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著名的投資大師巴菲特,在談及婚姻時,說過這樣一段話:「我年輕時曾與我們州最漂亮的女孩約會,但最後沒有成功。我聽說她後來離過三次婚,如果我們當時真在一起,我都無法想像未來會怎麼樣。所以,其實你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是跟什麼人結婚,在選擇伴侶上,如果你錯了,將讓你損失很多。而且,損失不僅僅是金錢上的。」
婚姻對一個人來說,究竟是一件只關乎感情的事情?還是一件與經濟有關的事情?有時候,有些人純粹以感情的變動來對待婚姻,殊不知,最終影響的卻是自己的經濟狀況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離婚是「海嘯」,導致財富大縮水
李宗盛是眾所周知的歌壇「大哥」,寫作過很多膾炙人口的經典歌曲。截止目前,他經歷過兩次婚姻。第一次婚姻是與當時香港廣播節目主持人朱衛茵,第二次婚姻是與歌手林憶蓮。
作為貼著「隨性而為」標籤的藝術圈中人,離兩次婚其實是稀疏平常的事情,不值得拿來說,但是,這兩次離婚的結果卻頗讓人玩味,給他的生活帶來沉重的負擔。
由此來看,你還覺得婚姻純粹是一項感情活動嗎?事實上,婚姻是一項經濟活動,而離婚則相當於財富大縮水。為了讓大家有更直觀的感受,請跟隨下面這個案例,來算一筆「離婚帳」。
35歲的李先生和妻子生有一個女兒。兩人因為性格不合,在進行多次「家庭戰爭」之後,無奈決定離婚。離婚前,雙方需要進行財產分割。
李先生聘請一家評估機構,對兩人的共同財產做估價:100平方米左右的住房價值評估為200萬元,購買價為17萬元的汽車估價為10萬元,冰箱、電腦等家電家具估價為6萬元。至此,李先生的家庭資產約為216萬元。
通過法院裁決,女兒由妻子撫養,四分之三的家庭資產歸她所有,李先生只獲得四分之一;離婚後,每月,李先生還需要支付女兒的撫養費。為這次離婚,李先生失去了162萬元的家庭財產。
感情的世界颳起了風、下起了雨,帶來的卻是經濟上的「大海嘯」。離婚就是一項純支出活動,這不得不讓人們對婚姻的經濟特質倍加關注。
婚姻就是做投資,買保險
不同於「家是疲憊時歇腳的港灣」等詩情畫意的表達,1981年,美國經濟學家加裡·貝克爾,也即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出版了著作《家庭論》,第一次把經濟學引入對婚姻行為的分析,更是道出了婚姻的本質。
在貝克爾看來,現代社會資源的婚姻關係,符合理性經濟人的假設,是一種自由選擇的市場關係。婚姻存在的理由,不是簡單的「規模經濟」,即兩個單身的人各自生活需要兩臺電視機,而婚姻中的兩個人只需要一臺電視機,降低生活成本;還在於通過婚姻,能夠使男性和女性各自的收益得到最大化。
收益最大化的基礎建立在,無論「男主外女主內」,還是「女主外男主內」的社會化分工,都能夠體現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列舉的「勞動分工的優越性」,即減少夫妻兩人在「家務勞動」和「社會勞動」之間頻繁轉換付出的時間;
還可以優勢互補,使雙方各自能夠盡情發揮優勢,獲得更多收益,而不必擔心自己沒有顧及的地方,比如一方在外工作時,不用擔心家庭無人照顧;
還相當於互為對方投了「保險」,即雙方各為彼此的投資人,也是受益人,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表示,就是「患難與共,風雨同舟」。
在這方面,印度人有更多的考慮,從嫁女兒這件事情就能看出端倪。
很多人都知道印度人嫁女兒,要提供高昂的嫁妝,卻可能不知道,在印度農村地區,有將女兒遠嫁的傳統。把女兒嫁到距離很遠的地方,和自己不在同一區域。
這樣做的含義,不是把女兒視為「一盆水」,潑得越遠越好,而是兩個地方同時受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萬一自己的區域受災,農業收成不濟或顆粒無收,另一方還有可能接濟自己。
總之,婚姻家庭就像一家股份公司或者兩家公司合併。家庭成員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共同進行經營。如果大家分工明確,優勢互補,將資源得到合理配置,就會產生更多的經濟效益,使得各自的利益達到最大化。否則,就會各自「撤資」,分道揚鑣之後可能會兩敗俱傷。
20、30歲左右的青年人,開始步入婚姻、成立家庭。此時,尋找一個合適的另一半,成立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是一件不能忽視的大事兒。幸福美滿的婚姻,可以讓你收穫更多的收益,既包括感情上,又包括經濟上,所謂「家和萬事興」,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那麼,什麼樣的人才是合適的另一半呢?
巴菲特說:「你要找什麼樣的人只取決於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就是說取決於你自己。看你自己的能力,能否門當戶對了,哈哈!我自己心裡是這麼總結的——在要求別人的時候,最重要的是做好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