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會說閩南語嗎? 專家呼籲保護閩南語傳承刻不容緩

2020-12-20 閩南網

孩子,你會說閩南語嗎?

核心提示

  這學期即將結束,晉江陳埭溪邊民族小學的閩南語水平測試也即將開展。報名的學生如果通過測試,會領到一本《等級證書》,同學們都將它視為榮譽。這已是溪邊小學開展閩南語進課堂的第5個年頭。不只有溪邊小學,今年9月,晉江陳埭鎮19所小學一、二年級以及1所幼兒園的學生也開始學起閩南語課程。陳埭的小學裡有近85%來泉務工人員子女,對於他們來說,每周一節的閩南語課是融入當地的起點。

  然而,當陳埭的小學生們開始講閩南語時,近日,記者走訪發現,一些土生土長的泉州小朋友,卻不講甚至不會講閩南語了。專家呼籲,普通話和閩南語並不對立,保護閩南語傳承刻不容緩。

  學習閩南語,對了解、傳承閩南文化有重要的意義。圖為今年11月26日陳埭鎮舉辦的閩南童謠說唱比賽。

現象篇

  走訪中,記者發現,不少孩子不講閩南語,很大部分原因來自於家長。他們或覺得孩子講閩南語難融入學校環境,或認為自己講不好,也不想教孩子。

年輕父母講不好 不願意教孩子

  「從小到大,我只跟父母說閩南語,其他場合基本都說普通話,這導致很多閩南專有的詞彙、俗語我都不會說了,只能用普通話音譯,實在音譯不了的,用普通話代替。」安溪的洪女士今年剛滿30歲,和記者交談時,已不能連貫地講閩南語,遇到某些詞彙也是用普通話替代。她用閩南語自嘲道:「雞母屎,半黑白。」

  「我自己都說不好,也就不愛跟孩子說。」因此,她跟4歲的女兒一直都用普通話交流。「我老公是德化人,閩南語腔調和我老家的不同,有的我聽不懂。認識他之後,我們夫婦也是用普通話交流的,他也就不和女兒說閩南語了。」

  當被問及是否擔心女兒今後不會說閩南語時,洪女士倒是有些許擔憂,「在幼兒園裡,老師和同學都說普通話。她只有回老家時,才能接觸到閩南語。照這樣長大,可能真的不會說了。」

老人幫忙帶孩子教出「地瓜腔」

  「多七蘇菜,不然長不高。」奶奶把小白菜夾到孫女碗裡。

  「不喜歡七。」小孫女嘟起小嘴。

  見女兒的普通話說錯了,坐在一旁的鄭女士趕緊糾正她,「是吃蔬菜,不是七。」

  惠安的鄭女士夫婦在泉州市區一家公司上班,女兒在市區的小學念一年級。由於上班時間不固定,夫婦倆便把女兒的奶奶接來幫著帶孩子。「我們從她小時候就跟她講普通話,也想給她打造一個說普通話的環境,因此要求爺爺奶奶也跟她說普通話。」鄭女士說,女兒和他們夫婦講話時,普通話明明挺標準的。在學校時,老師也從未反映過她普通話的問題。然而,孩子的奶奶來市區一段時間後,他們發現,女兒的普通話就變味了,「她自己都沒意識到,和奶奶說話時帶『地瓜腔』,所以每次講錯,我們都要糾正過來。」

學校都講普通話 擔心孩子融入難

  今年32歲的小蓮是一個7歲孩子的媽媽,早在懷孕之時,她便與老公、公公婆婆等商量好,等到孩子出生,在孩子面前全家都要說普通話。「他兩歲多時我們就送他去早教班了,那裡的老師和孩子都是說普通話,如果不教他,怎麼學?」小蓮說,幼兒園、小學也全部是普通話授課,兒子若是說不好普通話,怎麼融入學校的環境?

  因此,直到7歲,小蓮的兒子還是不會說閩南語,甚至連聽都不會。「到現在我們還是主張要用普通話交流,畢竟孩子現在在學校的教育是最重要的,閩南語想學的話,等他長大之後還是可以學的。」

覺得閩南語「土」孩子不願意說

  上周末,小斯帶著4歲的女兒回安溪虎邱的老家,當孩子們一起開心地玩耍時,小斯卻發現女兒不太與當地的孩子交流。「一直不怎麼說話,要不然就是小朋友用閩南語問她,她卻用普通話回答。」這一幕,著實把小斯嚇到了。

  「平常在泉州都是奶奶帶,可是也會和孩子說閩南語啊。」小斯說,女兒小的時候,他們用普通話交流比較多,從女兒2歲開始,全家人便使用「雙語」,因此她不僅會聽、也會說閩南語。「不過平時她閩南語就說得不多,會不會是因為周圍人大部分時間都是說普通話,孩子便覺得閩南語有點『土』,不願意說呢?」

  溪邊民族小學做的閩南語《等級證書》

出路篇

  據研究,閩南語在各種漢語方言中是歷史最悠久、變化最小的,被稱為古漢語的「活化石」,而泉州方言又是早期閩南語的代表。泉州獨具特色的多元文化,如南音、木偶、梨園為代表的古典音樂戲劇和民間音樂舞蹈等藝術,多以閩南方言為載體。學習閩南語,對了解、傳承閩南文化有重要的意義。面對閩南語傳承所面臨的形勢,泉州市教育局已經開始重視。專家表示,最重要的是破除普通話和閩南語對立的錯誤觀念,從「娃娃」抓起,鼓勵孩子講閩南語。

破除語言對立觀念

  「有的家長擔心孩子普通話講不好,難以融入環境,甚至覺得講閩南語不文明,歧視閩南語。當這些孩子長大成為父母,也不會和他們的孩子講閩南語。久而久之,閩南語傳承便越來越弱。」華僑大學教授、閩南語研究專家王建設認為,當大家意識到閩南語走向消亡時再想來補救,可能就來不及了。

  他說,文化是多樣的,語言也一樣,推廣一種語言不代表就要抹殺另一種語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什麼提出倡議,從2000年起,每年的2月21日為「國際母語日」,就是因為母語是一個人出生後最早接觸、學習,並掌握的一種或幾種語言,而語言是保存和發展人類有形和無形遺產的最有力的工具。「閩南語是泉州人的母語,是我們與故鄉的紐帶,保護母語對傳承閩南文化有重要的意義。」

  同時,他也認為,語言是一種交流工具,孩子不懂閩南語,等於少掌握了一種交流工具。學習多種語言,不僅可以提高邏輯思維能力,也可促進兩種語言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會說方言並不意味著就說不好普通話。學齡兒童的學習能力很強,讓孩子學語言的目標應該是從單語到多語發展。」

  今年7月,2015年中學生中華經典詩詞吟誦活動在泉州舉行,節目大多用閩南語吟誦。(林勁峰 攝)

部門重視推動傳承

  王建設認為,社會應破除將普通話和閩南語對立的錯誤觀念,從「娃娃」抓起,向他們灌輸一種意識——講閩南語不「土」,而是光榮的。

  同時,政府部門也應重視起來,加大閩南語教材、師資等方面的投入,出臺具體的舉措。「比如廈門已編寫了統一教材,普遍在幼兒園、中小學開設閩南語課程,並開展閩南語水平測試。」他說,閩南語進課堂亦是傳承閩南語的好渠道,這也間接地告訴學生,在學校說閩南語並不是違規的事情。「實施具體舉措並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而這項工作已經刻不容緩。」

  「泉州有閩南語頻道,這是一個優勢。」他還建議道,我們可充分重視媒體的力量,利用網絡、廣播電視等,做好閩南語的傳承。

嘗試開設閩南語課程

  針對目前不少本地的孩子不願意說閩南語或者不會說閩南語的現狀,我市教育部門也希望能有所改變。「我們提倡課堂說普通話,課外說閩南語。」泉州市教育局局長鄭文偉說。

  今年7月13日,2015年中學生中華經典詩詞吟誦活動在泉州培元中學中源藝術劇場舉行,泉州7所中學與臺灣7所中學的學生共展示了14個節目,大多用閩南語吟誦。「這是一場文化交流,包括閩南語和中國傳統文化。」鄭文偉介紹,通過這樣的閩臺交流,能夠提高學生對於傳承閩南語的重視。

  實際上,教育部門也嘗試著希望能開設學習閩南語的課程。「目前教材與師資方面都需要尋求突破,要有所投入。」鄭文偉說,臺灣現在每周開設一節方言課,我們希望將來可以依託本土、借鑑臺灣,編撰一套專門的閩南語教材,利用視頻教學輔助。

家庭創造語言環境

  「許多孩子不會說閩南語,是因為一些家長擔心如果不從小說普通話,將來便不會說。在這方面其實家長無需擔心。」鄭文偉表示,現在無論電視或者課堂,基本語言都是普通話,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自然而然能夠學會普通話。

  「反而是希望家長能夠在家裡創造本土語言環境,儘量用閩南語交流,讓孩子能夠學好這門語言。」鄭文偉說。

  多樣的課堂有助於孩子學習閩南語

樣本篇

  2011年,晉江市陳埭鎮溪邊民族小學率先開設了閩南語課程,今年9月,晉江陳埭鎮19所小學一、二年級以及1所幼兒園的學生也開始學習閩南語課程。12月15日上午,記者來到溪邊民族小學,聽孩子們念起了閩南童謠。

現場:四川學生入校5年 會聽會講閩南語

  「鈴……」15日上午,陳埭鎮溪邊民族小學的下課鈴聲響起,幾個小學生跟著葉寶玲老師來到操場邊的長廊,打開《阮學閩南話》,跟著老師念起閩南語童謠。聽他們純正的發音和自信的臉龐,你很難想像,他們中的大部分人來自泉州市以外的地方。

  「你好,我是溪邊小學的學生。」四川姑娘顏慈不僅能用閩南語自我介紹,還能和記者簡單聊上幾句。原來,從小學一年級到現在的五年級,她每周都有閩南語課,5年下來,已經學了不少閩南語。她的好朋友李思懿是重慶人,閩南語也說得和她一樣好。「我們上次還一起上臺說閩南童謠呢,我們倆演的是火鼎公婆。」正說著,二人一邊念著童謠,一邊跳了起來。

  「2011年開設閩南語課時,確實遇到不少困難,由於大部分學生是來泉務工人員的子女,最難的就是讓他們保持學閩南語的興趣。」葉老師說,學校共有18位閩南語老師,每周上一節閩南語課。這5年下來,老師們不斷摸索教學經驗,想盡各種方法保持孩子們的學習熱情,讓課堂形式更多樣,如讓本地的孩子先用閩南語表演情景劇,再教情景劇裡出現的閩南語。課堂外,則以念童謠、做遊戲等形式,讓孩子們以肢體律動幫助記憶。

初衷:外地孩子融入環境 本地孩子傳承文化

  從2011年開始,溪邊民族小學就面向全校開設了閩南語課程,並且自編教材《遠古的聲音》,2012年又新編《牙牙學語閩南語》上下冊,開啟了學習閩南語課程的先河。每學期末,學生還可報名參加等級考試,成績由一級排到五級,通過的學生可領到《等級證書》。

  談起開設閩南語課程的初衷,溪邊民族小學的老校長鄭瑞標說,2011年溪邊民族小學的外來學生佔了學生總數的90%,這部分外來學生既包括除晉江以外泉州地區的學生,也包括來泉務工人員的孩子。「他們生活在這裡,如果不會說閩南語,或許是一種遺憾。」鄭瑞標說,晉江人在日常生活中習慣說閩南語,為了讓這些孩子能夠融入這裡的環境,便萌生了開設閩南語課程的念頭。

  鄭瑞標發現,不少在晉江長期工作的外省人都會說閩南語,反而是晉江本地的學生很少說,基本都用普通話交流。讓閩南的孩子傳承閩南文化,這也是他希望開設閩南語課程的原因。

推廣:19所小學開課 部門編撰讀本

  今年9月份開始,陳埭鎮的18所公辦學校以及晉江市第五小學、阿梅中心幼兒園也設置了閩南語課程,小學的低年級學生將專門學習閩南語。為此,陳埭鎮教委辦還編撰了讀本《阮學閩南語》。

  這本書籍為彩色印刷的大32開開本,分為「阮愛讀冊」、「阮愛過節」、「阮愛家鄉」、「阮愛自然」等四個單元。每單元的內容為閩南童謠、閩南語故事或者閩南語日常對話等,還配了鄭成功雕像、洛陽橋、東西塔、老君巖等泉州風景以及牛肉羹、元宵圓、牛排、小籠包等泉州傳統小吃的繪畫,讓學生不僅能學習閩南語,還能了解閩南文化。

  陳埭鎮小教支部書記、教委辦副主任肖子富介紹,陳埭鎮教委辦為此還牽頭成立了《閩南語課程鄉土資源開發與教學實踐研究》課題組,並由鎮政府出資,首批刊印了1萬本讀本,在9月份時發放到全鎮低年級學生的手中。

計劃:向高年級延伸豐富教材內容

  「目前學校使用的《阮學閩南語》教材適用於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我們正在編寫面向中年級和高年級學生的教材。」鄭瑞標說,三本教材雖然互相獨立,閩南文化卻貫穿其中,猶如一個「豐」字,也寄託著閩南語教學取得豐收成果的美好願望。

  「全鎮教授閩南語的老師都加入一個微信群裡,大家在群裡探討教學方法,還能通過微信語音功能交流發音。」肖子富說,接下來,教委辦會繼續邀請閩南語方面的專家為老師們開辦講座。未來,還將製作閩南語音頻、視頻,輔助教學。(記者 陳靈 石偉琴 文/圖)

相關焦點

  • 孩子你會說閩南語嗎 專家:重傳承鼓勵孩子講閩南語
    12月15日上午,記者來到溪邊民族小學,聽孩子們念起了閩南童謠。現場:四川學生入校5年 會聽會講閩南語  「鈴……」15日上午,陳埭鎮溪邊民族小學的下課鈴聲響起,幾個小學生跟著葉寶玲老師來到操場邊的長廊,打開《阮學閩南話》,跟著老師念起閩南語童謠。聽他們純正的發音和自信的臉龐,你很難想像,他們中的大部分人來自泉州市以外的地方。
  • 泉州僅30%父母教過孩子童謠 專家呼籲多接觸閩南語
    為了更好地保護與傳承,本報發出徵集閩南童謠行動,得到眾多讀者的熱情分享,其中有一位老人表現得尤為積極——83歲的泉州民俗專家、閩南童謠第三代傳承人傅孫義,他用一生的精力收集、創作了近1500首童謠,其中有近200首已經流傳數百年。這位耄耋老者為何對童謠如此痴愛?
  • 臺灣小學設閩南語必修課 泉州孩子會聽不會說或丟母語
    葉彥良說,以前一直以為這門課程只是讓孩子不間斷地接觸母語,保證母語不丟失,後來發現那些老師是真的很用心地在將母語傳承下去。  「有一次孩子回來問我知不知道『蝴蝶』的閩南話怎麼說,我說很簡單啊,就是『喔蝶(尾音閉住嘴巴,音譯)』。沒想到孩子說不對,應該是『咩崖』(音譯)。我才知道,這種叫法是最地道的最原始的閩南語音。」
  • 閩南語童謠大賽舉辦 傳承閩南文化
    導報訊 (記者 張惠玲 通訊員 餘慶東/文 林木陽/圖)「安媽教你《天烏烏》,安公教你《月光光》,一枝草,一點露,相爭吃無份,相分吃有春。一句一聲入心肝,一聲一句入心肝。這些童謠,或描述幼兒遊戲,或刻畫年節喜慶活動,或表現田園風光、農家生活,將閩南歌謠和童真童趣結合在一起,既繼承創新了閩南古老的童謠文化,開啟了孩子們活潑可愛的天性,又保護普及了閩南方言。
  • 網友微博質疑:漳州實小不讓學生在校內說閩南語?
    微博裡稱:「聽說,漳州實驗小學校園內不能說閩南話,一經發現,學生立刻被各種罰,閩南話是閩南特色,憑什麼不允許學生在校園裡說閩南話?請確認事情是否屬實?」有網友就表示「應該保護本地語言」,也有網友認為,在學校講閩南語不合適。
  • 分享閩南語俚語典故 「閩南文化集美論壇」第二期開講
    你知道「話仙」在閩南語中是什麼意思嗎?閩南語中又有哪些有趣的方言?1月3日,由集美區閩南文化研究會、杏東小學協辦的「閩南文化集美論壇」第二期在杏林守望書院開講。「話仙」是閩南語中「聊天」「暢談」的意思。當天的論壇圍繞閩南語這一主題展開,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黃堅定從經典閩南語歌曲《愛拼才會贏》的精神含義講起,闡述了閩南語的來源,分享閩南語的俚語和典故。
  • 「空砍氣」是啥意思 翻譯閩南語難倒新泉州人
    寒假作業本上,有一道題目寫著:「你知道以下閩南話在普通話中是什麼意思嗎?」題目下面的三個詞語分別是:「空砍氣」、「小字」和「無頭神」。「這孩子的家長是來泉務工人員,不懂閩南話,孩子只能求教本地人。可就算是地道的閩南人,也不一定能解釋得很清楚,萬一說錯了,豈不耽誤了孩子?」@日月之約 說。
  • 身為閩南人的你懂得這些閩南語嗎?
    本人是一名土生土長二十多年的閩南女娃娃,最近卻發覺自己很多閩南語都不懂!我們都知道,有一些閩南語的表達和普通話對應的漢字是不一樣的,比如說,普通話的筷子,閩南語發出的音對應的漢字是「箸」。閩南語和很多方言一樣,發音常常還用著古漢字。
  • 在太空中也可以聽到閩南語!
    在泉州,大人小孩都會說閩南語,卻很少有人真正了解閩南語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這些年來語言學專家和學者也時常在討論這個問題,大家對閩南語形成的時間有不同的看法。
  • 荒腔走板的「臺灣閩南語羅馬字」
    據說「臺語通用拼音」已經通過教學現場測驗,以此教閩南語沒什麼障礙,但是「臺灣閩南語羅馬字」(臺羅)拼音系統尚未通過教學現場考驗,為什麼要急忙推出來,很令人不解。   社會上的反彈很大,特別是學生家長,一致呼籲饒了孩子們吧!小小年紀要學三種拼音系統:英語拼音、國語注音符號再加上「臺羅」,將不勝負荷。
  • 晉江陳埭鎮推廣閩南語 首批7000學生學說閩南語
    開學半個多月來,晉江紫峰中心小學一二年級400多名小學生陸續領到了一本「好玩」的書《阮學閩南話》,也多了一門「好玩」的課——閩南語課。  據了解,陳埭鎮各小學開學後已陸續開設閩南語課,該書即為陳埭鎮各小學的閩南語校本讀物,首批印數1萬本,由鎮政府出資印刷,目前已陸續下發到全鎮7000多名小學一二年級學生手中。
  • 閩南語由來│歷史非常悠久的語言
    編者按:看了銘逸會寫的「閩南語由來│歷史非常悠久的語言」,感觸頗深,對於生長在閩南的我對閩南語並不陌生,但對它的由來了解不多,不少閩南語也講得不夠標準,特別是看到後輩們好象對閩南語越來越生疏,更是憂心忡忡,所以,特將此文分享給大家,讓大家對閩南語的由來有所了解,更好地傳承古漢語的活化石——閩南語。
  • 請不要把閩南語寫成亂碼
    泉州動車站,出現了一組「趣味閩南語」的廣告位招租牌。有一位網名「做只黑暗裡的螢火蟲」的泉州女生發現了,寫了一條微博,於是引發討論。  只見那招牌上寫著:「泉州,阮哎裡!」「你麼起得T淘」「餅U,利底兜」「唔洗甘來阮厝泡Dei」「滴桃,來酒兄」「嘍吼,記勒Dua吼算」。
  • 明年起閩南語話可以考級 各地採取措施保護方言
    (資料圖片)  聽說過英語四六級考試、普通話等級考試,但你知道閩南語也可以考級了嗎?沒錯!閩南話水平等級測試將在明年開考。作為地方方言,閩南話為何會被納入官方考試?考官選拔如何進行?  據了解,閩南話水平等級測試考官選拔目前已在進行,報名者達240餘人,主要來自教育、文化、廣電系統。完成培訓後,他們要先進行等級測試,成績90分及以上者才有資格成為考官。
  • 廈門海滄今秋全區開設閩南語課 被贊「有擔當」
    這些「種子」教師學成之後,還將在各自的學校開展「二級培訓」,面向更多的教師和孩子,教他們「正港」的閩南語。  「我對傳承閩南文化一直很有興趣,趕上這麼好的機會,當然要爭取啦。」蔡穎博說,早在1985年她就曾參與收集閩南諺語、俗語,彙編成《民間三套集成採編》一書;一年多前她開始給4個班的學生上閩南語課,還曾一度在學校食堂「每天中午教老師一句閩南語」。
  • 國之瑰寶:閩南語
    下面首先對狹義的閩南語做介紹淵源關於閩南語之淵源,有古商語與唐朝官話、河洛語、百越語等說。商語說:邱顯聰博士用統計方法推論出河洛話基本上即為三代之商語,而粵語為周語。另外陳冠學《臺語之古老與古典》、吳坤明〈臺灣閩南語之淵源與正名〉亦採此說。齊語說:包括所有閩語系皆源自於齊語。為中國大陸學者鄭張尚芳、潘悟雲、李輝、宋蜀華所主張。
  • 閩南語笑話6則
  • 臺灣六旬翁當兩岸閩南語「信鴿」 吟唱古詩詞
    ­  「在臺灣,閩南語真正走進了課堂,成為學生的選修課,而在大陸,隨著普通話的普及,閩南語逐漸式微,出現鄉音難覓的囧狀。」他告訴記者,到大陸後,他發現人們普遍的交流方式是普通話,很多父母為讓孩子融入大環境,刻意不說方言,閩南語逐漸被年輕一代淡忘。­  2007年,蔡金安開始到廈門等地推廣閩南語。「我就在海峽兩岸奔走,傳授閩南語古詩詞吟唱,帶來臺灣推廣閩南語的經驗。」
  • 閩南語簡介
    福建簡稱為閩,閩南即指福建的南部,從地理上可以說,泉州,廈門,漳州,莆田,龍巖五個地區均屬閩南,但我們通常所說的"閩南"這個說法,具有特定的涵義,並不包含莆田,龍巖,其主要是依據語言,文化,風俗上來劃分的,莆田說的是莆田話略區別於閩南話,而龍巖說的是客家話.兩地均不屬閩南語系.因此狹義上所指的閩南僅指--泉州--廈門--漳州--三個地區.但由於閩南作為一個特定的文化傳承下來
  • 用閩南語講故事 為光碟行動代言
    視頻中的他們,落落大方,或搖頭晃腦念起閩南童謠,或用流利的閩南語講述動聽的閩南文化故事,仔細一聽,內容與當下熱門話題——「節約糧食」息息相關。  確定故事內容、取景、拍攝……這一系列動作都是為了參加晉江市第三屆幼兒園閩南童謠、中小學生閩南語講故事比賽。主辦方提醒,初賽將於12月18日截止報名,有興趣參加的同學快快投入創作,提交視頻報名,「秀秀」你的閩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