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90後畢業生求職的元年,這群被稱為「獨生代」的年輕人開始走向職場。如今,職場需要的人才越來越趨向國際化、專業化、系統化。財經高校培養學生如何突破固有觀念,將實務與教學緊密聯繫,打造出國際化專業人才,是許多老師關注的焦點。
為深入探討會計行業的未來發展及人才培養的趨勢,10月24日,第三屆中國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與ACCA(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教學研討會在天津召開,來自全國18個省35所高校的老師們共同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建言獻策。
從課程上與國際接軌
「會計師世界2012調研報告顯示,在目前世界經濟形勢不景氣的情況下,專業會計師人數卻在增加。亞太地區會計師人數已猛增了近34%,增至543064人,增長主要來自於『金磚四國』提供的就業機會,以及專業會計師在公司治理、風險管理和領導力方面傳統角色之外創造出的機會。國際化人才有其廣闊的發展市場。」ACCA教育董事郝飛在談及國際化人才時表示。
如何和國際接軌,如何讓學生更具競爭力,如何將培養方向從研究型人才轉向實務性人才,是很多財經高校培養學生時一直思索的問題。
眼下,很多高校選擇開設國際會計資格相關課程助力學生提高競爭力,將考試內容和實務熱點結合起來授課,為打造國際化專業人才打下堅實基礎。
天津財經大學的國際執業資格教育中心主任楊麗芳分享了其辦學經驗。她從機構設置、師資培養、學生服務、實踐積累四個方面介紹了天津財經大學ACCA方向班的辦學模式及思路。「天津財經大學成立了『國際執業資格教育中心』,實現資源整合和優化,極大地促進了國際資質認證項目在財大的發展。中心注重師資培養,擁有一支穩定的專職教師隊伍,同時,中心貫徹財大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積極為學生創造各種實習機會及社會活動,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畢業生均實現高質量就業。」在課程設置上南京審計學院周櫻櫻老師有類似觀點,她介紹說:「南京審計學院是1997年在審計署的支持下,開辦的該專業方向班。今年已經16屆了,先後有2000多名學生畢業。在這個過程當中,學校也經歷了幾個階段。從開始摸索階段基本是業餘學習的形式,考教分離的模式,逐漸過渡到把該課程納入到學校人才計劃,考教同步的模式。」通過原汁原味的國外教材,全球的經典案例,雙語授課等形式幫助學生直觀了解到財會實務的最新熱點,無形中大大增強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師資力量緊缺
「事實上,ACCA辦學過程中最大的挑戰來自於師資隊伍。師資隊伍建設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組建一支自己的師資隊伍是非常必要的。」浙江財經大學於永生教授感慨道。
越來越多的財經高校意識到老師的重要性,把著眼點放在師資隊伍的培訓和建設上。
「我們主要是通過兩個方面培養我們的師資隊伍,一個是自己的培養,我們把好幾批優秀的畢業生留校,聘請他們擔任專職教師。還把各個院系教授該課程較好的老師留下,把他們作為專業的師資,這部分的老師就是我們自己培養出來的專職教師隊伍。與此同時,為了提高師資的整體科研水平,又從海外引進了高水平的碩士、博士,充實這支隊伍。」周櫻櫻強調。
高素質的師資既了解國際會計準則,又有中國財會專業知識,同時具備雙語教學的能力。
如何將這些高素質的人才留住?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會計與財務系主任、博士生導師田高良表示:「西安交大從2001年開辦該教改班時,就制定了激勵機制,如果老師主講的課程在學生參加全球統考時取得好成績,便會分別給老師和學生獎勵:全球第一獎5000元,中國大陸第一獎2000元。事實上,對於老師獎勵是其次的,更重要的是培養老師的職業自豪感和競爭力。能成為授課老師,這是對老師自身能力的認可,這是金錢獎勵沒有辦法代替的。」
可觀的就業率
據了解,ACCA方向班學生的就業率高達90%以上,這超高的競爭力背後的優勢是什麼?田高良認為,首先該方向班的學生有「雙槍」,即熟練的專業英語和專業母語。他們既懂中國的會計準則,又懂國際的財會慣例,學生們在學習14門全英文職業教材的同時又系統學習中國的財會專業知識。其次,這些學生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最後,他們課業壓力要比普通學財會班的同學高出許多,這也讓他們更加勤奮,形成了敬業、職業、專業的「三業」文化。
專業知識過硬,踏實勤奮,又有一定實務能力,這無疑讓越來越多的僱主青睞。
「就業優勢來自於他們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遠遠超過普通的學生。給大家舉一個小細節,我們學校的學生使用計算器的熟練程度是和銀行人員一樣的,因為該專業的學生為了全國統考已經進行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和習題訓練,他們已經像職業的會計人員一樣,可以熟練操作會計的工具了。可以說是一畢業就可以直接上手工作,在動手方面是其他普通學生無法比擬的。」於永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