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 孕事
小女孩被蟲子咬到後癱瘓,竟然還有這麼危險的蟲子!
你家孩子有被小蟲子咬到過嗎?
不知道為啥,蚊蟲總愛叮我家孩子,為了防止孩子被叮咬,我是各種招數都試過了,可蟲子就是趕不盡,殺不絕,躲都躲不過。
如果只是蚊子叮還好解決,最怕的就是不知道孩子被什麼叮了。如果蟲子攜帶細菌危害到寶寶,那麻煩可就大了。
最近國外有一位5歲的小女孩,就被不知名的蟲子咬到了,結果導致孩子癱瘓!
剛看到新聞我是不相信的,結果點開越看越覺得恐怖。
傑西卡的女兒凱琳今年5歲,是個活潑好動的小姑娘。
周三早上凱琳起床時,腿一軟下床時摔了一下。媽媽以為女兒早上剛醒還迷糊著呢,也沒多留意。
吃完早飯,傑西卡給她女兒的梳頭時,她發現到凱琳的講話有些含糊不清,並在她的頭髮裡發現類似蟲子的咬痕。
她懷疑女兒的口吃不清可能和這個咬痕有關,於是急忙把女兒送到急診室。當天檢查是凱琳已經出現暫時癱瘓,不能講話的情況。
經過驗血和CT掃描,醫生診斷凱琳患有蜱癱瘓。這是因為蜱蟲在叮刺吸血過程中唾液分泌出一種神經毒素,它會導致被叮者出現肌肉麻痺現象。
聽了醫生的診斷,傑西卡回憶到,「前一晚我們去看了場球賽,她的表現很正常。」
「我們回到家,洗了個澡,洗了頭髮,什麼都洗過了,可我從來沒發現有蜱蟲。」
直到今天早晨,當我給她梳頭時,看見了一個咬痕,然後我在咬痕的周圍找到了一個蟲子。
我立即打電話給我在伊拉克的丈夫,她在電話裡緊張得抓狂,問我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他告訴我,把蟲子放進塑膠袋裡裝著,直接帶著女兒去急診室,然後把那隻蟲子交給醫生。」
醫生檢查了傑西卡帶來的蟲子,確定是蜱蟲。而女兒的病也是因為這隻蟲子引起的。
好在現在蜱蟲已經清除,醫生保證,凱琳的症狀將在12到24小時內得到緩解。
經歷過病痛讓傑西卡意識到蜱蟲的危害。於是她在網上分享了她的故事,希望能警告父母要檢查還在周圍是否有蜱蟲。
因為如果不儘快抓住它,可能會導致呼吸衰竭,嚴重的情況下甚至會導致死亡。
小小的蟲子,竟然讓一個活潑的孩子「瞬間」癱瘓,危害這麼大,也是給我們做父母的敲了個警鐘。孩子身上出現不正常的咬痕,一定要注意。
這種蜱蟲很多人都很陌生,估計聽都沒聽說過。但它的「厲害」程度可遠超你想像。
7歲男童豆豆,媽媽在給孩子梳頭時看見孩子頭上有小黑東西,就直接拔掉,之後卻看到似乎是蟲子的腿在動,這才意識到孩子頭上是個活物,可蟲子已經「陷進」孩子頭皮裡了,沒辦法家長急忙將其帶到醫院就診。
送到醫院時,豆豆叮咬的部位已經出現紅腫,經B超檢查顯示皮下有異物。
醫生用酒精刺激蜱蟲長達一個小時,而後用菸頭輕輕燙蜱蟲外露的部位,最後在無菌操作下,進行了頭皮切除術,這才將蜱蟲摘除。
巧的是,這家醫院不久前還接診過2名被蜱蟲叮咬的孩子,分別是2歲和5歲的女童,但都沒豆豆的嚴重。(人民網)
想想都後怕,因為一個小蟲子,還這麼小的孩子就切除了頭皮,可想而知這蜱蟲有多「厲害」了。
就在去年夏天,李女士的女兒也遭遇了同樣的事。
李女士回憶說,孩子2歲正是活潑好動的年紀,出事前帶著孩子出去玩,回來時發現女兒頭上有個小黑點,她說:「開始我以為爛了結痂了,後來一看有類似蟲子的腳。」
這可不是什麼其他部位,而是在孩子的頭上,看樣子蟲子都鑽了進去,媽媽一下慌張起來。
抱起孩子直衝醫院,告訴醫生說:「孩子的頭頂不知道是被什麼東西給咬住了。」
醫生看到孩子的頭頂有一顆西瓜籽大小的黑點。經過鑑定,這是只蜱蟲。
醫生:「可不敢輕易自己往下取。自己取的話,蜱蟲的頭部會殘留在皮膚內,造成體內的毒素大量釋放。」
聽醫生這麼說,李女士鬆了口氣,慶幸當時沒硬取。
醫生介紹,蜱蟲本身攜帶多種病毒細菌,會咬破皮膚吸血,造成潰瘍發炎,嚴重的甚至會感染腦炎致人死亡。
好在孩子頭頂的蜱蟲已經取出,檢查後沒事就能回家了。
(騰訊網)
什麼是蜱蟲?讓孩子們都慘遭它的「毒手」。
蜱蟲是一種會吸血的小型節肢動物。身體呈現橢圓形,沒吸血時腹背扁平,背面稍隆起,吸血後身體會膨脹變大。
一般蜱蟲大小在2~10mm之間,大點的可長到30mm。蜱蟲最喜歡待在溫暖、潮溼的草地、灌木叢和森林等地方。
為什麼蜱蟲總叮孩子的頭部?
蜱蟲口味比較挑剔,喜歡找嫩的地方下口。
所以被叮咬的大多都是兒童。而高危人群為留長髮的小女孩,蜱易於隱藏在頭髮中吸食頭部鮮血。
在接觸3天後,蜱開始分泌可引起癱瘓的神經毒素。
接觸後4~7天可出現症狀。蜱癱瘓發病的尖峰時間為蜱交配季節:4月至6月。
如果不注意被蜱蟲咬到,會出現什麼樣的症狀呢?
當蜱蟲叮咬吸血時,大多無痛,所以不易被發現。最嚴重的可導致孩子癱瘓。
但也有些不易察覺的症狀如:厭食,嗜睡,肌肉無力,眼球震顫等。
還有一部分人會出現發熱、肌肉酸痛、皮疹、頭痛噁心等各種不適症狀。
發現被蜱蟲咬到,該怎麼辦呢?
1、發現蜱叮咬皮膚時不可強行拔除,以免撕傷皮膚及防止口器折斷在皮內。可用乙醚、氯仿、旱菸油塗在蜱的頭部或在蜱旁點燃菸頭、蚊香烤它,數分鐘後蜱蟲就自行鬆口,或用凡士林、液體石蠟塗在蜱蟲的頭部,使其窒息,然後用鑷子輕輕把蜱拉出。
2、去除蜱蟲後傷口要進行消毒處理,如發現蜱蟲的殘留物斷在皮內要手術切開取出。
3、在傷口周圍用2%鹽酸利多卡因作局部封閉,也可以用人用胰蛋白酶2 000 u加生理鹽水100mL溼敷傷口,能加速傷口的癒合。
4、出現蜱麻痺或蜱咬熱要及時進行搶救。如創面有繼發感染要進行抗炎治療。
如何預防這類「粘人」的蜱蟲呢?
1、消滅家畜體表和畜舍中的蜱蟲,可噴灑殺蟲劑。住房要通風乾燥,填抹牆縫,堵封洞穴,以消滅蜱的孳生場所。
2、加強個人防護,進入林區或野外工作,要穿長袖衣衫,紮緊腰帶、袖口、褲腿,頸部系上毛巾,皮膚表面塗擦藥膏可預防蜱蟲叮咬,外出歸來時洗澡更衣,防止把蜱蟲帶回家。
3、特別是夏天,是我們外出旅遊的好季節,但到野外遊玩時,要注意別去尚未開發好的風景區、儘量少去草叢濃密的森林野地。避免被蜱蟲咬傷。
夏季蟲子最為躁動,除了上面說的蜱蟲,還有一類最為常見的蟲子,它隱藏在我們天天晚上睡的涼蓆中,被子裡或是枕頭上,它就是蟎蟲。
之所以要提防蟎蟲,是因為它是隨著我們的移動而移動的。哪裡有人生活,哪裡就有它。
可別小看蟎蟲,它咬起人來可是很「瘋狂」的。這不,張女士就真真切切體會到了蟎蟲的「厲害」。張女士的女兒9個月大的時候,她發現寶寶頭上長出幾顆紅疙瘩。
張女士回憶說:「當時以為是被什麼小蟲子咬了,第二天肯定就好了。沒想到後來孩子頭上、臉上、手和腳都開始長紅疙瘩。」
可把她嚇到了,趕緊帶孩子去了附近的醫院,並按醫囑買了藥,每天按時給寶寶擦。
那段時間張女士是又著急又擔心,可是擦了幾天藥也沒見效,紅疙瘩反而越張越嚇人,變成深紅色了。
這下把全家人都驚動了,著急的一家人決定帶著孩子去兒童醫院皮膚科找專家問問。
經皮膚科副主任診斷,寶寶患上了丘疹性蕁麻疹。更讓媽媽感到驚訝的是,寶寶患病竟是蟎蟲叮咬所致。
「我以前只在電視上見過說什麼防蟎蟲的被子啊枕頭啊,以為是廣告,沒想到蟎蟲真的這麼『厲害』。
張女士這才恍然大悟,說他們家住在3樓,窗外很多大樹,由於陽臺不大,所以被子幾乎從來沒有曬過。
「以前沒有孩子時,我和老公都是這樣的,也沒出現什麼問題,生了寶寶後也疏忽了這些情況。」張女士說。
(華龍網)
一個小小的忽視,給孩子帶來的是長達幾星期或是更久的「傷害」,千萬別讓孩子為你們的錯誤買單啊。
夏天最常見的就是小蟲子,哪哪都有它們,殺也殺不盡,趕也趕不走。有些蟲子雖然只是單純的吸你的血,但它分泌的東西誰知道有沒有問題。
所有給各位媽媽們一些建議,凡是下面的蟲子,都要趕盡殺絕。
蟎 蟲
蟎蟲,能叮咬吸血的主要有革蟎和恙蟎。
革蟎叮咬主要表現為皮膚局部出現紅色水腫性丘疹、水泡,呈圓形,疹塊直徑0.5~1釐米,非常癢,抓撓後會結痂,有色素沉著的現象。叮咬部位多在腰部腋窩、腹股溝等處。
恙蟎叮咬則主要表現為被叮刺處在6~12小時後出現一個直徑3~6毫米的紅色丘疹,並有癢感,繼而在其中央形成一水泡,之後形成黑褐色的痂。
預防:多開窗通風,勤曬被褥。被褥也可以用開水淋燙,曬乾後再使用。給寶寶勤換衣,勤洗澡,保證孩子生活環境的乾淨。
跳 蚤
跳蚤,是一種褐色生物,一般寄生在人和畜的身體上。以吸食人體和動物血液為生。
城市裡的跳蚤主要來源於野貓、鼠及寵物身上。
跳蚤在叮刺吸血時會分泌唾液隨口器注入皮下,以防止叮咬處血液凝固。唾液中含有的某些變應原物質,容易導致局部皮膚產生不良反應。輕者癢感不久就可消失,重者局部皮膚會出現丘疹、風疹,奇癢難受。
被跳蚤叮咬有別於被蚊蟲叮咬,皮膚上常有一紅點,且不止一處,且被叮咬的部位多在膝蓋以下之小腿。
螞 蟻
螞蟻大街小巷都會看見,它一般不會主動攻擊人。只有在自衛時咬人,並分泌一種叫蟻酸的毒素。
被螞蟻咬後,皮膚會瘙癢、疼痛、腫脹,並伴有皮疹,尤其是兒童一般會出現丘斑紅疹,皮膚瘙癢抓破後會感染化膿。
若被螞蟻叮咬,症狀較輕,用肥皂清洗即可;症狀嚴重,需外敷類固醇膏霜,內服抗組胺藥。
蚊 子
最討厭的蟲子之一。它們在任何地方都可能出現,它們最常見的是在水中繁殖。
夜間、黎明和黃昏時最為活躍。之所以要殺它們,是因為它們會傳播某些疾病,如西尼羅病毒,瘧疾和某些類型的腦炎。
被叮咬後會奇癢無比,抓撓後會出現一個小鼓包。
預防:最常見的預防手段就是用花露水,或是殺蟲劑。蚊子對我們汗的氣味非常敏感,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勤洗澡也可以預防蚊子的叮咬。
有些蟲子「厲害」起來還是很可怕的,所以媽媽們也要注意著寶寶的狀況,如果身上有奇怪的咬痕,一定要檢查確實是否對寶寶身體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