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幼儀,是著名浪漫詩人徐志摩的原配夫人。
她在嫁給徐志摩之前讀過幾年書,受過先進文化教育。
但是因為她和徐志摩的婚姻是屬於父母包辦的,所以徐志摩對她一直不待見,甚至可以說是到了無情而殘酷的地步。
從婚前到婚後對她都是充滿著鄙棄。第一次見到她的照片就說像是鄉下村姑娘的話。
當她還正懷著徐志摩的第二個孩子時,徐志摩卻在迷戀著林徽因,因而心煩意亂,無暇顧及張幼儀。直接叫她把孩子打掉。
那個時候打胎是非常危險的,張幼儀表示反對,因為有人因為打胎死掉過。
沒想到徐志摩卻冰冷冷地說「還有人坐火車死掉的呢,難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車了嗎?」
隨後,徐志摩馬上又提出要和懷著孕的張幼儀離婚,張幼儀不同意,徐志摩就把她一個人丟在英國沙士敦。
張幼儀後來一個人去了柏林把孩子生了下來。但是不幸的是,這個孩子三歲死於腹膜炎。
去德國把孩子生下來之後,張幼儀的內心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她同意了徐志摩的離婚,並且很快和他籤了離婚協議。
並且產後她很快從悲痛中振作起來,自己學習德文,而且還進入專業學校專攻幼兒教育學。很快她找到了自己的自信和人生支撐點。
她的人生也因此開始發生了徹底的逆轉,從苦難的經歷變成了傳奇的經歷。
當她再次返回中國後,直接進入東吳大學教授德文,擔任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副總裁和雲裳服裝公司總經理。她的能力得到了極大地發揮。
五十多歲後和蘇醫生結婚,終於獲得了將近二十年左右的幸福婚姻生活。直到蘇醫生去世後,她才搬到美國和家人團聚直到逝世。
張幼儀的一生是苦難的,也是傳奇的。
苦難是因為她遇到了不愛自己的徐志摩,傳奇是因為她在苦難的磨礪下終於認清楚了現實,臣服於現實:人生任何事情,原來都要依靠自己,別人的憐憫,博不來美好的未來。
內心的轉變,臣服的力量讓她一下子從羞怯少女轉變為鏗鏘玫瑰,從什麼都怕到無所畏懼。所以才有了苦難的終結和恩典的實現。
臣服是一種順隨生命的流動,而不逆流而上的簡單而又深刻的智慧。臣服是無條件,無保留地接受當下的一切情景,放棄內心的抵抗。
因為所有生命的奇蹟,都是發生在沒有不滿和不開心的狀態下,進入內心的完全無抗拒狀態,在完全臣服於當下的一切的情況下。
真正的臣服是放下整個爭鬥的心理和情緒的內在能量場。
因為轉化一切痛苦,苦難的唯一可能性就是深入痛苦之中,不抗拒,不批判,坦然接受現實,否則任何事情都不會發生變化。
如果要採取行動,我們的行動也將不會是對自己思維的反射,而是從有意識的臨在中對現實情況做出的反應。
張幼儀面對徐志摩的離婚和後來的喪子之痛,再也沒有內心的抗拒,而是把自己沉入痛苦之中,允許痛苦的存在,接受痛苦的事實。這樣的才得以讓苦難徹底終結,讓恩典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