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後一篇從《七月》出發的文章。
「二之日鑿冰衝衝,三之日納於凌陰。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
十二月鑿冰,正月把冰放進冰窖。二月裡要趕早,獻上祭祀用的羊羔和韭菜。
這幾句詩說明一件事,遠在西周,我們就有鑿冰塊、把冰塊放進冰窖的傳統。
這也不是孤證,比如《周禮·凌人》也說「歲十有二月斬冰」。
那麼,十二月鑿冰,一定要到正月才能把冰放進冰窖嗎?
也不一定,這畢竟是寫詩,前有「二之日」,後有「四之日」,這裡來個「三之日」比較順。
按常理推測,搬冰塊前犯不著先在外面放一個月。
《左傳·昭公四年》說「古者,日在北陸而藏冰」,「北陸」指的是虛宿和危宿,「日在北陸」是十二月中旬,所以這段時間前後估計都可以。
那麼,鑿下來的冰有什麼用呢?
首先是祭祀,「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就要開窖取冰。
類似的說法,《禮記》、《左傳》都有。
但是二月份祭祀祭祀要用冰?當時的天並不熱,照理說不需要給祭品作冰鎮處理啊。
鄭玄給的解釋是,二月份「獻羔祭韭」是祭司寒之神,所以要用冰。
崔信在《考信錄》裡也給了一個解釋,那解釋立足於陰陽理論:
春分以後陽氣日盛,恐陽氣之爍陰,故漸啟其冰以宣陰氣。
農曆二月,陽氣日盛,所以有必要放點陰氣出來調節一下。
這個用冰調節陰陽的想法,在今人看來可能有點神棍,但古人可能真信這套。
《左傳·昭公四年》裡記載了申豐的一段話,就是這個思想:
夫冰以風壯,而以風出。其藏之也周,其用之也遍,則冬無愆陽,夏無伏陰,春無悽風,秋無苦雨,雷出不震,無災霜雹,癘疾不降,民不夭札。
除了祭祀,冰塊還能用於喪事。
《禮記》的說法是把屍體放在冰上面,估計是為了防腐。
《左傳》裡的說法是用冰直接擦洗身體,估計是覺得冰比水乾淨。
再往下,就該是用於吃。
不過,先秦文獻並沒有這方面的具體描述。
《周禮》裡只是說「夏頒冰」,結合《左傳》裡的「食肉之祿,冰皆與焉」,這個冰估計只有貴族用得了。
《楚辭·招魂》裡有一句「挫糟凍飲,酎清涼些」,按王逸的解釋,這是在夏天喝冰鎮米酒:
挫,捉也。凍,冰也。酎,醇酒也。言盛夏則為覆蹙乾釀,捉去其糟,但取清醇,居之冰上,然後飲之,酒寒涼,又長味好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