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裡學家阿瑪斯問在與學生討論時問:我們在成長中受到很深的極限,才會想從外在得到滋養和享受,這是我們最深的局限之一,有沒有人知道我們所受的第一種局限是什麼?使我們相信我們可以從外在獲得滿足的第一種局限是什麼?
他的學生答,在胎兒期,我們所得到的食物都是從外面來的。
阿瑪斯繼續說:
一點也不錯,在胎兒的階段,我們是徹底依賴外在的,我們甚至得靠臍帶來餵養我們,這種全盤依賴外界的情況會一直延續好多年,這份記憶已深鎖在我們的心智和身體中,所以我們會繼續依照那份局限而行事,我們的行為仍然像胎兒一樣,那份局限實在太深了,因為它是在你還不知道你自己是誰的時候就埋下的,已經深埋在你的細胞和你的骨髓裡,不過它還是可以被揭露和理解的。
因此你有兩個選擇:繼續做胎兒,或是做成人,在這整個地球上,鮮有人能稱得上是成人,成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我們都有機會做成人,但胎兒並不需要停留在胎兒期,是可以發展的,大部分的時候我們活得並不像胎兒,但我們的思想卻跟胎兒一樣,思想認為自己還是胎兒,我們的行為看上去就像我們所有的愛和滋養,必須從外面取得似的,我們那胎兒一般的心必須成長,必須觀察到什麼時候我們的行為像胎兒,什麼時候像成人。
當然從外面取得東西並沒有什麼錯,但你可以自我整合——這就是成長,我們並不是在做道德上的批評或抗拒當胎兒,這只是一個必須穿越的局限罷了,如果我們卡在這種狀態裡,就會導致巨大的痛苦。
從這個層面來理解,我們很清晰的能看到,人類的成長必定要經歷千辛萬苦,上天不但賦予我們擁有記憶,還賦予我們思想、推理判斷、認知……,這些意識形態引導、幹預著我們的行為,造物主有意識的讓人類擁有漫長的哺乳和成長期——為的是在這個漫長的成長期過程中,讓我們去適應我們自己一手創造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關係。
上天給我們開了一個巨大無比的玩笑:一開始就給設一個看似理所當然的、完美的、不勞而獲的,背後卻是困難重重、毀滅性的陷阱。很多人就是在這個關節眼上被卡住了,上天的意義在於——在漫長的成長期,就是讓我們去認清這個陷阱,去突破這個困難,去衝破這一層自我束縛的繭,從重重的困難中去體驗並認清自己,認清社會結構和社會環境,從而重新建立靠自己的意識形態,而不是依靠和依賴外界的初元次意識形態,這樣才能適應和改造社會結構和社會關係,才能做好自己,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此時我更能理解,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裡面重複的提到「人生是苦難」的這句話。沒有多少人能完整的看待我們成長的整個過程,更可怕的是懶惰卻又是我們的習性之一,這就更加增加了我們的痛苦和苦難,我們很少去反思痛苦和苦難的源頭在哪裡,往往只抓住我們的情緒和迴避問題,膚淺而又草率的處理問題,其實苦難和方法在一開始的時候,上天就給予了我們。我們何曾去想想——在我們嬰兒期的時候,苦難的種子就已經為我們播下了,造物主在創造我們人類的時候是熬費心機啊——他深知我們人類的特質「趨樂避苦」,他的這顆種子正是要人類在複雜及多變性關係的社會結構中去體會和認識到成長就是一種歷練,當你能覺知、認清、認識到這種歷練的時候,苦難就不是苦難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