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路上,偶然聽到兩個小學生的對話,令人啞然失笑的同時又讓人倍感焦慮。
一個小男孩背著重重的書包,一邊嘆氣一邊說:
要期末考試了,我要是再考不好,屁股都得被打開花。
另一個小男孩看起來似乎毫不介意考試所帶來的緊張,本以為是個學霸,沒想到他說:
你就按老師說的看書,如果考不好了就說老師沒講。
沒想到小小年紀,還學會了甩鍋。
可聽他們這麼一說,老母親的心裡立刻變得不是滋味,提到考試,家長比孩子緊張。
孩子期末考得好,心裡能樂開了花,過個好年;考得不好,不僅是一場親子大戰,更可能牽扯出夫妻間的「血海深仇」。
眼看距離期末考試不足1個月了,孩子複習得怎麼樣,你問他,準保只有三個字:不知道。
其實,期末考試並不是一件可怕的事,而是一次讓孩子查缺補漏的機會,
家長對成績的過分在意,很容易讓孩子如臨大敵,無法安心複習,取得進步更是無從談起。
不論孩子平時成績如何,父母最想看到的無非是孩子能夠在學習過程中付出努力,在考試中取得進步。
而想要讓孩子意識到主動學習的重要性,願意為之付出精力,還要靠父母的正向引導。
所以,期末考試前不論孩子複習得怎麼樣,這三句話家長必須要問!
這次期末你的目標是什麼?
其實,除了期末考試,孩子平時也有大大小小的考試,每一次考試通知下來,女兒都會立下雄心壯志:媽媽,我這次一定要考100分!
一旦面臨考試,她慌得不得了,一拿起書,這個也沒看,那個還不會,
第一天,信心滿滿,努力複習;
第二天,有點洩氣,複習時略有走神;
第三天,失去目標,複習也是應付了事……
考試也只能硬著頭皮上,結果可想而知。
考完後她會帶著不好的成績痛定思痛,可沒過多久就又拋到九霄雲外了。
每次都如此反覆循環。
其實,很多孩子都有這種情況:目標不明確,複習沒動力。
對孩子來說,你問他目標是什麼,也許他只能說出個大概,對自己的水平和實力並沒有一個完整的認知,這時候,就需要父母出馬。
在期末考試前,父母應該和孩子針對這一學期的學習情況,先制定總體目標,例如要考到第幾名,比原來前進多少等等。
但是有這樣的整體目標還不夠,為了讓孩子對目標有清晰的認識,父母還要幫助孩子對目標進行細分。
例如,數學該考多少分,需要比上次進步多少,在哪一方面需要保持,哪一方面需要提升。
最應該注意的是,制定目標時一定要充分聽取孩子的意見,既要讓他覺得自己踮踮腳就可以夠到,
又可以讓他感受到父母的尊重,內心裡也會燃起信心,對複習也會更有動力。
你覺得自己哪些科目有不足?
曾在知乎上看到一個男孩講述自己初中的經歷。
男孩初中時數學不好,尤其是幾何題總是給他拖後腿,有時候一道大題十幾分,他只能拿到兩三分,一下子就被同學拉開了差距。
不甘心的他決定專門突破幾何題,於是,他從卷子上、書上、習題冊上收集各種幾何題,看見就做,錯了就問。
別人課間打鬧的時間他用來做題,別人打瞌睡的時候他還在做題,就這樣在做了滿滿一個筆記本的幾何題之後,他再也不怕幾何題了。
在考試中,幾何也不再是他的弱項,而是成為了他的強項。
後來,直到這個男孩大學畢業,開始工作,他都永遠忘不了那一整本習題,
不論遇見任何困難,他都敢於死磕,也正是這種精神,讓所有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每個人都會有短板,最重要的是能否將短板補齊。
在學習的過程中,孩子有短板很正常,但孩子可能意識不到短板所帶來的影響。
這時,就需要父母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某一科目的不足,並且鼓勵孩子付出時間去攻克這一難關。
當孩子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時,家長就可以通過引導孩子,幫助他們回想自己不擅長的題型、知識點,讓孩子進行有針對性的複習。
英語單詞記不住,那就每天拿出半個小時背誦;
計算時總是馬虎,那就每天多做10道計算題;
作文寫得不夠好,那就每天看兩篇範文並分析……
如果孩子有其他比較擅長的科目,在鼓勵孩子的同時,也可以讓他將側重點放在自己短板科目上。
相比於全面複習一手抓,這種有側重點的安排,不僅是對孩子規劃能力的培養,更能夠讓孩子減輕複習的壓力。
而隨著針對性複習帶來的階段性成果,孩子不僅會享受到學習帶來的快樂,
更會明白,原來堅持一件事,並沒有那麼難。
接下來你打算怎麼做?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的複習安排亂七八糟,便直接親自安排,
可即使安排得再井井有條,孩子也提不起一點興趣,不僅無法按照計劃完成,更是打心眼裡抗拒。
歸根結底,學習還是孩子自己的事,只有讓孩子自己掌控方向盤,他才能心甘情願地開足馬力,一往無前。
在紀錄片《中國少年故事》中,有這樣一個令人敬佩的小學生——陳思凝。
11歲就考入了可以提前參加高考的北京八中少年班,10歲就獲得了全國編程大賽的一等獎。
在鏡頭面前,談吐自然,絲毫不見一點緊張,最令人驚奇的是,還是小學生的她,完全能將自己的時間安排得井然有序。
書桌前的牆上貼著自己的待辦清單,一個下午,什麼時候學習、什麼時候運動、什麼時候上課外班,頭頭是道,並且能夠按照計劃逐個完成。
彈幕裡不少父母都表示羨慕,恨不得問問人家的父母怎麼能養出這樣的孩子?
紀錄片中,陳思凝的媽媽給出了答案:
我們家長只是一個局外人,學習是她自己的事情,應該放手讓她自己去想錯在哪裡,為什麼錯,該怎麼改進。
是啊,只有讓孩子打心眼裡明白自己需要做什麼,主動去做,才能夠實現效果最大化。
相比於父母的耳提面命,只有鼓勵孩子主動向前,孩子才能夠有更大的成就。
複習也同樣如此,當父母幫孩子找到目標,分析出優缺點,接下來就要讓孩子主動設計複習計劃。
也許孩子第一次做不好,父母可以適當性提建議,接下來孩子只會越做越好,在今後的學習、工作中也能受益終生。
最重要的是,在孩子有些鬆懈的時候,父母也可以側面提醒:這是你自己的安排哦。
孩子為了面子,也更願意堅持下去,這不僅培養了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更在無形中推動了孩子的主動成長。
教育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考試也只是孩子成長中一次次小小的鍛鍊。
一次的成績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孩子在準備考試的過程中,
學會制定目標、找準弱項、規劃安排、堅持執行,這才是孩子今後能夠受益一生的經驗。
當孩子逐漸長大,渴望獨立的他有了自己的想法,父母不應該用下達命令般的語氣與孩子溝通。
多用提問式語句,只需幾個問號,孩子能感受到的不只是尊重,更是沉甸甸的信任。
期末考試,需要父母坐鎮後方,孩子在無聲的戰場上奮勇拼搏,但最重要的莫過於戰術的制定。
如何複習、怎麼安排,堪稱核心戰術,
因此,只有父母幫助孩子一步步成長,孩子才能夠在人生的每一次考試中發揮得越來越好。
人生的路很長,一次考試或許無法決定什麼,但是考試背後的思維培養,卻是孩子一生的財富。
*作者:陳千朵。來源:智慧父母V(ID:zhfm831),智慧父母是木棉說旗下的親子教育號,關注0-15歲孩子的成長教育,旨在幫助有遠見的父母養育終生成長的孩子。
*註:本文部分圖片來自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