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市場周刊
記得投資大師沃倫·巴菲特曾經說過一句話,投資者最好尋找那些笨蛋都能管好的公司投資,因為遲早公司會遇到一個笨蛋來管理。話糙理不糙,投資股票最核心的要素就是找到好公司,而好公司要麼含著金鑰匙出生,要麼需要第一流的管理者。
但是,優秀的管理者可遇不可求,因此,在尋找第一流的管理者之外,投資者如果能找到那些天然具有競爭優勢的企業,那麼無疑離成功的投資又近了一大步。畢竟,巴菲特還說過一句話,對於那些特別難管理的企業、特別難賺錢的行業,即使是神仙都回天乏術。
那麼,怎樣的企業會擁有競爭優勢?競爭優勢又應該怎樣應用?布魯斯·格林沃德和賈德·卡恩合著的《企業戰略博弈:解開競爭優勢的面紗》一書,給投資者帶來了非常好的參考。
陽春白雪,和者蓋寡
說到這本書,不得不提到兩個人。一位是在倫敦管理著幾十億美元全球股票基金的李劍鋒先生,他曾經告訴我,這本書是他見過分析企業競爭優勢最好的書。在他的建議下,我買來了英文原版,看了以後深受啟發:很多我想過、但是沒想太明白的企業競爭優勢,這本書都說的清清楚楚。
另一個人是望嶽投資的南添先生,南先生一直致力於踐行和推廣價值投資。有一次我向南先生推薦此書,結果南先生把我帶到他辦公室的一個牆角:裡面堆著上千本這本書的中文譯本。
原來,南先生早就覺得這本書特別好,但是想買卻買不到,早就絕版了。打電話詢問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社回答,第一版印刷了5000冊,結果沒賣完,你怎麼會有興趣?感嘆於好書沒人看,南先生自己掏錢,讓出版社加印了1000本,逢人就送(也送了我一本)。可惜,我感覺他送了一大圈,還是沒送成暢銷書。
陽春白雪,和者蓋寡。在資產管理公司和證券公司工作十餘年,我最大的感慨之一,就是好東西永遠沒幾個人看,好的投資機會永遠沒幾個人買。比如做股票投資,絕大多數人看技術圖形、聽消息、追熱點,少部分機構投資者看一下最近兩個季度的財報,挖空心思想一想下一個財報有沒有靚麗的地方。而只有絕少部分人會想,一家企業的長期競爭優勢在什麼地方?有什麼點是它的對手所無法戰勝的?
競爭優勢體現在哪些方面
說到企業的競爭優勢,第一個經常見到的競爭優勢,就是規模效應。在同等經營效率的情況下,規模越大的公司,就越容易碾壓那些規模較小的公司。
以汽車行業為例,越大的汽車公司,和原材料供應商的談判能力就越強,就越容易壓價。同時,由於公司品牌大、知名度廣,銀行給的貸款、債券市場融資的成本等,利率也就更低。而由於公司有錢,往往能養得起市場上最好的研發團隊,設計出最好的產品。同時,由於公司體量大,在廣告上的高投入也更容易給消費者以購買的信心,廣泛分布的銷售網絡和4S店也容易讓消費者產生對品牌的信賴。諸多因素加起來,導致小的汽車公司想要碾壓大公司,就變得非常困難。
保險公司也是一樣,大保險公司的融資成本更低,每張保單上負擔的中後臺部門成本更少,還可以養得起更好的投資、管理團隊(這些團隊的人員薪酬往往都不菲),公司更廣為人知的品牌也更容易讓客戶產生信賴。
即使在科技行業,規模效應也常常產生巨大的競爭優勢。因特爾之所以成為個人電腦時代最好的晶片公司,和晶片行業動輒幾百億美元的投入是分不開的。而微軟公司成功的秘訣之一,也和一個作業系統巨量的代碼有關:任何一個體量小一些的公司,都很難僱傭如此眾多的程式設計師,寫出同等質量的作業系統。
但規模效應並不是沒有邊界的。一方面,有些行業天生沒有什麼規模效應,比如定製服裝、定製皮鞋、文學作品、證券投資,等等。這些極度依賴個人手藝、個人技巧的行業(睿遠基金的陳光明先生就曾經把自己比作一個選股的手藝人),更大的規模往往很難產生什麼競爭優勢。相反,過大的規模有時候還會帶來「大企業病」,削弱手藝人的工作積極性。
另一方面,有些規模效應則局限在一個地域,或者一個小行業中,跨越了這個地域和小行業的、無限制地擴大規模,也不容易對企業有幫助。比如,由於有運輸半徑的限制,水泥公司很難指望兩千公裡以外的子公司能產生什麼規模效應。
第二個重要的競爭優勢,則來自於網絡效應。淘寶網會因為有了不少商戶,吸引來更多的客戶,而更多的客戶會吸引來更多的商戶。微信也是一樣,更多的人用微信就會帶來更多的使用者。
正是由於網絡效應極其強大的擴張能力,在龍頭企業以後的、哪怕是業內第二名和第三名的企業,也經常被第一名的企業擠到沒有生存空間。看看你的智慧型手機裡,除了微信還有什麼即時通信系統,你就會明白我的意思。
還有一個不算太強、但是有時候也會起到作用的企業競爭優勢,是客戶的轉移成本。也就是說,在一些特定的行業中,當客戶因為種種原因使用習慣了某一個公司的產品以後,他們不願意去花時間熟悉另外一家公司稍有不同的產品。
這種不願意會來自很多原因,有口味上的不適合(比如美國客戶對可口可樂的忠誠),有學習新產品花的時間太多(比如讓一個蘋果手機的客戶學會安卓系統,就和讓一個安卓手機的客戶學會蘋果系統一樣困難),有的是因為一旦不使用一種產品,則意味著和別人溝通之間會產生巨大的成本(比如一個區的公安局如果想用和市局不同的視頻監測系統,就會面臨巨大的兼容問題)。
協同效應難有效
一個常常被誤認為會帶來競爭優勢、實際上則很難產生效果的商業規律,是企業和企業之間的協同效應。很多企業都認為,如果一旦打通了上下遊,比如做戶外服裝零售的公司,同時去經營一家線上戶外運動組織網站,一家銀行去接觸同一個集團下面保險公司的客戶,就會產生1+1>2的奇蹟。但是,許多商業例子都證明,協同效應看似美好,其實很難實際產生作用。說到底,包子店自己磨麵粉,很難比從專業的麵粉廠買麵粉帶來更多的競爭優勢。
企業的競爭優勢還有許多,但是,如果一家企業找不到明顯的競爭優勢,那麼這家企業就得陷入終極的比拼中:它們得永遠不停地提高自己的效率,以便取悅客戶。如果你去一個城市中最大的菜場買菜,那麼你基本上不用掌握什麼談判技巧:菜場中每個攤販相對邊上的攤販都沒有什麼競爭優勢,他們唯一的生存技巧就是以儘可能便宜的價格,賣給客戶儘可能高質量的產品。
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管理者的個人素質就顯得尤其重要:不是說勤奮、敏捷、細緻的高素質領導人能帶來多麼優秀的企業業績,而是如果企業領導人不這麼做,公司很快就會被別人擊垮。
還有一種情況,則是在一個行業中,本身有門檻,外面的資本不容易進入,但是已經在行業中的主要參與者則面臨彼此之間的競爭。《企業戰略博弈》一書對這種情況做了非常好的分析,總結來說就是一句話:合則兩利,鬥則兩傷。
這種情況下的企業,如果能保持心照不宣的合作(太直白的合作會違反法律)、彼此保持一個相對更高的利潤率,那麼它們都能賺到不少錢。但是,如果其中一家企業開始以降價等方式搶客戶,那麼別的企業也會反擊。最後,先動手的企業也搶不到多少新增客戶(畢竟別人也會動手,半斤對八兩),但是整個行業的盈利水平會下降、蛋糕會變小。
可惜的是,熟悉人類社會的人都知道,合作遠遠比競爭來的困難。以中國證券行業為例,行業很難進入,新開證券公司不僅需要經歷漫長的審批流程,也需要巨量的資金投入。而在很長時間裡,由於政策的限制,證券公司收取的交易佣金都維持在千分之三的水平,這曾經使得證券公司生活的挺舒適:彼此之間沒有競爭性降價,外面的參與者又進不來。
但是,2010年前後,隨著政策限制的放開,很快有證券公司開始降低佣金,企圖從對手那裡搶來更多的客戶。競爭對手很快發現並立即開始做同樣的事情:降佣金率有誰不會做?幾年以後,率先動手降價的證券公司並沒有搶到太多的市場份額,但是整體市場的佣金水平卻下降到了之前1/10、乃至更低的水平:生活變得越發艱難。
企業的競爭優勢,以及如何運用這種競爭優勢,是一件非常複雜、非常精妙的事情。而對於那些掌握了這種分析方法的投資者來說,他們往往能夠看透商業的規律,在不確定的市場中,找到長期優秀的投資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