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湖北鹹寧赤壁市民辦小學正揚小學,收到了當地教育局下發的整改通知書。通知書上要求該校開齊課程、開足課時。9月19日,該校校長吳震球告訴記者,這意味著「三年級才上數學課」課改被主管部門叫停。當初「三年級才上數學課」課改實施時,輿論有彈有贊。該小學校長表示,數學是一個抽象思維的學科,而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處於形象思維形成期,當孩子具備初步理解能力之後再學,結果證明成效更好。而「三年級才上數學課」課改也並沒強制學生參與,而是允許學生自願報名。學校這一獨樹一幟的教學設計,打破了常規,但取得了良好成效。數據顯示,課改實驗班的學生三年級期末考試數學平均90.1分,比普通班高11.5分;語文平均90分,比普通班高15.3分。正在該校甚至其他學校躍躍欲試想將該課改進行推廣時,課改就被當地教育部門的一紙通知叫停了。叫停該課改,也是於法可依。《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有明確要求,近期國務院出臺的《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又再次強調:「開齊開足開好國家規定課程,不得隨意增減課時、改變難度、調整進度」,「嚴禁用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取代國家課程,嚴禁使用未經審定的教材」。正揚小學沒按規定開齊課程、開足課時,教育部門叫停該課改也是依法依規辦事。創新也要守規矩,確實要防範一些學校借教學創新之名行違背教育規律之事,從而誤人子弟、「毀人不倦」。這就需要要求學校能夠守好教育底線、教學底線,這也是國家制訂相應標準與政策的原因所在。但這一課改效果初顯,針對的也只是實驗班,況且學生也是自願報名,這一課改是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進行的一次教學嘗試,並不能算是「隨意增減課時、改變難度、調整進度」,對於這一有益的教學創新簡單叫停,難免有「一刀切」之嫌。創新就總會打破既有條條框框的束縛,當然創新也不能逾越了邊界。這就需要主管部門能夠拿捏好分寸,對於創新要有足夠的包容,但又不能縱容,要給創新更多探索空間。比如對待「三年級才上數學課」課改時,就不宜簡單將這一教學創新視為違規操作,要看到這一課改取得的良好效果。要給教育創新、教學創新多一些時間,而不能削足適履、強求一律、生搬硬套,深陷教育「窠臼」不能自拔。更應該在政策要求與教學創新之間,找到「兩全之策」,尋找到平衡點。更應強調的是,遵循教育規律才應是教育的王道,而不能動輒用「條令條例」給各種創新、探索「貼封條」。當然,當地教育部門可能是因為「權力有限」,怕擔責,才會叫停「三年級才上數學課」課改。那上級相關部門是否可以為有益的教學創新拍板支持?從而讓教學創新能夠走得更遠,為教育提質「趟路」。(戴先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