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光時刻」主題徵文 二期#
常香玉,原名張妙玲,1923年出生於河南省鞏縣(今鞏義市),豫劇表演藝術家。
她幼時家境貧寒,一度以乞討為生。父親張福仙,無奈之下,帶她外出學戲。因過去「戲子」是下九流,被村裡族人看不起,遭到欺逐。
倔強的父親告訴常香玉,人要像項羽一樣,雖敗不辱。常香玉牢牢記住了父親的話,成人後改名「香玉」,諧音就是「項羽」。
她熱愛唱戲,富有天賦,小小年紀就已經是豫陝等地的知名藝人了。
1948年,25歲的常香玉創辦了香玉劇社。1951年,抗美援朝戰爭打響時,28歲的常香玉做了兩件大事。
捐獻飛機
1951年6月,中央廣播電臺播發的一條來自朝鮮前線的消息,引起了常香玉的注意,在她心裡激蕩起了萬丈波瀾。
這條戰地新聞說:「中國人民志願軍某高地遭受百餘架敵機狂轟濫炸,全連戰士壯烈犧牲···」
常香玉聽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她對丈夫陳憲章說:「我們武器裝備落後,志願軍在朝鮮打得太艱苦了,咱們捐架飛機,中不中?中咱就幹」。
上世紀五十年代,一架蘇式米格戰機的價格為舊幣15億多,相當於現今的4000萬人民幣。
但常香玉當時只是西安城裡規模不大的「香玉劇社」社長,手裡根本沒有多少錢。
劇社裡有人反對,公開譏諷她異想天開。但夫妻倆不為所動,他們賣掉了房子和汽車,又賣掉了金銀首飾,先捐款400萬,又決定用餘下的錢巡迴全國舉行義演,為抗美援朝籌資。
夫妻倆說幹就幹,他們聯手成功改編了豫劇《花木蘭》,那首「誰說女子不如男」的著名唱段,就是此時產生的。
他們把年幼的孩子交給保育院,率領「香玉劇社」東奔西走,北上南下,行程近萬裡,足跡踏遍河南、陝西、湖北、湖南、廣東、山東等地,平均每天演一場,先後演出180場,觀眾達30多萬人,場場爆滿。
他們白天趕場唱戲,夜裡吃鹹菜睡地鋪,能省則省,希望能為祖國,能為志願軍多捐些錢,多濟些事。
苦心人,天不負。歷時半年時間,他們一共籌集到了15.2億人民幣(舊幣),全部捐獻給了當時的抗美援朝總會,委託他們代買一架戰鬥機,捐獻給在朝鮮戰場上浴血奮戰的志願軍。
這架命名為「香玉劇社號」的米格-15戰鬥機,很快被送往前線投入戰鬥。
時任廣東省政府主席兼廣州市市長的葉劍英元帥,親筆為劇社題寫了「愛國藝人」四個字。
1952年4月,她受到毛主席的接見,毛主席親切與她握手,並對她說:「你這個香玉了不起嘛!我該向你學習……。」
赴朝慰問
1951年4月23日,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常保坤在朝鮮前線慰問演出時,遭到美軍飛機瘋狂地轟炸掃射,不幸犧牲。
常香玉和丈夫聽到這個消息後,義憤填膺,不但沒有畏懼退縮,反而挺身而出,臨危請命要求參加赴朝慰問演出。
在朝鮮前線,他們頂著槍林彈雨,冒著生命危險,和將士們一樣爬冰臥雪,走上陣地、鑽進坑道,堅持冒著敵人的炮火慰問演出。
常香玉回憶,「當時的條件特別艱苦,我跟志願軍將士們吃住在一塊,朝夕相處,一起出生入死,耳聞目睹了許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常常是我在臺上邊哭邊唱,將士們在臺下哭聲一片。」
祖國慰問團不僅帶去了親人的溫暖,演員們的傾情演出,更對將士們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聞聽常香玉的感人事跡後,專門接見了她。彭總與她握手時,禁不住誇讚說:「常香玉,你真不簡單!」
德藝雙馨
常香玉在戲曲表演方面極有天賦,又很勤奮,經常放在口邊的話就是「戲比天大」。
她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自己的諾言。
她在藝術上孜孜追求,對傳統唱腔進行了繼承和創新,融合了祥符調的古樸典雅,還吸收了曲劇、河北梆子、京劇等諸劇種的元素,形成獨特的「常派」唱腔。
她對觀眾始終敬愛,在她臨終前,身體已經衰弱不堪,聽到有戲迷來探望她,還堅持起來化妝,親友看著心疼,都勸她,她說:保持儀表是演員的基本修養,是對觀眾的尊重……
2004年6月1日,常香玉因病醫治無效,在鄭州病逝,走完了她坎坷多難又光輝燦爛的一生,享年81歲。
2004年7月,國務院決定,追授常香玉「人民藝術家」榮譽稱號。2009年9月,在迎接國慶六十周年前夕,她又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