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78歲老農,妻子住院無錢治,給政府寫信:我是毛主席警衛

2021-02-22 天彩人生

新朋友閱讀本文前,請先點擊上方手指指向的藍色字體「天彩人生」,再點擊「關注公眾號」,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2005年11月底,湖南省新化縣武裝部收到一封來信。

武裝部經常會收到一些退役軍人的來信,請求給予幫助救濟,這並不奇怪,可當工作人員讀完這封信後,還是大大吃了一驚,趕緊把信交給了領導。

武裝部領導展開信,一張紅色稿紙上呈現在面前:

奉孝同寫給縣武裝部的救濟報告

新化縣武裝部首長:

我叫奉孝同,男,現年七十九歲,五零年參軍抗美援朝,五三年調到中共中央警衛團幹部大隊一中隊,直接保衛毛主席,五八年復員回家務農,現全家四口人,我夫婦均已年邁,心想前來看望上級首長,但不能坐車,又無車費錢。

外甥孫子,於去年患病,醫治無效,花了萬餘元醫藥費後,不幸亡故,而留在家的一個女單身婦,重病在身,今年來已醫治花錢三千多元無效,現已能在家等待。現全家處境萬分艱難,生產生活特別困難,特報告前來,請求新化縣武裝部首長領導,給予特殊救濟為盼。

致禮。下團村一組奉孝同。2005年11月21號。

領導看過之後,大吃一驚,信裡寫得很清楚,奉孝同是抗美援朝老兵,曾給偉大領袖毛主席當過警衛員,現在生活困難,請求救濟。如果信中所講屬實,那可是新化縣武裝部和民政部門失職,沒有落實好這位當過毛主席警衛員的抗美援朝老兵啊!

領導不敢馬虎,立刻安排核實奉孝同的真實身份,縣武裝部、縣民政局查找了1950年新化縣全縣參軍入伍名冊、1958年退役復員軍人名錄等資料,確認了奉孝同確實是抗美援朝老兵,但對於奉孝同信中提到曾給毛主席當警衛一事,卻無法證實。

新化縣通過上級有關部門聯繫了中共中央警衛局所屬部隊,提供了奉孝同的基本情況。很快,部隊方面傳來消息:奉孝同確實是如假包換的抗美援朝老兵,也是毛主席的警衛員!

奉孝同是如何成為毛主席的警衛員的?復員之後為何做了一名普通農民,隱姓埋名50年?復員之後為何生活艱難?自曝身份後又有什麼的待遇?本篇文章帶你一起回顧奉孝同給毛主席當警衛員的日子和他復員之後深藏功與名的經歷,揭開一個「普通老農」的傳奇人生。

奉孝同向毛主席敬獻鮮花

參軍入伍,抗美援朝

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人發動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8月1日也被確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

同一年,奉孝同出生於湖南省婁底市新化縣奉家鎮下團村,與人民解放軍「同齡」的奉孝同,註定一生與部隊結下不解之緣。

奉孝同的家鄉是山區,家裡很窮,還有姐弟6人,一大家子人的吃喝拉撒就是父母每天操持的全部家務,從睜開眼睛到上床睡覺,每天想的幹的,就是怎麼填飽肚子。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打4、5歲開始,奉孝同就和兄弟姐妹一起,就挑起了家庭勞動的重擔,砍柴、割草、推磨、挖野菜……只要幹得動的什麼都幹。

1934年12月,紅二軍團長徵路過奉孝同的家鄉。正在村口玩耍的奉孝同和姐弟們看見扛槍的紅軍,還以為是打劫的強盜,撒腿就跑,一直跑到山上的叢林躲了起來。

「老鄉別跑,我們是自家人!」紅軍戰士使勁喊。

奉孝同和兄弟姐妹不敢露面,最後還是父親出面,讓幾名紅軍戰士進了家門。

紅軍戰士跟奉孝同的父親聊了幾句話,問:「附近誰是大地主?」

奉孝同的父親不懂什麼叫地主,紅軍又問:「哪家地最多、收的租谷擔數最多?」

奉孝同的父親把村裡最大的地主告訴了他們。當天,紅軍就做通了這戶地主的工作,殺了地主的豬,開了地主的倉,公開給窮人放糧,全村窮苦老百姓像過年一樣。

剛剛記事的奉孝同對這件事記憶極其深刻,他還記得父親動員全村百姓,分頭留宿紅軍戰士,奉孝同當晚住了6位名紅軍。看著為勞苦百姓謀福利紅軍,一種敬佩油然而生,紅軍戰士在奉孝同的心中播下了一顆革命的種子,小小的奉孝同產生了長大後參加紅軍的想法。

時間轉眼即逝,奉孝同很快長大了,卻始終沒有機會參軍,這是他一個不小的遺憾。

1950年,韓戰爆發,全國熱血青年響應祖國號召,紛紛應徵入伍。

這一年,23歲的奉孝同終於等到了這個圓夢的機會,他毫不猶豫地應徵入伍,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投入到抗美援朝戰爭的洪流之中。

奉孝同

凱旋迴國,保衛毛主席

出身貧苦家庭的奉孝同特別能吃苦。

在那個年代,23歲參軍已經算是年齡大了,很多同齡人都已經是身經百戰的「老兵」。奉孝同不甘居於人後,他刻苦練習射擊打靶,練就了一手精準的槍法,加上在戰場上英勇殺敵,不怕犧牲,建立了不少戰功,歸國時,奉孝同的胸前掛滿了功勳章,被授予特級戰鬥英雄稱號。

在朝鮮戰場上,奉孝同見慣了戰友的流血犧牲,也錘鍊了一副鋼鐵意志,經過三年艱苦卓絕的戰爭,奉孝同「幸運」地凱旋迴國,接受人民的歡呼。相比那些犧牲在異國他鄉的戰友,他能凱旋迴國,真的是很幸運,也很滿足。

1953年,奉孝同隨部隊回國後,恰好趕上中央警衛局從全國各作戰部隊遴選優秀戰士,剛從朝鮮戰場歸來的軍隊成為重點篩選範圍。奉孝同因為槍法神準,戰場表現突出,被所在部隊重點推薦。經過政審考核,奉孝同脫穎而出,成為中央警衛局下屬警衛團一中隊的一名戰士。

中央警衛局專門負責保衛中央領導安全,而中央警衛局下屬警衛團一中隊的保衛對象正是毛主席。

聽到這個消息,奉孝同簡直有點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自己一個農家出身的普通子弟兵,居然能直接保衛偉大領袖毛主席,這不是在做夢吧?

奉孝同到了警衛團一中隊後,首先接受了一段時間培訓,主要是熟悉了解毛主席的住處化境、生活習慣,以及警衛團的紀律、安全、保密要求等等。培訓結束後,奉孝同正式上崗了。

新中國成立後直到1966年,毛主席一直住在中南海豐澤園。

豐澤園坐北向南,是一個獨立的宅院,院內主體建築是頤年堂,共有5大間屋子。

中間3間是會議廳,東屋是餐廳,西屋是警衛、工作人員活動室。沿著頤年堂的前廊往東走到盡頭,有兩座小四合院,南面是松壽齋,是毛澤東的親屬、子女及警衛、工作人員居住的地方;北面是菊香書屋,也就是毛澤東居住、工作、會客的主要地點。

奉孝同的哨位就在菊香書屋的後門,每當值班時,他都手持鋼槍,以標準軍姿站崗,時刻保持高度警惕,不敢有絲毫怠慢。

奉孝同深知保衛毛主席是一項莊嚴神聖的使命,是一項不容許有絲毫錯誤的政治任務,所以哪怕是當班期間沒有任何人來訪,沒有任何風吹草動,奉孝同也不敢產生一絲一毫鬆懈心理。對他而言,保衛毛主席不啻為一項戰鬥,一場事關黨和國家命運的、沒有硝煙的戰鬥。

毛主席為人隨和,很重感情,但由於日理萬機,工作特別繁重,他老人家很少有機會單獨和工作人員交流。即便如此,毛主席仍然堅持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關心身邊的工作人員,以奉孝同為代表的警衛員也在其中。

奉孝同在天安門廣場

有一次,奉孝同正在後門值班,毛主席出來散步,轉到了後門,看見了奉孝同。

讓奉孝同想不到的是,毛澤東居然主動開口跟他打招呼。

「你今年多大了?」毛澤東關切地問道。

「報告主席,我今年27歲。」奉孝同響亮地回答。

「嗯,年齡不小了啊。你家鄉是哪裡的?」毛主席又問。

奉孝同回答:「主席,我是湖南新化的。」

毛主席一聽笑了,「哦,怪不得喲,聽你口音這麼耳熟,我們還是半個老鄉啊!」

奉孝同知道毛主席是湖南湘潭人,自己是湖南新化人,都是湖南的,所以毛主席才說是半個老鄉,這讓奉孝同感到很激動、很榮幸,卻不知道該怎麼回答毛主席的話。

毛主席很健談,繼續追問說:「讀過書,學過文化嗎?」

奉孝同老實回答:「主席,我家裡窮,只讀了三年書,會寫幾個字。」

毛主席點點頭說:「嗯,那還是要多學習文化,文化才是革命的本錢喲!」

奉孝同激動地說:「報告主席,我一定好好讀書、認字!」

毛主席在豐澤園為警衛戰士輔導文化課

這是奉孝同上崗以來,第一次直接和毛主席講話,給奉孝同留下了終生難忘的深刻印象,毛主席對他的勉勵更讓他激動萬分,當晚他興奮不已,夜不能寐,自己是多麼的幸運啊!

讓奉孝同想不到的是,毛主席不僅是口頭勉勵他讀書學習,還真的為身邊的警衛員們請來了老師,叫他們讀書、識字、寫字,有時毛主席甚至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為警衛戰士們親自講課,這讓奉孝同十分感動,他不敢辜負毛主席的厚望,拿出十二分認真的精神努力學習認字,只用幾個月就有了很大進步,能獨立讀報、寫信了。

一天晚上,正在刻骨寫字的奉孝同突然想起毛主席,腦海中又浮現毛主席第一次和自己談話的場面,激動之下,他「詩興大發」,揮筆寫下一首歌頌毛主席的「詩」:

「大雁南飛半天雲,毛主席領導咱們大翻身。板船全憑老艄公,中國人民全靠毛澤東。冬夏常青松柏樹,毛主席的話我要記清。」

這幾句大白話根本算不上「詩」,充其量算個蹩腳的順口溜,其中好多字奉孝同根本還不會寫,只好用拼音和別字代替,卻表達出奉孝同對偉大領袖毛主席由衷的欽佩和歌頌。

在警衛團的5年,是奉孝同一生最難忘、最幸福的歲月,他經常可以見到毛主席,有時會有機會和毛主席聊天、合影,毛主席偶爾也會自己掏錢請客,請一中隊的警衛員們吃飯,雖然飯很簡單,卻體現出毛主席對身邊工作人員的關心,奉孝同十分感動。

在站好崗、值好班、學好習的同時,奉孝同也不忘勤奮訓練,努力提高射擊技能。在警衛團服役的5年內,奉孝同成為全團數一數二的神槍手,多次在射擊比賽中獲得殊榮,被一次性授予「執勤能手、技術能手、一級射擊能手」三個榮譽稱號,讓他一生引以為豪。

奉孝同展示榮譽證書

復員回鄉,隱姓埋名

1958年2月,奉孝同保衛毛主席的第6個年頭。這一年,毛主席提出了「到基層去加強社會主義建設」的號召,鼓勵城市、部隊的年輕人回到老家,建設家鄉、建設社會主義。

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多現役軍人從部隊復員退伍,中央警衛團一中隊作為直接保衛毛主席的警衛部隊,更應該帶頭做出表率,年近30歲的奉孝同就在復員之列。

奉孝同不捨得部隊,更不捨得離開日日夜夜保衛的毛主席,但作為一名軍人,他選擇了服從命令,響應號召,離開中央警衛團,隻身返回了湖南新化老家。

臨行前,毛主席親自接見了奉孝同,語重心長地對他說:「你回家以後,不要擺架子,不要表露自己中央警衛員的身份去,不能穿軍裝,要和群眾打成一片,了解群眾的生活情況。」

奉孝同堅定地點了點頭,他明白毛主席的良苦用心,毛主席對身邊工作人員一向都是如此嚴格要求,自己一定會遵守命令,保守秘密,這是他對毛主席的承諾,也是軍人的天職。

1958年3月,奉孝同回到湖南新化,他牢記毛主席的教誨,沒有跟有關部門透露自己的真實身份,也沒有要求當地政府為自己安排工作,所以他既無法獲得安置工作的待遇,也沒人給他發放補貼,只好回到自己的老家——新化縣奉家鎮下團村,重新做回了一個普通農民。

自從返鄉之後,奉孝同從未向任何人透露過自己曾在中央警衛局服役的經歷,對保衛毛主席的情況更是絕口不提,即便是新化縣武裝部、民政局也只知道這位軍人何時參軍、何時復員,對其他經歷一無所知。

奉孝同

奉孝同的《復員軍人證明書》只有寥寥數十字:

「奉孝同同志系湖南省新化縣人,於1950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現為加強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特準予復員。此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

將近十年過去了,奉孝同的家鄉還是一如既往的落後,奉孝同的家庭還是一如既往的貧困,一切都要重新開始。奉孝同發揮自身特長,在奉家公社武裝部當了民兵連長,負責訓練民兵。

儘管這些民兵訓練吃力,動作很不標準,但奉孝同對他們從不打罵,因為他清晰記得毛主席對他們曾經說過的一句話:「不能以軍閥作風處罰戰士。」

當民兵連長的日子裡,奉孝同結識了一名女民兵連長王歡雲,兩人志同道合,互生情愫,在1958年年底結為革命伴侶。

再往後,奉孝同為了保護奉家公社公私財產,當上了一名兼職獵人,在將近十年時間裡,帶著自己的徒弟到山林裡打野豬,防止野豬破壞莊稼,做出了突出貢獻。但在奉家公社向上推薦國家優秀民兵時,奉孝同卻毫不攬功,堅持把唯一名額讓給了自己的徒弟。

就這樣,奉孝同在家鄉過著平淡無奇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兢兢業業,默默無聞,從不提自己保衛毛主席的過往經歷,他用自己的行動實踐了承諾,深藏功與名,一藏就是50年。

奉孝同在勞動

為救老伴,自曝身份

50年來,不論遇到多大困難,奉孝同都沒有向別人透露過自己身份。

1960年到1980年的20年,是奉孝同一家生活最困難的時候,特別是60年代,一家人連飯都吃不飽,只能靠咽糠粑吃野菜,勉強填肚子,奉孝同咬牙硬忍著,也沒有向組織開口,直到改革開放以後,奉孝同一家的生活才有了些許好轉。

2005年,奉孝同遇到了人生以來最大的困難,他的外甥身患重病,住院治療,但在花了一萬多元住院費後,因醫治無效去世;緊接著,他的妻子王雲歡也因重病住院,很快花光了家中積蓄。

由於交不起住院費,醫院一度向奉孝同發出停藥通知單。面對昂貴的住院費單子,一家人無計可施,泣不成聲,最後奉孝同不得不將妻子拉回家。

回到家後,奉孝同經歷了激烈的思想鬥爭,終於提筆寫下了一份請求救濟報告,暴露了深埋心底50年的秘密:「我是毛主席的警衛員」,也就出現了開頭的那一幕。

秘密揭開後,奉孝同的真實身份和經歷終於被確認,所有人都不敢相信,這位滿臉滄桑的「老農民」竟然是抗美援朝、縱橫沙場的老戰士,更不敢相信他曾親自保衛毛主席長達5年之久!

然而,這一切都是真實的,如假包換。

奉孝同在看毛主席畫像

奉孝同的秘密曝光後,很快被媒體報導轉載,引來從上到下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關注,讓他苦惱的住院費、生活費問題也終於獲得解決,但奉孝同本人並沒有絲毫高興。

面對上門採訪的記者,奉孝同很平靜,有記者問:「你一生最大的光榮事跡是不是抗美援朝?」

奉孝同回答說:"保衛毛主席才是我這輩子最光輝的經歷,是一輩子都忘不了的。」

記者又問:「那你有沒有遺憾的事?」

奉孝同想了想,才回答說:「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去世,我沒有機會看毛主席最後一眼,這是我一輩子最大的遺憾,我現在還清楚記得保衛毛主席的每一天。"

為了滿足老人這個願望。2012年,奉孝同在當地政府工作人員陪同下,來到了北京。

離開中南海55年後重返北京,城市面貌的巨大變化已經讓奉孝同不敢相信,只有到了熟悉的天安門廣場,奉孝同才確信自己來的就是偉大首都北京。

在天安門廣場,在五星紅旗下,奉孝同激動地拿出幾十年前的勳章佩戴在胸前,向著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行了一個標準的軍禮。這一刻,老人一下子回到了50年前戰火紛飛的歲月。

奉孝同在毛主席紀念堂前留影

步入毛主席紀念堂後,奉孝同禁不住熱淚盈眶。

長達50多年的分別,他終於見到了那個曾日夜守護的偉人,他自己已是耄耋老人,而毛主席已經離開數十年,靜靜地躺在那裡,他的音容笑貌似乎就在昨天,就在眼前,從未遠離……

奉孝同對著主席的遺體鞠躬敬禮,佇立良久,緩緩離開。

老人的心願終於如願以償,不久後他又到了湖南韶山,完成另一個夙願。

2012年12月20日,奉孝同抵達湖南韶山毛澤東廣場。

一開始,外孫、外孫子攙扶著往前走,但在距離毛主席銅像還有150米左右時,奉孝同突然推開了外孫、外孫女,舉起右手,敬著軍禮緩慢地向前走去。

在距離銅像還有50米左右時,奉孝同情不自禁地走起了正步。

來到毛主席銅像跟前後,奉孝同精神抖擻地向著毛主席銅像敬了一個標準軍禮,他熱淚盈眶,嘴唇顫抖地說:「主席,奉孝同來看您了!謝謝您當年對孝同的教誨,我今天給您帶來了您最愛吃的臘肉和餈粑……」

面對主席銅像,奉孝同深情地訴說著自己對主席的思念,久久不願離去……

奉孝同在韶山毛澤東廣場前留影

侍衛領袖五年時叨教誨心胸廣,紮根山村半世每憶殊恩涕淚流。如今的奉孝同,已經是95歲的老人,依舊住在下團村的老屋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體力活。

面對不時登門採訪的記者,奉孝同說:「參加過抗美援朝,親自保衛過毛主席,瞻仰了他老人家的遺容遺像,我沒有遺憾。唯有保持愛勞動、愛妻兒的晚節,給世人做出榜樣,才算對得住向我獻愛心的人,對得住毛主席,對得住共產黨,對得住這個偉大的時代。」

這就是毛主席的忠誠衛士奉孝同,正是毛主席的影響造就了這個深藏功與名的老兵。

—《END》—

相關焦點

  • 82歲新化老人奉孝同: 他曾是中央警衛團出名的神槍手,給毛澤東當過...
    毛主席看到坐在身邊的饒和生手裡拿著調查材料,便微笑地說:「你的材料能給我看看嗎?」「我寫得不好。」饒和生把材料遞給主席時臉上有點紅。毛主席看到饒和生調查報告裡反映農村食品「供不應求」4個字時說:「你有點文化嘛!」隨即關切地問:「農民口糧夠不夠吃?」饒和生稍加考慮後回答:「現在農民口糧定量一年只有300多斤稻穀,不大夠吃。」「你說定量多少才夠吃?」主席用商量口氣提出問題。
  • 毛主席60多歲還在背英語單詞 帶著湖南腔
    為紀念毛主席誕辰117周年,懷念領袖豐功偉績,毛主席貼身警衛王明富、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館長鄒亮輝同志今天做客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與網友進行了在線交流。  王明富在訪談中講述了生活中毛主席是如何勤奮讀書學習的。
  • 泉籍教授給毛主席寫信12天收到照片(圖)
    接受早報記者專訪時,鄭老回憶說,16歲時,他給毛主席寫了封信。沒想到10多天後,中共中央辦公廳就給他回信,並贈送一張毛主席的照片給他作紀念。「54年過去了,回信和毛主席的照片,我一直保存著。」鄭老說道。  受同學冤枉想要發奮讀書  1935年,鄭俊華出生於山城德化。出生後不久,鄭俊華就來到永春。
  • 78歲老農損失15萬,市民熱心救援秒掃空
    日前一名花蓮78歲的鍾姓老農,原本接了臺北盤商3000顆西瓜的訂單,沒想到對方卻突然棄單,讓老農損失近15萬,讓他感到非常心痛。對此,花蓮同鄉公益總會得知消息後,立刻開貨車來收購西瓜,再統一賣給民眾,短短不到一天的時間就把所有的西瓜掃空。
  • 毛主席1個月回信58封:面對親友的求助,他在信中是怎樣回復的?
    展兒(楊展,楊開智的女兒,1941年為掩護同志轉移,在河北石家莊犧牲,年僅21歲)於八年前在華北抗日戰爭中光榮地為國犧牲,她是數百萬犧牲者之一,你們不必悲痛。我身體甚好,告老夫人勿念。」這是毛主席在黨中央進駐北平後,寫給親友的第一封回信。
  • 菲律賓總統送來芒果,毛澤東:給警衛戰士吃,你們比我兒女們都好
    據毛澤東的廚師長王近仁回憶,他為了讓毛主席吃上湖南家鄉口味的菜,他打算按照湘菜的工藝給主席做上一道拿手菜「東安雞」,於是,在供應站領來一隻雞,做好了給主席送去,主席說「這東安雞是地主老財主吃的,我要吃長徵雞。」於是,主席原封不動地把長徵雞送了回來。什麼是「長徵雞」?
  • 毛主席給中宣部長和教育部長寫信談學生減負:健康第一,學習第二
    早在1917年,毛澤東還是湖南省立第一師範的學生時,他就寫下文章《體育之研究》,對當時學校中課程過於繁重的現象提出批判,這篇文章得到恩師楊昌濟好評。半年之後的1951年1月15日,毛主席再次致信給馬敘倫,又一次強調學生減負問題。毛主席說:「此問題深值注意,提議採取行政步驟,具體解決此問題。......提出健康第一,學習第二的方針,我以為是正確的。」
  • 90歲湖大校友回憶60年前毛主席題寫校名經過
    均為湖南大學提供  本報訊(記者 徐媛 實習生 吳凌川)「我大膽地向李達校長提議將湖南大學改名為毛澤東大學,並以學生會的名義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裝入未封口的信中,並託李校長代為轉交給毛主席。」昨日,在湖南大學紀念毛澤東同志題寫校名60周年座談會上,作為當年的親歷者和參與者,90歲高齡的李傳穠回憶起當時的一幕幕,仍然感慨萬千。
  • 擁軍優屬基金會慰問韶山警衛中隊官兵
    湖南日報12月21日訊(記者 周小雷 通訊員 楊韜)在毛澤東同志誕辰122周年前夕,受中國擁軍優屬基金會理事長崔佔福委託,今天下午,基金會副秘書長李小林帶領慰問團,赴韶山看望武警湘潭支隊韶山警衛中隊官兵,武警湖南省總隊原政委趙富棟陪同。
  • 印尼歸僑:回國選擇正確 收到毛主席照片最激動
    當我們跨入國門時,第一眼就看到了深圳海關上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激動得熱淚盈眶,互相擁抱,所有僑生都高呼祖國萬歲,毛主席萬歲。」黃老激情地說,有的人甚至長膝跪地,親吻著祖國大地久久不願起來。  回國後,黃老被安排到廣州華僑補習學校學習。不久後,她迎來了全國統一考試。因慕名湖南是毛主席的故鄉,她在志願書上寫下長沙二字。
  • 他砍斷手指寫下血書激勵學生發憤圖強,毛主席說:他永遠是我先生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位教育家他叫徐特立,他曾經用「抽刀斷指」的方式教育學生挑起愛國救亡的重擔,毛主席在他60大壽的時候寫信致賀,稱徐老「今後還將是我的先生」。那徐老有什麼特殊的教育方式呢?他的教育方式在當時可以說是轟動一時,學子們無不佩服徐特立先生。1909年,長沙修業學校的課堂上,徐特立慷慨陳詞,歷數洋人欺侮中國人而滿清政府則對外屈從、對內殘酷鎮壓的事例。
  • 河北老農被兒媳虐待,政府上門尋人送來30萬補助,這是怎麼回事
    軍人為我們國家的安全和穩定,付出了太多太多,所以政府不會忘記每一個為國家做出過貢獻的英雄。但有的人天生淡泊名利,有著「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的淡然,他們往往在立下功勞之後,默默離開。今天要說的故事,就和一位河北老農有關。
  • 王剛10歲時寫信給毛主席,收到一張來自中南海郵局的籤名照
    當時,編輯部正準備出版《人民郵電》周報,大家很想請毛主席給寫個報頭。那時,毛主席住在西柏坡的山溝裡有個山河郵局,專門負責黨中央郵政。孫志平就把寫給毛澤東主席的信交給山河郵局局長。幾天過去了,12月31日上午,大家正在組編《人民郵電》創刊號的稿件,華北郵電總局局長蘇幼農高興地把孫志平叫去,將毛主席的題字交給了他。
  • 毛主席在湖南師範上學時連同學生趕走校長張幹,多年後又資助張幹
    1913年春天毛主席考入了湖南第四師範學校,一年後第四師範學校與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合併,學制五年。當時他以為革命已經結束了,所以他覺得他的出路是教書。因為毛主席學習肯用苦功,所以在學校的時毛主席一直是學生中的佼佼者。
  • 毛主席的老師:曾給毛澤東圖畫考試打40分(圖)
    有一天我讀到一份《民報》,上面刊載兩個中國學生週遊全國的故事,他們一直走到西藏邊緣的打箭爐。這件事給我很大的鼓動。我想效法,可是我沒有錢,所以我想應當先在湖南旅行一試。」  這位姓唐的教員,無意中促成第二年夏天毛澤東與蕭子升在湖南寧鄉、安化一帶遊學,同時,姓」唐「的教員其實就是現在萍鄉市政協文史委同志要找的「1914年在湖南第一師範學校任毛澤東國文課的教師湯增璧先生。」
  • 毛主席給20所大學題過校名,你嚮往嗎?
    於是有人寫信請毛主席為校題名。毛主席回信時,專門寫了橫豎不同的幾幅「南開大學」的字樣,讓同學們挑選。於是,南開大學,在毛主席的題字中,得到了新生。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高等農業教育的發展,先是接辦「修業」。後幾經變遷,於1950年將學校更名為「湖南省立修業農林專科學校」。
  • 毛主席給20所學校寫過校名,有你的學校嗎?
    於是有人寫信請毛主席為校題名。毛主席回信時,專門寫了橫豎不同的幾幅「南開大學」的字樣,讓同學們挑選。於是,南開大學,在毛主席的題字中,得到了新生。後幾經變遷,於1950年將學校更名為「湖南省立修業農林專科學校」。1951年3月9日,「湖南省立修業農林專科學校」與「湖南大學農學院」合併組建為「湖南農學院」。同年11月,毛主席親筆為該校題寫了校名「湖南農學院」,後更名為「湖南農業大學」。
  • 我是張愛玲的姑姑張茂淵,民國最大剩女78歲做新娘
    沒有這個「文能夠寫信,武能夠納鞋底」的女人,就沒有張愛玲。78歲時,她終於嫁給了自己牽掛了52年的初戀,即使時日不多,也要幸福牽手,直到生命的最後。       如果要找一個現當代時期的一位頭牌女作家,那麼這人非張愛玲莫屬。
  • 建國後 毛主席第一次見到當年要開除他的老校長張幹 說了啥
    新中國開國之初的1950年9月底,毛主席邀請老師徐特立、表兄王季範和同學周世釗參加國慶觀禮。活動期間與他們交談時,毛主席打聽起早年的老師情況,特別問到了張幹。 周世釗告訴毛主席:「張幹還在,一直在教書,現在妙高峰中學擔任數學教員。」 毛主席聽後,很有感慨,說:「張幹這個人,很有能力,三十幾歲就當第一師範校長,不簡單。原先我不高興他,估計他一定會向上爬的。
  • 老農的煙杆蟲
    老農一直深愛他的煙杆,就像寶貝疙瘩一樣,可到底寶貝到什麼地步,他卻不知道。這個年輕人既然想買,何不如藉此機會試探一下,能值多少錢?於是老農說道:「我這是祖上傳下來的遺物,怎能隨便當作東西出賣?不可不可。」年輕人一聽這話,顯出一副很著急的樣子:「老人家,我那位朋友是生死之交,救過我一命,無以回報,現在我生意做大了,又巧遇了您手裡這樣寶貝,自當想方設法送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