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幼儀苦難而傳奇的一生/臣服讓苦難得以終結,讓恩典得以實現!

2021-01-07 夢嫻君

張幼儀,是著名浪漫詩人徐志摩的原配夫人。

她在嫁給徐志摩之前讀過幾年書,受過先進文化教育。

但是因為她和徐志摩的婚姻是屬於父母包辦的,所以徐志摩對她一直不待見,甚至可以說是到了無情而殘酷的地步。

從婚前到婚後對她都是充滿著鄙棄。第一次見到她的照片就說像是鄉下村姑娘的話。

當她還正懷著徐志摩的第二個孩子時,徐志摩卻在迷戀著林徽因,因而心煩意亂,無暇顧及張幼儀。直接叫她把孩子打掉。

那個時候打胎是非常危險的,張幼儀表示反對,因為有人因為打胎死掉過。

沒想到徐志摩卻冰冷冷地說「還有人坐火車死掉的呢,難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車了嗎?」

隨後,徐志摩馬上又提出要和懷著孕的張幼儀離婚,張幼儀不同意,徐志摩就把她一個人丟在英國沙士敦。

張幼儀後來一個人去了柏林把孩子生了下來。但是不幸的是,這個孩子三歲死於腹膜炎。

去德國把孩子生下來之後,張幼儀的內心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她同意了徐志摩的離婚,並且很快和他籤了離婚協議。

並且產後她很快從悲痛中振作起來,自己學習德文,而且還進入專業學校專攻幼兒教育學。很快她找到了自己的自信和人生支撐點。

她的人生也因此開始發生了徹底的逆轉,從苦難的經歷變成了傳奇的經歷。

當她再次返回中國後,直接進入東吳大學教授德文,擔任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副總裁和雲裳服裝公司總經理。她的能力得到了極大地發揮。

五十多歲後和蘇醫生結婚,終於獲得了將近二十年左右的幸福婚姻生活。直到蘇醫生去世後,她才搬到美國和家人團聚直到逝世。

張幼儀的一生是苦難的,也是傳奇的。

苦難是因為她遇到了不愛自己的徐志摩,傳奇是因為她在苦難的磨礪下終於認清楚了現實,臣服於現實:人生任何事情,原來都要依靠自己,別人的憐憫,博不來美好的未來。

內心的轉變,臣服的力量讓她一下子從羞怯少女轉變為鏗鏘玫瑰,從什麼都怕到無所畏懼。所以才有了苦難的終結和恩典的實現。

臣服是一種順隨生命的流動,而不逆流而上的簡單而又深刻的智慧。臣服是無條件,無保留地接受當下的一切情景,放棄內心的抵抗。

因為所有生命的奇蹟,都是發生在沒有不滿和不開心的狀態下,進入內心的完全無抗拒狀態,在完全臣服於當下的一切的情況下。

真正的臣服是放下整個爭鬥的心理和情緒的內在能量場。

因為轉化一切痛苦,苦難的唯一可能性就是深入痛苦之中,不抗拒,不批判,坦然接受現實,否則任何事情都不會發生變化。

如果要採取行動,我們的行動也將不會是對自己思維的反射,而是從有意識的臨在中對現實情況做出的反應。

張幼儀面對徐志摩的離婚和後來的喪子之痛,再也沒有內心的抗拒,而是把自己沉入痛苦之中,允許痛苦的存在,接受痛苦的事實。這樣的才得以讓苦難徹底終結,讓恩典得以實現。

相關焦點

  • 晚安禱告:在苦難中得見你的恩典
    --與最愛你的祂 道晚安--親愛的天父,我的心中滿了問號,這世上所有的滔天罪行,所有痛苦的淚水,所有劇烈的灼傷,要以什麼角度去看待,才能看出其中的恩典呢?父啊,禰是良善的天父,賜我們智慧,藉著聖經指引我們未知之事,當我們透過聖經去看待這個世界,一切的醜陋,都顯出美善來,原來,一切都是恩典。喜樂是恩典,苦難也是恩典;喜樂是我們所求,苦難促我們成長。主啊,當外在的喜樂甚少時,求禰幫助我們以聖經作透鏡,使我們在苦難中得見禰的恩典,觸摸到喜樂源泉。
  • 現代詩人:苦難,造就了這位詩魂以及他的傳奇一生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苦難出詩人,這個苦難,當然包含了國家不幸,但國家不幸似乎有點太大了。現在和平時期,哪有那麼多的人,經歷過國家的不幸,不還照樣能寫得一手漂亮好詩麼?對於自己的苦難不幸,我們照樣可以將其轉換為詩行,照樣可打動人柔軟的內心。
  • 耶穌救贖我們脫離疾病和苦難
    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 [注]:主耶穌說→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什麼事告訴我們呢?→就是耶穌將要為全人類的"罪"受苦被釘十字架的事告訴門徒,也是告訴我們→在世上你們有苦難,"在世上有什麼苦難?"→經歷"生老病死"各種災難、疾病、戰爭、饑荒、地震等等。→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
  • 愛因斯坦的一生, 並不是一帆風順, 苦難從未離開過他
    這次不說天文知識,就來簡單的說一下,愛因斯坦的一生,用來和大家共勉。大家都說天才,從一開始就應該是受到人們的喜愛,從小學就應該已經開掛,拿到各種各樣的獎,受到全世界人的關注。但是這只不過是局限於我們所認為的天才,當一位超出所有人的天才出世時候,迎接他的將是對其想法的不解和私下暗暗的嘲笑。
  • 從苦難中勵練出來的成功
    世間吃得苦中苦,真知人上人生活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必定會有困難和坎坷,有時還會有苦難的考驗,因此,我們必須勇敢的去面對。古人說苦難是恩師,苦難如沙,人生如蚌,只有經歷過沙的磨練,蚌裡的珍珠才會光彩照人。
  • 張幼儀:生而為人,做一個主宰自己命運的人
    張幼儀是其中的一位。她原本是很普通的,如果不是徐志摩,她甚至不會被人知道,更無從知曉她用超常的一面,活出了傳奇的一生。一個深陷命運絕境的女人,如何找回自尊和自信?張幼儀用一個優雅的轉身告訴了我們答案。張幼儀從小接受到的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人生若只如初見時,從相片中見到戴著一副眼鏡,看起來像是一個斯文書生的徐志摩時,她沒有任何的意見,也說不出有什麼不好,便認定日後是要與徐志摩白首一生的。如果沒有遇到徐志摩,張幼儀的人生也許會在普普通通中度過,過著普通人的相夫教子的家庭生活,在「三從四德」中隱忍過一生。
  • 約伯記 | 穿過苦難,我們看見了什麼?
    01/要信靠超自然的那一位,並不是信以為在今世過完了榮華富貴的一生之後,還有比這世界更想像不到的榮華富貴在等著;也不是信以為在今世過完了飢餓貧困的一生之後,會有無比美好的在等著補償雖然大部分的篇幅是在談苦難的問題,但是我相信這並不是約伯記真正探討的主題。苦難只是故事的部分,並不是重心所在。就像蛋糕有蛋、麵粉、牛奶、發粉等配料,但這些配料是為了做一個蛋糕。約伯記不是重在苦難,而是用它當作配料,來探討更重要的問題。也就是說,約伯記基本上是以最嚴厲的方式來探討信心的問題。」
  • 為什麼基督徒有苦難」這個問題給出答案,請你耐心看完,耶穌愛你
    直面這些問題,可幫助這些提問者對上帝與苦難有正確而理性地認識。 先來簡單說個為多人熟知的故事。有個人過完了他的一生,他回首看著他一生所走過的路,他發現一路上都有兩對腳印,他覺得很安慰,因為上帝一直和他同在。但有一段最崎嶇的路卻只有一對腳印,他就向上帝埋怨說:「主啊!
  • 反思:基督徒用「苦難是祝福」安慰受傷的人是否合宜?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會受苦,這可能是我們不得不接受的現實,然而耶穌說:「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但在中國教會裡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苦難是祝福,患難是恩典,或者說苦難是化了妝的祝福。這兩句佳話幾乎是我們90後基督徒從小聽到大的,以至於相當一部分弟兄姊妹認為這就是聖經上的話,這是給我們帶來很多安慰的話。那麼這到底是不是出自聖經呢?
  • 當我們臣服時,恩典就會發生| 白大衛
    只有意識可以認出它自己,而不是你,我,大衛……所以,我們可以說修行的最後一步是毫不費力的,是來自於神性的恩典,它不是由我們這個個體來完成的。恩典只發生在當我們臣服時,如果沒有臣服,恩典就不會發生。有一次,我聽到一個很美的隱喻,就是你好像一個小寶寶一樣,你爬向你的媽媽,這是你個人的努力,但你不能一下子就跳到媽媽懷裡,當你爬到媽媽的腳底下,媽媽彎下腰把你抱入懷中。
  • 第六部 在地上學習的上帝的科目——苦難
    (林後4:17)上帝預備人進入天上的學校,一定會讓他們在地上苦難的學校中接受訓練。作為上帝的工人和兒女擔負著重大的責任,而且在教會服務的職責越高,試探就越徹底,熬煉就越嚴酷。但這些試煉和苦難是值得感恩的工具,因它能鍛造我們如同精金。
  • 金一南:從圖書員到少將,接待美訪一鳴驚人,寫下名作苦難輝煌
    然而他的一生卻不是一帆風順,從只有初中學歷的圖書管理員到現在的國防教授,他的前半生一直處於默默無聞,被冷待的處境,不過這一切沒讓他放棄,反而成就了現在的成功。可以說他用一生詮釋了什麼是苦難的輝煌,也用十五載光陰書,研讀了500多本書,整理了300多萬字的筆記,寫了那部以全新的戰略視野全方位描述中共黨史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的著作《苦難輝煌》。出生於紅軍家庭的他並不幸運,遭遇了文革時代,被打入農村做過燒瓶工在校辦企當過3年車工。
  • 讀餘華《活著》有感:富貴動蕩苦難的一生,也是平靜快樂的一生
    他經歷過動蕩困苦的一生,身邊的親人一個個相繼離去,最後只剩下自己一個人與一頭老黃牛相依為伴。他活著,但失去太多,命運太坎坷,這始終讓人覺得太過沉重。再讀《活著》, 是帶著思考和疑問去讀的。對此有所覺悟與反思:如果我們是富貴,我們會擁有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這一生?是抱怨?悲嘆?還是如富貴回首一生時的那般平靜?為什麼人活著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以及,為什麼說富貴的一生是動蕩與苦難的,但他也是幸福快樂的?
  • 害怕苦難的人,讀一下priest這句名言,就會愛上苦難,真知灼見!
    試問人生誰不怕苦難啊?說不怕苦難的人,是什麼人?估計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人,或是已經經歷過很多苦難的人。不管怎麼樣說,沒有經歷過什麼苦難的人,面的苦難,都是害怕的,但不管做什麼,總有一個頭一次。只要經歷過一次,一般第二次再經歷,相對而言,也會覺得不那麼難,不那麼害怕了。不管害不害怕,多數人都是不想經歷苦難的,也只有少數人不那麼認為。少數人會怎麼認為呢?
  • 苦難,是人生最好的磨刀石
    苦難,是人生最好的磨刀石一隻有夢想的小懶豬8天前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島嶼、嶂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人的生命,似雲朵在飄飛,不遇著陽光,難以映出絢麗的色彩。之前看過一個選擇:給你花不完的錢,讓你孤獨終老,你會願意嗎?
  • 《聖經》約伯記告訴我們如何正確面對苦難,如何對待苦難中的朋友
    舊約聖經中,人類的很多苦難都源於自身的犯罪,始祖亞當、夏娃因為違背上帝的命令,吃了上帝不允許吃的果子,被趕出美好的伊甸園,從此開始曠野求生之路,直面荊棘、野獸、乾旱等挑戰、為求飽腹辛苦勞作,生活中有了苦難。
  • 人的一生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的,難免會遇到大大小小的苦難與挫折
    即使在人生的旅途中傷痕累累,但當你從痛苦中走出來時,在夢想實現的那一瞬間,你會發現,你已經擁有了「飛翔」的力量。  當你走過一條條坎坷的道路,當你的一個個憧憬破滅,只要不讓風把你心中的那盞明燈吹滅,只要不把信念拋棄,那生活就不會把你拋棄,那扇通往成功的大門就會永遠為你敞開。  痛苦才是成長  人的一生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的,難免會遇到大大小小的苦難與挫折。
  • 疫論·歷史|人道主義與苦難政治:從紅十字會到無國界醫生
    他們深知作為醫生無法單方面終結戰爭和暴行,但無法帶來可見的事實上的改變,不意味著全然的緘默。選擇見證,意味著一個人首先「在場」,關心社會災難中所有人的命運,在提供醫療援助的同時願意傾聽和理解、記錄這些聲音。拯救的限度與見證的政治複雜的現實總是充滿褶皺,作為普世價值的見證也不例外。
  • 《瑪竇福音》的苦難史
    從今天開始我們邀請到聖望會江翠蓮修女來給我們講授《瑪竇福音》的苦難史。修女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天主教神學聯合學院,回國過後一直在各地講授聖經,期望透過修女的講授,幫助我們過好即將開始的四旬期。 這個課程主要講:瑪竇福音的苦難史,現在進入四旬期,讓我們準備我們的心靈,同耶穌一起背起我們生活的十字架。
  • 苦難造就成功
    中華歷史,源遠流長,其中不乏有一些名人流芳百世,而他們的成功正是來自於苦難的磨鍊。     越王勾踐便是如此,一朝兵敗,茅屋簡食身為奴便是他的真實寫照。夏日的酷熱,冬日的寒冷,眾多苦難的籠罩下,他更加振奮,最終復國,     若是沒有眾多苦難的激勵,他又怎會奮發圖強,取得了成功,俗話說:苦難是財富沒錯,苦難是海,度過便是勝利的彼岸;苦難是山,越過便是成功的終點;苦難是火點燃便是光明璀璨的人生。苦難是人生路上的攀高梯,成功越下便會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