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經歷的事情多了,總難免會遇到一些不如人意的事,這其實很正常,從統計學上來看,不如意事之於我們整個人生就是一個概率事件,或多或少,哪怕是至高無上的皇帝也不能例外。誰也不可能事事順心如意,人只要活著總有不如意的時候,這跟「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是一個道理。但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卻總有很多人不理解、不接受,總覺得自己所遭受的不幸是如此之大,如此之多,如此難以跨越,以至於讓自己的人生徹底失去了顏色,也讓自己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氣。
佛說這個世界裡的所有眾生都必須有忍受苦難的能力,因為要生存就必然要面臨各種競爭、壓力甚至殘忍的淘汰,這幾乎是所有生命共同的宿命,只是來得或早或遲的問題,誰也逃脫不了。但總有一些人會陷於自身的不幸之中無法自拔,最終讓這種不幸被無限放大,成為了更大的不幸。
2018年12月份,雲南昆明一名20歲的大二女生張某在失聯5日後,被發現已自殺身亡,她的父母再也等不回那個被他們視為心頭寶的鮮活女兒。根據其遺書所說,她自殺的原因竟然只是因為貧窮帶來的壓力和自卑讓她再也無法承受,於是選擇了這樣一種怯懦的方式來逃避。事後,很多人只看到了她的軟弱和逃避,卻很少有人去深思為什麼她會在大二上半年即將結束的時候做出這樣的選擇,畢竟她的貧窮和自卑已經不是一年兩年了。
其實原因也很簡單,是大學這個較之她的家鄉更加富足繁華的環境進一步放大了她的貧窮;而經過了相對青澀的大一時光之後,大二是大學生開始打扮自己尋求愛情的階段,不想示弱的她對於金錢的需求進一步被放大,於是貧窮再次成為了套在她脖頸之上的枷鎖,其他同學的各種優越也在無形中進一步放大了她的自卑,成為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因此可以說是大學這個新的環境放大了她的不幸,導致了她的自殺。
每個人的今天都是由無數個過去堆砌而成,她沒有足夠的幸運遇上能夠幫她樹立起正確三觀的父母和師長,而是任由自己沉浸在自卑自憐中無法自拔,直至有一天她被這些負面能量徹底吞沒。如果她當年沒能考上大學,而是,成為了一個在社會底層掙扎求生的打工妹,粗糲的現實也許會慢慢把她磨礪成為一個生活中的強者。可惜,人生沒有假設,也無法重來,她的人生註定只能是個悲劇。
總結梳理很多其他類似的自殺案例,我們總能看到類似的邏輯在發揮作用,那就是特定的環境會無限放大個人的不幸,其本質就是一種「對比效應」。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喜聞樂見別人不幸的主要原因,因為別人的不幸會大大減輕自己的不幸帶來的挫折感,讓自己好過很多,這是潛意識之下一種自我保護,沒有必要因此去過多指責。因此,如果你覺得自己很不幸,那就多去看看那些比你更不幸的人吧,看過了他們的不幸你會更有勇氣去面對自己的不幸。有人曾說,當你覺得人生艱難,就多去醫院看看,因為這裡有最多的生、老、病、死,所以也有最多的愛惡欲、恨別離、求不得。在這裡,你會發現相比那些垂死的人、那些罹患絕症的人、那些正遭受痛苦的人……自己的那點不幸相比之下又算得了什麼呢。當你因為沒有鞋穿而哭泣的時候,想想那些沒有腳的人。不要把眼睛總盯在自己沒有的事物上,多想想自己所擁有的,你會發現自己也是很多人羨慕的對象。
不幸,對於那些心志堅定的人來說,是人生上進的階梯,前進的動力,而對於那些心志軟弱的人來說,卻是人生的羈絆和枷鎖,甚至會成為催命的黑白無常。因此,決定你命運的不是不幸本身,而是你的心志態度。親愛的朋友,請記住:人生沒有十全十美,我們要有與缺憾共存的包容之心,我們追求完美,也應該接受缺憾,只有如此,你的人生才不至於非此即彼,你才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去彌補缺憾,讓自己擁有更加理想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