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遇到一些同學向我提問,不知道自己該學什麼專業,不知道自己要從事什麼樣的職業,甚至他們連自己喜歡做什麼都不知道,感覺就像是從小隻知道學習,沒有拓展任何興趣愛好,也沒有什麼特長,在大學裡感覺到特別迷茫。
在學校成績好是我們的一個優勢,可以獲得老師的青睞,同學的喜愛,以及獲得各類榮譽、獎學金等等。
但是畢業以後,我們還能依靠這種讀書、考試的模式去社會上生存嗎?如果可以選擇,我們有沒有自己特別想去學習的東西呢?
稀裡糊塗地過完大學4年,或者是研究生畢業以後,不知道去找個什麼樣類型的工作,再經過工作的壓力、人際關係的疲憊後,很多人常常感慨,發現自己並不喜歡現在的職業,也不擅長手頭的工作,更是找不到自己的人生價值。
這些問題都可以歸類為:如何尋找到自己的優勢,並且努力挖掘培養強化,成為自己的立身之本。
首先,我們可以做一些職業性格方面的測試,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
例如廣為人知的MBTI測試,你在搜尋引擎裡搜索關鍵詞,就可以找到一些免費的測試,雖然不是特別完善,但是能夠讓你相對客觀地了解自己。
你可以結合自己的個人學習、工作經歷,在微博上找到一些專家、大V,向他們諮詢你的職業困惑,雖然他們不會都回覆你,但也是一種諮詢的渠道。
你可以讀一些職業規劃類的書籍,自己去鑽研、學習,藉助作者的分享,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幫助自己找準未來發展的方向。
最近得到APP上線了一個《職業優勢測評》,如果你願意付費的話,這個測評的效果可能會更加準確一點,在得到APP搜索「職業優勢測評」就能找到。
你也可以在「在行」這樣的平臺,預約一些職業規劃專家或者顧問,通過電話或者線下見面的方式幫助你更好地認識自己,他們會給你提供一些職業方面的發展建議。
當然,如果免費的你不願意做,花錢的你又捨不得,讀書探索又嫌慢,那麼你只能選擇讓自己繼續迷茫著。
其次,我們可以靜下心來,思考過去成功的一些經驗,回顧一下自己的人生經歷,看看有沒有哪一些事情你做的比別人好。
舉個例子,我在大學裡面遇到了一個男生,唱歌很好聽,他參加了藝術團,每次晚會、活動都有他活躍的身影,他的歌聲也吸引了很多的粉絲。
他曾經問過我,自己在專業課學習上不感興趣,成績也很一般,未來該怎麼辦?
我知道他自己特別喜歡唱歌,也熱衷組織類似的活動,就建議他聚焦於自己的核心優勢,專業學習方面保持能順利畢業就行。
在大二的時候,他就常常接到一些商演,剛開始拿的演出費不高,後來有了一些名氣,出去唱一首歌就能拿到1000元報酬。大三的時候,他自己組了樂隊,還聚集了一些有文藝特長的學生,經常外出參加表演。畢業後,他已經攢了一些積蓄,自己成立了一個工作室,專門從事商演這一塊的業務。
我覺得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找到自己個人優勢,並且持續不斷地加強這方面的能力,以此獲得個人發展機會的案例。
你也可以留心自己在某些方面的特長,只要你在這方面優於常人,且自己比較喜歡,願意投入時間,那麼就可以嘗試去培養這一塊的技能,爭取超過95%以上的人,然後憑此技能,你就能獲得一些額外的機會。
其實,沒有發現自己的優勢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並不覺得這是一個問題,一直讓問題存在著,今年困惑,明年困惑,10年後又去後悔,當初為什麼不去尋找,不去建立自己的優勢。
今天是教師節,很多學生給我留言,說我給了他們很多指導,期待我繼續帶他們成長與思考。
我感到非常惶恐,關於個人成長的問題,我也是不停在試錯,走過很多彎路。至於和一些讀者的問題討論交流,連指導都算不上,僅僅是提供一些個人看法或者建議,大都也是基於個人並不豐富的經歷和思考。不知道是否誤人子弟,雖然心裡一直想著竭盡全力。
我告訴他們,成長的事情,都是自己的事情。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就拿寫作為例,我是在2016年前後才開始通過個人QQ空間、微博寫一點思考,後來又挪到公眾號,開始隔三差五寫點勵志故事,寫點人生思考,寫點經驗分享。
本來沒準備寫這麼多,寫這麼久,只不過走得遠了,前一段路成了後一段路的理由,又很開心有很多讀者陪伴,雖然人來人往,但也頗為熱鬧。
因為寫作的需要,我「被迫」讀了一些書,如果不寫作,我肯定無法完成這些閱讀,輸出才能倒逼輸入嘛。
我也常常糾結於無話可說、無文可寫的尷尬,好在斷斷續續,也沒有完全放棄,一直這樣走過來了。在陪伴別人成長的過程中,也在努力修煉自己。
每個人都要努力地做自己的老師,告訴自己應該選準一個方向,堅定地走下去,給自己加油,給自己鼓勁,累了,安慰自己,煩了,調節自己。
成長的路上,常常是孤獨的。別著急,找到自己的優勢,持續不斷地去強化它,時間會給你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