守、傳承,發揚、創新,如今,「華山感染」成為守護大眾健康的一道「防線」。

醫術永無止境,需要終身學習、不斷進步。翁心華,這位年逾八旬的長者,用一生的執著詮釋著大醫風範。

刊登於 2020年5月15日 勞動報

文/孫明敏 陳胥

原標題:《【華山•名醫】華山醫院終身教授翁心華:他是張文宏恩師、感染界的「福爾摩斯」,曾在上海SARS戰疫中立下奇功》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是你的依靠」 ——記華山醫院終身教授、樂清籍感染病學家翁心華
    翁心華 (右一) 工作中。翁心華,1938年出生,樂清柳市人,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見微知著 感染界的「名偵探」1962年,以優異成績畢業的翁心華被分配到華山醫院傳染病教研室,跟隨中國感染學界奠基人戴自英、徐肇玥工作。直到如今,每周四依然是翁心華帶著科裡醫生、學生們查房的日子。
  • 從戴自英、翁心華到張文宏,中國感染病學的「華山」路
    82歲的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終身教授翁心華接到通知,下午去上海疾控中心參加上海市新冠肺炎臨床救治專家組會議。他因此取消了當晚的年夜飯。過年不好打車,他的學生、專家組組長張文宏特意開車來接他。   在車上,翁心華笑著對張文宏說,SARS時自己在上海弄了半年只弄了8個病人,這次上海首例確診才4天,就20個確診病人了(截至1月23日24點)。
  • 從戴自英、翁心華到張文宏 中國感染病學的"華山"路
    中國感染病學的「華山」路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鮑安琪  1月24日,大年三十,武漢封城第二天。  82歲的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終身教授翁心華接到通知,下午去上海疾控中心參加上海市新冠肺炎臨床救治專家組會議。他因此取消了當晚的年夜飯。
  • 華山醫院感染科又排名第一,張文宏說:已經好多年了,不是今年才出道...
    因為這次疫情很多人認識了張文宏也讓華山醫院感染科這一曾經「深藏不露「的學科走到大眾面前在近日揭曉的復旦版醫院排行榜上華山醫院感染科這個疫情最紅專科>再度蟬聯全國傳染感染專科第一張文宏對此表示:「我們華山醫院感染科早就在榜單裡多年排名第一了不是今年才出道的」事實上,華山醫院感染科已在復旦版「中國醫院專科聲譽排行榜」
  • ——記白求恩獎章獲得者、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翁心華教授
    「發熱待查」,是許多感染病人最為常見的病史記錄。若病因遲遲不明,簡單的發熱也可能成為疑難雜症。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翁心華教授,從事感染醫療半個多世紀,治癒了包括「發熱待查」在內的無數疑難雜症病例。因此,翁教授有個外號——我國醫學界的「福爾摩斯」。前不久,翁心華榮膺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白求恩獎章。
  • 張文宏和「華山感染」的硬核感染力
    「防火、防盜、防同事」……  在這場抗擊新冠肺炎的戰役中,上海市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成了「超級網紅」,許多人喜歡上了這個說話幽默又實在的「黑眼圈」專家。  張文宏主持的公眾號「華山感染」也圈粉無數,專業的分析判斷引得業內外人士紛紛轉發。
  • 獨家對話張文宏導師翁心華,他給「張爸」打這個分
    17年前,非典暴發,華山醫院感染科翁心華教授擔當上海市防治非典專家諮詢組組長。我和我同一輩的醫生們最重要的使命是堅守和傳承,在醫院改造過程中、在沒有病房的那幾年堅持下來,同時在傳承的基礎上發展學科,發展亞專業。 我的學生們都有各自的研究方向,比如張繼明教授在肝炎領域有一定的全國影響力,這次他也去了武漢抗疫前線。在結核病的診治和研究方面,張文宏主任頗有建樹。在真菌感染方面,朱利平教授很有影響力。
  • 「不為人知」的那些年 張文宏、陳爾真、鄭軍華講述恩師故事
    張文宏教授與恩師翁心華教授(受訪者供圖,下同)>「張爸」曾想辭職,「翁爺」擺了句話一場疫情讓大家都認識了「張爸」——上海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在他的心中,恩師也如父親般愛護自己。「他對學生的愛護超過了父親,學生叫我張爸,他就是翁爺,在傳染科領域,他的地位是沒有人能夠替代的。」張文宏說。張文宏口中的「翁爺」就是華山醫院終身教授翁心華。因為「看病看得好,說什麼總是對的」,翁心華被稱為感染界的「佛爾摩斯」。17年前,翁心華曾是上海SARS防治專家諮詢組組長。
  • 張文宏團隊排名第一!他笑說:好多年了,不是今年才出道的……他最新預測→
    在近日揭曉的復旦版醫院排行榜上華山醫院感染科這個疫情最紅專科再度蟬聯全國傳染感染專科第一張文宏對此表示:「我們華山醫院感染科早就在榜單裡多年排名第一了「沒有日常積累,就不會有出色表現沉著應對的底氣」張文宏曾打算辭職恩師要他耐得住寂寞▽張文宏表示:「團隊有一脈相承的文化,從知名感染病領域泰鬥戴自英教授起步
  • 張文宏所在上海華山醫院是怎麼抗疫的?
    如今張文宏在某種程度上成為華山醫院感染科團隊的一個對外窗戶,張文宏醫生的同事、感染科主任醫師兼急診科主任陳明泉對記者評價道,華山感染科的基調深沉,不推脫、有擔當,自有內生力量,我們不管其他因素,只想把自己的本事練好,只求手上的病人健康。
  • 深切緬懷中國著名傳染病學家、華山醫院終身教授徐肇玥
    我國著名傳染病學家、醫學教育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原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感染與化療學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內科學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寄生蟲學會理事、《中華傳染病雜誌》主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終身教授
  • 翁心華、張文宏憶徐肇玥:她對學生做的每件事都是毫無報酬的
    翁心華、張文宏憶徐肇玥:她對學生做的每件事都是毫無報酬的 澎湃新聞高級記者 陳斯斯 2020-10-15 13:48
  • 上海華山醫院「網紅」醫生張文宏:不要神化我
    他就是張文宏。1月29日晚上,上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因在疫情新聞發布會現場的一番「硬核」發言而迅速走紅。網友贊他「務實」、「有擔當」、「思路清晰」,甚至有人稱他是「第二個鍾南山」。對於一夜成名這件事,張文宏有些摸不著頭腦,「我自己覺得是非常平常地履行了自己說過的一句話而已,引起這麼大的轟動我覺得非常納悶。」
  • 劃重點:下周二,華山醫院感染科一樓,普通專家門診...
    張文宏在採訪中曾表示,自己原來在醫院裡是沒什麼存在感的,話不多,也不惹事。「當新冠大幕落下,我自然會非常silently走開。你再到華山醫院來,你也很難找到我了。我就躲在角落裡看書了。」在由張文宏主編的《2019冠狀病毒病——從基礎到臨床》英語、法語、西班牙語新書發布會上,張文宏透露下周二他要恢復門診:「我的開診也預示著上海對疫情的信心,如果對疫情控制沒信心,我就整天待在新冠救治醫院不回來了。」
  • 張文宏和翁心華現身訪談節目,透露張爸曾打算辭職,恩師一句話勸住...
    今年一場疫情讓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火了!「黨員衝在最前線,什麼是前線?現在就是!」「不能欺負聽話的老實人!」「防火防盜防同事」...曾想辭職 恩師要他耐得住寂寞近日,張文宏和他的老師——傳染病學界的「福爾摩斯」翁心華現身一檔訪談節目,翁老師透露,張文宏曾打算辭職。當年因為他覺得張文宏交談時反應敏捷,英語又好,便招收他為研究生。
  • 張文宏新著海外版問世:告訴全世界我們做了什麼,供他們參考
    全文1752字,閱讀約需3分鐘新京報記者 何安安 編輯 張婷 校對 劉軍6月5日下午,由上海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主編的▲3月27日,復旦大學出版社發布張文宏新書海外版翻譯招募令,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圖為當時收到的試譯稿。作為該書的主編,張文宏在活動現場對全球徵集的39位翻譯志願者表示感謝,他坦言,中國的疫情已經得到非常好的管控,但隨著國際疫情的不斷發展,中國經驗也要和國際進行交流。
  • 翁心華教授年會寄語:發熱待查講求「唯實」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翁心華教授榮獲本次大會委員會首次設立的「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終身成就獎」,以表彰翁心華教授為我國感染病學科做出的巨大貢獻。圖 李蘭娟院士為翁心華教授頒發終身成就獎更名不易,建設道遠在開幕式隨後進行的「大感染病學科建設和發展論壇」上,翁心華教授與參會學者分享了當年將「傳染病學會」改成「感染病學會
  • 「華山感染」年終沙龍段子多,張文宏許了什麼願?
    年末,大部分公司聚會是「打工人」一起「乾飯」,而年度最紅科室——華山醫院感染科昨晚也舉行了一場年終沙龍。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在第一排的角落坐了3個多小時,被安排在最後一位發言。旁聽了半場後,海岸君的感受是,與其說是張文宏讓華山感染科一戰成名,倒不如說是有了強大的感染科,才成就了今天的張文宏。一周前,華山感染官微就預告了這場學術沙龍,並附上了講者信息。沙龍由感染科副主任張繼明和抗生素研究所所長王明貴主持。
  • 人物誌 | 翁心華:我們眼中的徐肇玥教授
    原創 翁心華 教授 華山感染我們眼中的徐肇玥教授作者: 翁心華徐肇玥華山醫院終身教授20世紀七八十年代,在上海醫科大學華山醫院,只要一提起徐肇玥教授,人們會異口同聲地說她是一位醫術高超
  • 上海華山醫院的張文宏教授憑什麼圈粉?
    這些內容的輸出者,來自各省市衛健委、醫院呼吸內科、傳染病科、研究學者、科研工作者等等,其中包含深圳衛健委、丁香醫生之類的機構,鍾南山、李蘭娟、張文宏、管軼這樣的相關領域專家,還有各路媒體、自媒體和醫學刊物。這些增量信息幫助人們,提高了對病毒和傳染病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