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2歲半了,有了獨立的自我意識,喜歡說「不」。「不吃」「不要」「不行」成了孩子的口頭禪。
對於孩子的這種叛逆,很是讓爸爸頭疼,爸爸在眾多解決方式中尋找了一種立竿見影的「讓孩子順從」的方式。「不吃飯貓咬」「不穿衣服貓咬」「不洗臉貓咬」成了爸爸的口頭禪。
我跟爸爸說不能用貓來嚇唬孩子,孩子會害怕貓,爸爸立馬聽了我的話,不說「貓咬」,改成了「蟲咬」,多次勸誡爸爸未引起重視。
今天天氣特別好,我帶著孩子在小區廣場散步,孩子突然不走了,僵硬的站在那裡,我問孩子怎麼不走了,孩子說「蟲子,蟲子」,全身不敢動。我走過去尋找蟲子,孩子一下撲在我懷裡,腳不敢挨地。我說蟲子是我們的好朋友,不會咬人的,帶著孩子觀察蟲子,孩子才敢下來走路。
下午孩子在床上玩,發現床上有個小黑點,嚇得一下子跳到我懷裡,嘴裡說著「蟲子,蟲子」,我捏起來給孩子看,告訴孩子是個線頭。
晚餐過後,給孩子洗漱完,她獨自在床上玩,我在客廳給她擠香香聽到孩子說「媽媽抱抱我」然後發出來斯聲裂肺的哭喊聲「媽媽,媽媽」爸爸放下電腦和我一起跑了過去,孩子哭的滿臉通紅,四肢僵硬的坐在床上哇哇大哭,我知道,她又看見了一個黑點,錯當成了蟲子,爸爸一把把她抱在懷裡,那種恐懼的斯聲裂肺的哭喊聲我們從來沒有聽到過,我接過孩子坐在床上,她的腳放在我的腿上,不敢碰到床。
做為成年人,不能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而不顧及孩子的感受。孩子受到恐嚇順從於大人,會造成孩子膽小懦弱的性格。大人在遇到科學的育兒觀念時,要想一想自己的方法是不是欠妥。
孩子現在還躺在我的懷裡不願碰床,換個床也不行,碰到床就哇哇的哭。爸爸對此事重視起來,他立馬想起一種方式教孩子「寶寶,以後見到蟲子不要害怕,打它,踩死它」並且找了個紙團放在床上給孩子做示範,要踩死蟲子,我內心一片荒涼,你這個爸爸好牛哦。
孩子有自我意識是好事,喜歡說「不」是一種成長,大人要抓住孩子的關鍵期,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孩子說「不」的時候,就多給孩子自主選擇的機會。「寶寶,你是先洗手呢還是先洗臉呢?」「這兩件衣服你喜歡穿哪件?」「你是先喝粥呢還是先吃菜?」孩子一定會喜歡這種選擇。
春天來了,要帶孩子到戶外探索了,一起找蟲子,觀察蟲子,用手摸摸蟲子。用筆畫一畫蟲子,講一講「蟲子與蝴蝶」的故事,聽一聽蟲子歌,跳一跳蟲子舞,與蟲子握握手,和蟲子做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