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執政之後,蔣介石手下有很多厲害人物,最有名的就是他的五虎上將。其中被譽為虎將的衛立煌可謂家喻戶曉,一生歷盡坎坷,國民黨下野後,出走香港做生意竟賠的血本無歸,然而最終卻修得正果,演繹了一段傳奇而振奮人心的往事。
自古英雄出少年
1897年,衛立煌出生在安徽合肥,父親是個小鄉紳。不幸的是,在衛立煌8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去世了。衛立煌不得不依仗哥哥衛立炯,儘管如此,年幼的衛立煌在學業上卻十分刻苦,熟讀經史子集,華夏五千年歷史熟稔於胸。
清王朝腐朽,它的覆滅是板上釘釘的事:革命的思潮在那個歲月裡風起雲湧,為這個古老的中國重新煥發新的活力。辛亥革命,作為接受新思潮的衛立煌參加了新軍,追隨孫中山。但是不幸的是,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最終被袁世凱竊取,而初見成就的「二次革命」和護法運動也最終以失敗而告終,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入了窮途末路的死胡同。
但是這一切卻給了衛立煌鍛鍊和思想解放的機遇。革命的烈火錘鍊了這個初出茅廬的少年以歷練,一次次的挫折與失敗塑造了他堅毅的性格:由於他在抗戰中出色的表現,他先後被提拔為排長、連長、營長、團長。1920年,孫中山先生曾將自己的一張大小為6寸的相片贈送給他,並題字:立煌同志孫文贈,足可以彰顯出孫老先生對於這一年輕後生的厚愛與關切。
光輝往事
衛立煌的確有著出色的表現:1918年,在南下討伐段祺瑞中,在隊伍潰敗的情況下,身先士卒,一指揮殘部反敗為勝;1930年,在中原大戰中,蔣介石命令其保衛南京,夫當關萬夫莫開。
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為了突破相持階段的窘境,派遣岡村寧次親臨華北指揮作戰,一度拿下中原重鎮鄭州,衛立煌視死如歸、破釜沉舟,將鄭州從日本侵略者手中重新奪回,才保得中華大地的安全無虞;1942年,緬甸之戰爆發,中國軍隊遠赴緬甸作戰,然而交戰之中連連失利,戰事迫在眉睫,衛立煌再一次臨危受命,最終打通生命線滇緬公路,確保了後勤戰略物資運輸通道的暢通。
他是名副其實的虎將,東南亞盟軍司令部副司令約瑟夫·史迪威曾這樣評價他:國民黨軍隊中最能幹的將領;美國國內出版的《中國人名大辭典》,也將他稱為「常勝將軍」。
胸懷民族大義
事實上,衛立煌不僅是保家衛國的好男兒,還是在品格、人格上頂天立地的男子漢。華北事變爆發後,國內統一戰線最終確立。國共兩黨再次合作,共同抵禦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然而蔣介石在策略上始終堅持「攘外必先安內」主張,多次實施剿共。在這樣的思潮下,國民黨內部在對中共問題上保守、刻薄。但是衛立煌卻能做到一視同仁,視共產黨如兄弟,當八路軍缺少裝備之時,頂住壓力將部隊富餘的糧食、彈藥進行調撥。僅在1938年的一次援助中,他命令部隊一次贈送給八路軍25顆手榴彈,100萬發子彈,為中共敵後抗戰提供了莫大的支持。
高風亮節,實至名歸。然而衛立煌卻因為如此的舉動,一度被蔣介石懷疑是地下黨,軍統頭號特務戴笠也曾親自指揮情報機構對其進行秘密調查;在解放戰爭即將勝利前夕,心力交瘁的蔣介石更是如坐針氈,指責衛立煌在東北抗戰中指揮不力,懷疑其心懷不軌,意欲將其置於死地。
衛立煌一度被置於危險境地,1949年1月衛立煌不得已逃至香港,最終才擺脫監禁。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香港的歲月裡,衛立煌為了養家餬口,不得以操起小買賣的營生,不想卻被騙子騙光了所有的錢,生活一度陷入困苦。
魂歸故土
1955年,在得知衛立煌的遭遇後,中共中央親自安排衛立煌夫婦由香港到達澳門再到達廣州,最終回到闊別長達6年的祖國的懷抱。
時任國家主席的毛澤東同志親自發電報表示慰問:先生返國,甚表歡迎,盼望早日來京,籍圖良晤。衛立煌在見到建國後國家欣欣向榮、無限生機後,親自手書《告臺灣袍澤朋友書》,殷切期盼兩岸統一,表達了內心殷殷桑梓之情。
後來,衛立煌先後擔任人大代表、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等,為國家建設奉獻最後餘熱。1960年1月17日,他因病在北京逝世,葬於八寶山,享年64歲。
後記
當代作家臧克家在詩歌《有的人》中曾寫道「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衛立煌屬於後者,生前不僅錚錚鐵骨,而且高風亮節,值得每個中國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