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起,從國務院到教育部,發布與編程教育相關的政策文件愈加頻繁,很多家長已經嗅到了,學編程將會像學習英語一樣普遍。
但仍有許多家長對少兒編程的態度和認知是落後於時代發展的,對少兒編程還存在不少誤解。
比如下面這些問題,如果也有您關心的,不如跟著小貝老師一探究竟。
有不少家長都有這樣的疑惑:編程不就是寫代碼嗎?這麼小的孩子哪會啊,單詞都還不認識幾個呢。
其實,少兒編程與成人編程是不完全相同的。
少兒編程分為圖形化編程和代碼編程。Scratch是MIT專為兒童開發的圖形化編程工具,不懂代碼也能操作。孩子可以通過拖動和拼搭積木塊創建自己的項目,進行編程創作。
而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也可以進階到代碼編程,利用Python、C++等程式語言進行編程學習和創作。學習內容完全可以根據孩子年齡和自身水平進行調整。
貝爾編程作為貝爾科教旗下專為5-15歲的孩子開設的在線編程教育品牌,涵蓋Scratch系列課程、Python系列課程和C++系列課程,家長可根據孩子的年齡和基礎來選擇課程,孩子不懂代碼也能學習。
同時,貝爾編程還專為學齡前兒童開設了Scratch Jr課程,0基礎學起,年齡較小的孩子也能輕鬆掌握,完全不用擔心孩子學不會。
一提到學點什麼就掛鈎到加分、升學,幾乎已經成了家長們面對應試教育的「後遺症」。這樣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學習不應該本末倒置。
所以,小貝老師就來和各位家長一起捋一捋,學習編程和參加比賽之間的關係。
學習編程能否參加比賽,答案是肯定的。學習任何知識其實都需要一個檢驗機制,編程也不例外,編程相關的比賽和考試就是檢驗和展示學習成果的平臺。
但比賽的本質是讓孩子看清自己的水平,找到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的長處,從而更好地學習和進階。家長不應該以加分、升學為目的,讓孩子學習編程,這背離了編程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初衷。
學習編程的根本目的在於,給孩子帶來思維和能力的提升,這才是從長遠角度講對所有孩子都有用的。良好的思維和能力不僅能夠幫助孩子的學習,還能幫助其應對複雜的環境。如果能在比賽和考試中能夠取得好成績,是錦上添花。
有位資深編程老師說過:少兒編程是一顆種子,是在應試教育的土壤裡,埋下應變教育的種子。
為了能夠取得更好的成績,很多孩子在學習數學、語文、英語等科目時,都很喜歡採用刷題、死記硬背等方式,就連作文這樣的題目,都要去背固定的詞句段落。做數學題,同一個知識點稍微變一下題型就不會做了。這是因為孩子們只會做題,而沒有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
很多家長擔心學習編程會佔用孩子學習主課的時間,了解後您就會發現,學習編程不僅能夠提升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夠促進各科的學習。
編程本就是跨學科學習的典型代表,會涉及數學、英語、藝術、語文等多學科知識,是知識綜合應用的檢驗平臺。
像貝爾編程的Scratch系列課程,不僅涉獵各學科知識,還將生活中的現象與常識融入其中,同時引入中國經典故事《西遊記》中的故事情節和IP人物,用情境動畫的形式讓孩子更易於接受。
邊闖關邊學習,不但把知識記住了,還通過各種關卡讓孩子勤於思考和動腦,不斷提高孩子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孩子在學習一段時間的編程後,即可進行獨立創作,比如做一些小動畫、小遊戲等。有些不了解少兒編程的家長可能會擔心,萬一孩子沉迷遊戲怎麼辦?
首先,沒有必要談遊戲色變,遊戲需要節制,但好的遊戲確實能夠益智。很多孩子沉迷於遊戲,多是因為年紀較小自制力較差,對遊戲「上癮」背後的邏輯不了解,很容易掉進「坑」裡。
學編程,不僅可以讓孩子了解遊戲背後的原理,還可以自己當規則的制定者。當遊戲被孩子親手揭開「神秘面紗」的時候,誰還會對它上癮呢?而作為遊戲創作者,孩子的設計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編程能力和知識綜合運用能力等,都會在創作過程中得到全面提升。
貝爾編程有很多這樣的小學員,他們不僅會做遊戲,還做得相當出色,在微信與貝爾編程聯合舉辦的比賽中獲得了不俗的成績。
學編程並不意味著就要讓孩子成為程式設計師。埃隆·馬斯克、比爾·蓋茨、史蒂夫·賈伯斯都是從小學習編程,但他們最終的身份都不是程式設計師。
學習編程帶給孩子最大的影響不是選擇某一樣職業,而是建立思維模式。良好的思維模式能夠讓孩子有更多的選擇,能夠教會孩子怎樣去理性思考、怎樣更好地解決問題。
縱觀以上幾位大佬,他們誰也沒有成為偉大的程式設計師,但無一例外,他們都是解決問題的高手,能夠引領時代。在中國,這樣的企業家也不勝枚舉。
當然,學習編程的起點要基於孩子的興趣,如果孩子對編程感興趣,那麼他所能夠創造的價值和獲得的樂趣,將會遠超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