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是最好的「教科書」:保護動物也是人類的一種自保

2020-12-20 生命時報

新型冠狀病毒打開了2020年的「魔幻大門」,緊接著澳洲森林大火、數十萬隻蝙蝠大軍入侵城市,丹麥、烏克蘭、波蘭等多國暴發禽流感疫情,非洲遭受大規模嚴峻蝗災……各大災難紛紛接踵而來。

細查每一場災難的始末,都與自然界的生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生命時報》採訪權威專家,揭開人類對野生動物犯下的種種罪惡,希望日後大家能對自然多一份敬畏,對地球多一份責任。

受訪專家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工業化養殖研究室主任 吳凡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汙染與健康研究室副教授 聶靜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蔣志剛

本文作者|生命時報特約記者 王連燕

本文編輯|趙珈吟、趙子瑩

人為噪聲「逼瘋」魚類

人類對海洋的開發帶來各種形式的汙染,其中經常被忽視的就是人為噪聲汙染,對海洋生物造成了巨大影響。

海洋中常見的人為噪聲主要分3類:船舶噪聲、聲吶噪聲和水下工程噪聲(如水下打樁、水下鑽孔及爆破噪聲等)。以常見的船舶噪聲為例,其聲強一般為150~200分貝,隨著海上航運密度增加,每年還再增長0.5分貝;而噴氣式飛機起飛的聲強只有125分貝左右。海洋生物每天就在這樣的轟鳴中生活。

噪聲會使海洋動物改變浮遊和潛水規律、更改發音形式,甚至導致它們無法避開障礙物而發生致命碰撞。有研究顯示,聲吶產生的噪聲會干擾鯨和海豚利用自身聲音捕食的能力,使某些鯨類特別是突吻鯨受到驚嚇,促使它們衝出水面,造成危險後果。

海洋動物暴露在高強度聲音之下,還可能導致暫時性聽覺缺失或靈敏度減弱。當聲強足夠高時,動物的聽力會永久性缺失,靈敏度永久性減弱。對某些物種來說,噪聲更是直接致命的,例如鱈魚等帶有可膨脹膀胱的魚類,會因為噪聲而爆炸身亡。

目前海洋深處的海水吸收聲波的能力比工業化時代前已減弱40%,這意味著海洋生物還將急劇減少。

光汙染讓蛙蟲不育

如今城市夜晚燈火通明,映襯得星月無光。當光輻射增至一定量時,就會對環境及人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造成「光汙染」,動物也是受害者之一。

人類的燈光擾亂了很多夜行動物的生理節奏,其危害不亞於棲息地的縮小。喜歡在晚上鳴叫的青蛙,如果周圍有強烈燈光它就會不出聲。雄蛙不叫,就無法吸引雌蛙繁殖後代。在燈光照射下,螢火蟲也無法正常交配。

2019年,美國動物照明研究所參考了超過200項獨立研究,在科學雜誌《生物保護》上發表論文指出:「大量的夜間人造光影響了昆蟲的發育、運動、覓食、繁殖和捕食。」

瑞典科學家則發現,當蛾子感到已被蝙蝠的超聲波定位時,慌忙之中會進行無確定路線的俯衝,以逃避蝙蝠攻擊;但當蛾子暴露於人工光源下時,它就不能正確利用這種防禦手段,這大大幹擾了蛾子的正常生活能力。

事實上,每年死在燈光下的飛蛾和其他夜行昆蟲達數十億。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研究顯示,雄性知更鳥會積極地以叫聲捍衛高質量的棲息地,但在亮燈小道附近的雄性知更鳥卻表現得不太積極,無法捍衛領地。

被光汙染影響的不僅是動物,有時植物也間接受到影響。瑞士伯恩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光汙染導致夜間授粉蟲媒——蛾類和甲蟲等對花的造訪量減少約62%。

貪慾捕殺幾乎滅絕虎豹

世界自然基金會發布的《地球生命力報告2018》顯示,全球野生動物44年間消亡60%,人類活動直接構成了對生物多樣性的最大威脅。1970~2010年間,我國陸棲脊椎動物種群數量下降了50%,其中,兩棲爬行類物種下降幅度最大,為97%。

人類的捕殺是很多野生動物消失的原因。例如,加勒比僧海豹是一種古老而稀有的海豹,它們曾一度在加勒比海和地中海數量眾多,但由於海豹皮毛和海豹油有著較高的利用價值,它們遭到人類的狂捕濫殺,直到2008年,加勒比僧海豹被宣布滅絕。

爪哇虎,曾是19世紀最常見的老虎之一,然而隨著棲息地陸續被人類侵佔,這些老虎要麼被毒死,要麼被追捕。1983年6月,最後一隻爪哇虎在雅加達的動物園去世。

在我國,這樣的例子也數不勝數。廣東地區曾流傳吃禾花雀可滋補身體的說法,於是,這種原本和麻雀一樣隨處可見的小小雀鳥,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官網紅色名錄中從「瀕危」升為「極危」。這意味著,其野生種群已經命懸一線。

高鼻羚羊原來分布在內蒙古附近,就因為它的角是傳統中藥中一味名貴藥材,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它們因人類捕殺徹底消失……

據統計,全世界每天有75個物種滅絕,每小時有3個物種消失。

化學藥品毒殺無數猛禽

化學製劑的使用給人類的生產生活帶來一定方便,但它們流入自然界,對一些動物來說卻是滅頂之災。

斯溫氏(kuáng)是一種令人敬畏的猛禽,夏季它們棲息在北美西部地區,冬天則從潘帕斯草原的越冬地以及農田棲息地出發,飛行1萬公裡進行遷徙之旅。

斯溫氏好食昆蟲,例如蚱蜢、蜻蜓、甲蟲等。不幸的是,當地農民使用殺蟲劑來控制草蜢及蝗蟲橫行,這成為斯溫氏數量驟減、種族衰落的主要誘因。1995~1996年間,竟有6000隻斯溫氏因中此毒而身亡。農田間,這些原本應飛翔在遷徙之路上的猛禽,其屍體隨處可見。

獸用止痛藥雙氯芬酸是一種用於治療家畜的抗炎藥,一旦禿鷹撲食了服用過此藥的家禽屍體,其肝臟就會受到影響,幾天之內便會死於急性腎衰竭。經查,這種物質就是導致東方白背禿鷹、長嘴禿鷹和細嘴禿鷹數量驟減的「元兇」。

由於化學品洩露、免疫力下降等原因,美國蜜蜂數量大幅度減少。據美國馬裡蘭大學和英國農業部調查發現,花粉樣本中存在大量有毒殺蟲劑、殺真菌劑、除草劑等,這可能是導致蜜蜂數量驟減的原因之一。

氣候變化讓動物無家可歸

全球變暖讓一些動物無家可歸。北極冰川的大幅度減少,使北極熊失去了應有的生存空間,甚至沒有「立足之地」。北極熊儘管會遊泳,但並不能長期泡在水中,如今的它們面臨滅絕風險。

珊瑚、貝類、魚類等海洋生物也受到氣候變化影響。海水酸化會溶解珊瑚礁,在其中生活的動物也將無家可歸。

隨著冰河形成的季節性河流的減少,一些溼地受到影響,而在溼地上生長的植物是田鼠的主要食物,田鼠又是許多鳥類的食物。田鼠的消失,使許多遷徙候鳥無法生存,只好另覓棲息地。

國際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的研究表示,氣候變化使目前12種對人類和野生動物最致命的疾病(包括伊波拉、霍亂、瘟疫、昏睡病等)傳播範圍更廣,傳播速度更快。

氣候變化所造成的水環境變化,改變了自然環境的水源條件,導致野生動物更多地進入家畜、家禽的飼養環境,從而增加了帶病野生動物與家禽接觸的機率

《流浪地球》裡說:「最初,沒有人在意這場災難,這不過是一場大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難,和每一個人息息相關。」 希望人類能夠吸取教訓,別讓割傷動物的刀子,有一天割傷了自己。▲

相關焦點

  • 災難是最好的「教科書」:保護動物也是人類的一種自保
    當光輻射增至一定量時,就會對環境及人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造成「光汙染」,動物也是受害者之一。人類的燈光擾亂了很多夜行動物的生理節奏,其危害不亞於棲息地的縮小。喜歡在晚上鳴叫的青蛙,如果周圍有強烈燈光它就會不出聲。雄蛙不叫,就無法吸引雌蛙繁殖後代。在燈光照射下,螢火蟲也無法正常交配。
  • 人類也可以「冬眠」嗎?是的
    他表示:如果能夠搞清楚這些基因的生物機理,以及這些動物如何調整這些基因,我們就能以醫學為目的,在人類身上操縱它們。萬萬沒想到,「屁」居然是讓人進入冬眠的「鑰匙」潛能是有了,那麼怎麼把它激發出來?但有一種方法,可能是你萬萬想不到的。那就是用「屁」而且不臭還不行那種。屁之所以臭,是因為裡面含有硫化氫,而硫化氫,也是能夠引導你進入冬眠的一樣「秘密武器」。研究人類冬眠的科學家發現了硫化氫可以讓細胞進入暫停代謝的狀態。
  • 生物學家正在研究「寵物翻譯器」,讓人類讀懂動物語言
    動物和人類之間存在物種差異,雖然我們可以和諧相處,但仍然無法做到心意相通,畢竟語言的隔閡不是那麼容易克服的。生物學家正在研究一種「寵物翻譯器」,未來我們也許可以和動物進行溝通。這種技能經常出現在虛構的故事中,比如哈利波特就掌握了蛇的語言。
  • 培森熱點:當災難來臨,我們如何保護那些即將「功能性滅絕」的動物?
    一、為什麼要保護動物? 動物與人類,分為高級動物與低級動物,作為食物鏈的頂端,我們大可無所畏懼,肆意妄為,可為什麼還要保護小動物呢?
  • 「少年大師班第二季」為什麼說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
    本節課盧老師圍繞著馴化這一話題展開,與孩子們討論人類生活中被馴化的動物們以及它們是怎麼被馴化的。 課程一開始,盧老師詢問了孩子們家中飼養的寵物種類,大部分都以貓狗為主,盧老師提問:「為什麼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孩子們認為可能是由於狗忠誠的性格,能與人類親近生活。
  • 鬥羅大陸:升級可以不殺魂獸嗎,保護魂獸保護動物,就是保護人類
    於是便在鬥羅大陸的世界裡出現了組隊冒險、獵殺魂獸升級魂環的一種畸形現象。還記得唐三第一次進入星鬥大森林裡去為自己獲取第一個魂環時跟大師說過的話,也是體現了唐三博愛的心。他那時還小,有了保護大自然保護動物們的想法,真的也是非常難得了。但是人小言微呀,他連自己的都還沒有辦法保護的情況下又如何能保護這個世界呢?他後來在殺魂獸時也是迫不得已的,大家都在升級,如果他不升級就更沒有能力去實現這保護動物,保護人類的偉大理想了。這也是太難了。
  • 37年前安康水災:街頭蛇群遍地,當地人都以為有大災難,結果如何
    「春江水暖鴨先知」,「蜻蜓低飛,暴雨即將到來」……無論是古詩,還是俗語,都透露出動物比人類更早了解大自然的變化,而多數人對蛇更懼怕些,於是三十七年前的安康水災,當地人見街上到處是蛇,便以為是大災難。蛇類也是我們文化中一個特殊的存在。
  • 動物對人類的幫助,動物超感:一種神奇的生存本領
    可以說,多數動物,都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而它們的這種特殊本領,又對人類產生了幫助,甚或帶來智慧的靈光。◎一起讀動物超感:一種神奇的生存本領麋鹿面臨災難的反應每每地震來臨時,動物都會有強烈反應。人的聽力,一般是在20至20000赫茲的範圍,但很多動物,卻能聽到更低頻率的聲音。像地震發出的次聲波,普通人即無法感知。再如觸覺。較之人類以兩足行走,大多數動物,接觸地面的面積更大。有些動物,甚或還能通過感知地面的震動,來獲取獵物方位與距離。也正是動物的感知本領,才讓它們,能夠迅速逃避災難。本世紀初,突如其來的地震和海嘯,令斯裡蘭卡至少3萬人在天災中喪生。
  • 人類首次找到低價、可靠對抗PM2.5的「東西」
    肺泡上包覆了許多微血管,我們吸入的氧和呼出的二氧化碳,會在這裡進行氣體交換,而此處也是PM2.5的侵入點。「組成微血管的內皮細胞原本應該像這樣排列緊密,」招名威張開雙手手掌,指間與指間相對地十指交錯嵌合。
  • 解放軍報: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
    日本軍國主義慘無人道的侵略行徑、令人髮指的屠殺罪行、野蠻瘋狂的掠奪破壞,給中國人民和廣大亞洲國家人民帶來了慘絕人寰的災難。事實不容抹殺,也是抹殺不了的。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中國人民對戰爭帶來的苦難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對和平有著孜孜不倦的追求。
  • 專訪 | 吳宗憲教授談動物保護的跨領域整合
    :龍緣之國立臺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副教授,「動物當代思潮」召集人專長:動物保護政策、兩岸政策、公私協力政策、政府人力資源管理開設的「動物研究」相關課程:「動物福利政策」(後更名為「全球化和動物保護政策」通識課程,共九次,每次約50-100 人,共573人選修),授課內容包括「素食思考」、「動物福利政策概論
  • 科學家發現,地球上不是只有人類才會聊「八卦」
    題圖:jinterwas / CC BY動物之間會聊「八卦」嗎?知友:蘇澄宇(200+ 贊同,動物科學學院碩士,動物學話題的優秀回答者)動物同類之間當然會聊「八卦」,是一種完全沒有信息量的交流方式。當我們和老朋友聊天、想交新的朋友或者只是出於禮貌,閒聊是再合適不過的一種溝通方式。
  • 為什麼動物一般雄性更漂亮,而人類卻是女生更好看?
    了解了這兩個概念,我們就能解釋世界上大多數動物性別間的外貌差異親代投資並不是什麼金融術語,而是生物為了養育後代所付出的代價(以降低自己生存率為代價)。從父母為孩子覓食,到父母捨身救子,都屬於親代投資。和人的投資一樣,投入的越多,對「項目」的要求就更高。如果投入的少,則會在「項目」質量差不多的時候,投資的「項目」越多越好。
  • 「讀書」如果你無聊,就不要想著那些人類
    經濟學和社會學這兩個「大人的遊戲」 在這套書裡被具象化成謝頓對人類歷史的精確計算和推測,帝國、獨立星球和基地的軍事和經濟交鋒,變成試圖拯救人類的「千年計劃」。這種演算還有個全新的名字,「心理史學」。用克魯格曼的話說,阿西莫夫提出的假想是「有可能存在一種嚴謹的社會科學數學模型,它可以預測社會如何改變,並可以推進這些變化。
  • 自然農法創始人「福岡正信」vs 樸門永續設計之父「比爾·莫裡森」
    「無III自然農法─實踐篇」一書是福岡正信在1972年,實踐自然農法25年後自費出版。直到1985年,日本春秋社才替他編成「無」三部曲:「無Ⅰ神的革命─宗教篇」、「無Ⅱ無的哲學─哲學篇」、「無Ⅲ自然農法─實踐篇」。
  • 「迷之彼女s」將改編電影!「教科書沒教的事!」續篇製作決定
    岡田和人漫畫「迷之彼女s」即將被改編成2部電影「迷之彼女New」「迷之彼女New2」。此外,早在2016年6月就公開的,岡田原著的「教科書沒教的事!」的第三部和第四部也要出來啦。「迷之彼女s」以由處男和處女組成的社團「浪漫俱樂部」為舞臺,講述了高中男生和女生之間曲折迷離的青春純愛故事。故事的女主角轉校生早華胡桃雖然是個美少女卻總是提出一些莫名其妙的要求,男主角則是被她玩弄於鼓掌之間的高中生相與英男,整個故事就圍繞他倆的關係展開。漫畫從2006年開始到2009年為止在Young champion雜誌(秋田書店)上連載。
  • 中國史是「外國史」?臺灣正在悄悄修改歷史教科書……
    教育本是近代國家,無論政體之民主或極權,均極為重視的公民教育;透過歷史教育,培養共識,凝聚民心,是培養群體認同和塑造國族認同的最好機制。為此,政府遷臺後,便於民國41年,修訂國民學校和中學課程標準;43年由國立編譯館,延請臺大、臺師大教授編寫標準本歷史教科書,初中中國史(勞幹教授),初中外國史(夏德儀教授),高中中國史(郭廷以教授),高中外國史(沈剛伯教授)。
  • 粒度、溫度,也是「口感」的重要因素
    「味覺和嗅覺」是我們的身體對食物中的化學分子進行檢測的結果,是一種化學感應,而在化學感應的同時,我們的牙齒、舌頭、嘴唇和嘴內壁也在時時刻刻與食物們進行著親密的接觸,和嗅覺、味覺不同的是,這種接觸是一種物理上的觸覺,還有一個大家比較熟悉的詞彙,就是「口感」。
  • 教科書要改了?華裔教授發現二次方程「極簡」解法
    這篇文章提出了一種二次方程的「極簡」推導方式,這種方法在計算上是輕量級的,其概念也是順應自然的,很有可能會讓全球初中生的二次方程求解過程變得從此不再困難。而這一簡潔的方法是由美籍華裔數學家、奧賽國家隊總教練羅博深發現的。
  • 我們為什麼擔憂「基因編輯」?
    當人生產出「複製人」的時候,人是「複製人」的上帝,「複製人」必須忠誠於、服務於自己的上帝——「人」。當複製人擁有生育能力之後,人就從「神」的高處跌落,複製人不再是被創造者,他們開始擁有了與「人」同等的地位,他們成為自己的上帝,無需成為人的奴僕。而當人可以修改自身基因的時候,一個問題便自然出現——人類中的「誰」扮演了上帝的角色,他們又何以成為造物主支配其他人的命運?誰給了他們這個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