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小故事:
媽媽的嗓子出現了問題,做了小手術,醫生要求至少10天不能說話。
放學回家後的兒子,進門就嚷嚷:我太討厭我們的老師了,我再也不想上學了!
如果是平時,聽到兒子這麼說,媽媽一定會嚴厲地訓斥他,但想到醫生的叮囑,媽媽只好保持沉默。
氣憤的兒子,向媽媽訴說著自己的委屈:「媽媽,今天老師說我的作業是抄同桌的,其實真的沒有,為什麼我的努力和進步,老師都看不見……」
見媽媽沒有說話,兒子接著說了自己的委屈,說著說著,竟然哭了出來,媽媽依然沒有說話,只是抱了抱傷心的兒子。
兒子很快安靜下來,對媽媽說:「謝謝你媽媽,謝謝你聽我說這些事,謝謝你理解我,我以後一定會好好努力,讓老師看到我的成績。」
說完,就開心地去寫作業了。
耐心地聽孩子把話說完,讓孩子體會到關愛和溫情,孩子在說完話的一剎那,內心已經得到了滋養和療愈。
對孩子而言,最好的安慰方式,就是先聽他把話說完。
一、讓孩子說完,是對他最基本的尊重
很多父母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都沒有耐心聽完孩子的話,就著急打斷孩子,迫不及待的表露態度和下結論,甚至對孩子施加評判。
父母們不知道,當你打斷的不僅僅是話,更是溝通情感的連結。 讓孩子把話說完,是每一個父母該有的耐心。
二、聽到孩子心裡去,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
聽懂孩子的心思太重要了,假如大人覺得孩子不懂事,不認真理解她在說什麼,胡亂吼一句或是訓兩句,孩子的心結解不開,他會多長時間苦惱和不安啊!
所以,多一點耐心,就會少一分誤解;多一點用心,就會少一份傷害。
三、最好的姿態,是蹲下來聽
蹲下來,站在孩子的視角看世界,才能真正聽見他的心聲。
美國心理學家德華·桑代克說:父母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減少與孩子的衝突,贏得孩子的信任。
把孩子當做一個生命個體去耐心傾聽吧!
他小時候,我們彎下腰,蹲在他的視角看世界,才更能聽懂他。
他長大後,我們放下你家長的權威,站在他的立場看問題,才更能了解他。
我們彎下的不是腰、放下的不是權威,而是一條拉近與孩子心理距離的「拱橋」,雖然彎曲,但卻抗壓。
我們不必成為完美的父母,卻可以成為「聽話」的父母。
我們不必成為會說的父母,卻可以成為被信任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