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界著名臨床醫學專家,成千上萬「不明原因」發熱患者,在他的「火眼金睛」下得以確診治癒。
名醫聚焦
翁心華,1962年畢業於上海醫科大學醫學系。現為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終身教授。曾擔任第七屆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主任委員、第九屆中華醫學會內科學分會副主任委員。2012年起主編《翁心華疑難感染病和發熱病例精選與臨床思維》系列叢書,已出版8冊。
長期從事傳染病的臨床、教學與科研工作。對各種感染性疾病,尤其是對長期不明原因發熱的病因診斷、細菌感染性疾病以及病毒性肝炎等病毒感染等方面有著深入的臨床實踐與研究。培養了近30名博士生和碩士生,多名學生成為感染病各領域的領軍人物。
堅持每周進行感染科疑難病例討論,解決了大量來自全國各地的疑難病例的診斷和治療問題。積極參加傳染病的防治工作,2003年,擔任上海SARS防治專家諮詢組組長。
2013年榮獲全國衛生系統模範個人最高獎「白求恩獎章」;2018年榮獲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終身成就獎」。
名醫風採
盡一切力量解除病人苦痛,是感染病學泰鬥翁心華從醫一生的執念。這位在「華山感染」堅守、傳承了58年的終身教授,在承上啟下中奠定了華山感染在中國感染學科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感染界著名臨床醫學專家,他對發熱待查等疑難病症的診斷水平可謂「神乎其神」,被業界稱作感染界的「福爾摩斯」,成千上萬「不明原因」的發熱患者,在他的「火眼金睛」下得以確診治癒。
耄耋之年的他,每周的總查房雷打不動,帶領科室醫生會診討論來自全國各地的疑難病例,捕捉疑難雜症中的蛛絲馬跡。
2003年,翁心華臨危受命,擔任上海SARS防治專家諮詢組組長。他堅持的「流行病學接觸史」,幫助上海實現了僅8人感染的奇蹟。
翁心華在感染和發熱性疾病的診療方面獨樹一幟,榮獲代表全國衛生系統模範個人最高行政獎勵「白求恩獎章」。
見微知著 難逃「法眼」
在中國各大醫院感染科中,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被譽為「夢之隊」。1956年,牛津大學畢業的博士生戴自英,創建了華山醫院傳染科。1984年,翁心華出任主任,挑起了傳承、守護的職責。2010年,繼任者張文宏承擔起發展、創新的重任。從創建人戴自英,到「接棒者」翁心華,再到如今的科主任張文宏,三代醫務工作者走過了崎嶇而寂寞的「華山一條道」。一代又一代的接力奉獻,奠定了華山感染在中國感染學科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今,它連續9年蟬聯中國醫院最佳專科聲譽(感染與傳染專科)排行榜第一名。
1938年出生於浙江樂清的翁心華,繼承父親衣缽,1957年,考入上海第一醫學院,開始了他的醫學生涯。1962年,以優異成績畢業的翁心華被分配到華山醫院傳染病教研室。當時傳染科的工作條件十分艱苦,因為經常要接觸肝炎病人,必須頻繁洗手。冬天的水是刺骨的冷,手都洗熱了,水還是冰冷的。但是在傳染科工作,翁心華艱辛並快樂著。
盡一切力量解除病人苦痛,是翁心華畢生矢志不渝的追求。作為一名傳染科醫生,對各種不明原因發熱待查疑難雜症的診斷至關重要。翁心華深知,醫學是一門應用科學,實踐才能出真知,而要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只有深入臨床一線,深入到病人中,採集病史,獲得第一手資料,才能保證病史採集的可靠性、真實性。於是,翁心華總是走在病人中間,俯身在病床邊,親自為患者體格檢查,細緻入微觀察病情,並採取有針對性的客觀檢驗,從疑難雜症中發現蛛絲馬跡,從而對病因作出準確判斷,對症施治,最大限度解除病人痛苦。
直到如今,每周四依然是翁心華帶著科裡醫生、學生查房的日子。面對疑難雜症,他總會詢問再三,抽絲剝繭,尋找有價值的線索:發熱一個月、被診斷風溼性心臟病的病人,眼瞼上的小小瘀點,沒能逃過翁心華的「法眼」,最終糾正為感染性心內膜炎,用藥三天後出院;下頜骨劇痛、被診斷為骨髓炎的患者,經細緻查問,發現發炎竟源於補過牙的下頜骨有異物,去除後不治而愈……因為他時常見微知著、判斷準確,被大家尊稱為感染界的「福爾摩斯」。
一名反覆高燒達6年的患者,輾轉全國各地求治,一直查找不出發熱原因,去年底,痛苦不堪的患者慕名來到華山感染,向翁教授求救。翁老對其進行反覆探查和病原檢測,終於發現了一種非常罕見的病源。找到了「真兇」,折磨了病人6年的發熱症狀迎刃而解。
一字之改 掀開感染學科新篇章
從戴自英老師手中接過接力棒後,翁心華一直帶領學科向「大感染」的方向努力。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國內還沒有感染病科,就叫傳染病科。一字之差,但內涵大不相同。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醫學界學習蘇聯模式,建立了以治療肝病為主的傳染病科。但業內有識之士已認識到,中國的感染病學科應該與國際接軌,與抗生素、公共衛生事業等結合,向「大感染」學科回歸。在我國,最常見的傳染病是病毒性肝炎以及一些季節性傳染病。而感染病的範圍更大,包括沒有傳染性、但是由病原體引起的血流感染、尿路感染、神經系統感染等。戴自英提出,釐清「傳染」和「感染」的概念,正本清源。從傳染到感染,意味著整個學科研究範圍的擴大,以及與國際潮流的接軌。
2002年10月,翁心華當選為第七屆中華醫學會傳染病學分會主任委員。而他的首要工作目標,是將傳染病學分會改名為感染病學分會。在翁心華及其組員不懈努力下,1999年,通過了學科更名的決議。而後又經過三年報批,終於在翁心華的主委任上獲得批准。「這種拓寬是學科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我們與國際接軌的必然要求。」翁心華解釋說:「這一字之差的改動,本質上是學科走向的一種變革,從而掀開了我國感染學科的新篇章 。」
敢於講真話 堅持「流行病學史」
翁心華接任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主任委員後不久,就遭遇到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SARS來襲。2003年3月底,翁心華剛從澳大利亞參加完學術會議返回上海即收到任命,擔任上海SARS防治專家諮詢組組長。
2003年4月14日,衛生部公布了包括流行病學史等5個方面在內的SARS五條臨床診斷標準。4月20日,衛生部下發調整後的診斷標準,不再強調流行病學接觸史,只要同時符合其他標準即可診斷為疑似病人。對於這項標準的制定,翁心華卻有著自己的擔憂與顧慮:假如不考慮接觸史,就輕易戴上「疑似病例」的帽子進行隔離,勢必會加大流行病管理負擔,而真正感染SARS的患者就有可能住不上院。更重要的是,如果有病人一發燒或出現疑似症狀就被作為疑似病人對待,容易造成過度診斷,原本沒得這個病的人反而可能因為和真正的病人在一起而被感染。4月20日晚8點,翁心華參加上海市疾控中心緊急召集的會議。在會議上,他提出不同意刪掉「有流行病學史」,對於確診病例和疑似病例,都應堅持流行病學史。5月3日,衛生部再次修改診斷標準,重新將流行病學接觸史作為第一條診斷標準。
SARS疫情中,上海市僅有8人感染,其中7人為輸入性病例,無一例內源性感染,醫務人員沒有出現一例感染。這樣的成績單與翁心華堅持「有流行病學史」密不可分。
而他當年堅持的「流行病學接觸史」調查,也成為新冠肺炎疫情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
當年參與SARS防治,給翁心華弟子張文宏最深刻的啟發便是重視流行病學史。SARS疫情期間,張文宏按照老師要求,對國內外相關資料進行梳理,翁心華與張文宏兩人合著的《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一種新出現的傳染病》是國內最早一部介紹SARS的專業書籍。
17年前,翁心華是上海SARS防治專家諮詢組組長,17年後,他的學生張文宏成了上海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翁心華鼓勵弟子:「我和我們科都是你的依靠,你不要有顧慮,衝在前面盡力去做。」作為導師,翁心華對張文宏的評價是:無論滿分是幾分,我都給他滿分。
「即使再給一次選擇機會,我也還是會選擇感染科,我們有自己的快樂與滿足。」翁心華始終記得導師的告誡:「傳染科醫生要挑得起擔子,經得住考驗,放得下名利,守得住清寒。」他也總是對學生說這句話。三代人的堅守、傳承,發揚、創新,如今,「華山感染」成為守護大眾健康的一道「防線」。
醫術永無止境,需要終身學習、不斷進步。翁心華,這位年逾八旬的長者,用一生的執著詮釋著大醫風範。
刊登於 2020年5月15日 勞動報
文/孫明敏 陳胥
原標題:《【華山•名醫】華山醫院終身教授翁心華:他是張文宏恩師、感染界的「福爾摩斯」,曾在上海SARS戰疫中立下奇功》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