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時朋友相交,意氣相投之下,素有結拜為異性兄弟的習俗,俗稱「換帖」或「拜把子」。如春秋時期齊人管仲與鮑叔牙的管鮑之交,東漢末年劉備、關羽、張飛的桃園三結義,均留下一時佳話。
金蘭譜
(原標題:見證民間結義風氣的民國「金蘭譜」)
我國古時朋友相交,意氣相投之下,素有結拜為異性兄弟的習俗,俗稱「換帖」或「拜把子」。如春秋時期齊人管仲與鮑叔牙的管鮑之交,東漢末年劉備、關羽、張飛的桃園三結義,均留下一時佳話。民國時期,民間亦效仿此風,作為社會交際習俗,義結金蘭者大有人在,男性之間結為兄弟,女性之間結為姊妹,形成一時風氣。近日,筆者欣賞到一件民國時期上海廣益書局印製的作為結拜之用的「金蘭譜」(見圖),可謂當時義結金蘭的一種範本。
這件金蘭譜為紙質,長方形,白底。紅色的裝飾圖案,四角上的圓內分別寫有「金蘭同契」四字。裝飾圖案內的底色為淺藍色,中間印「金蘭譜」三個藝術字。右邊印有義結金蘭的序言:「夫壎篪葉(音xie)奏,兄弟固一本之親,玉石資攻,朋友亦五倫之次。應求悉洽,即骨肉無珠,何必吳虎蜀龍,始競門庭之爽;王珠陳璧,方符兄弟之文。」「文」字後特留出空白,以填寫結義等人的名字。繼而是:「等偶合萍蹤,如親蘭臭,踵桃園之勝,結契殷懷,聯梓裡之通家訂盟有願,從此衣冠展拜,吾翁即是若翁,膠漆愈堅,同志依然同氣。齒年曆敘,腳色兼詳。各將楮墨珍藏,勿負笠車旦誓。」後面有結拜人的相關信息和結拜時間,如結拜人的出生年月、出生地、職業、住址,及曾祖、祖、父母三代的名字。
金蘭譜是結拜的重要信物,要在結拜者之間互相交換留存。之所以取名「金蘭譜」,是因為「金蘭」語出《易經·繫辭》之「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寓意友情牢固而融洽。這件金蘭譜序言開首的壎和篪,為古時的兩種樂器,分別為土製和竹製,二者合奏時聲音互補融合,美妙無比,在這裡比喻結拜兄弟之間的親密無間,「笠車」之交,則明示結拜沒有貧賤富貴之分。
明清時期,文人官吏對換帖(結拜)十分講究,結拜之期要請陰陽先生選定黃道吉日,除了認真填寫金蘭譜,還要備香燭貢品,將填寫好的金蘭譜供於桌案上,面對天地或劉關張牌位,依年齡大小依次焚香叩拜,極其虔誠。由於民間盛行結拜之風,有些書局和出版機構也開展了印製空白金蘭譜的業務,這件金蘭譜就是由創辦於1900年的上海廣益書局印製發行的,主要用於民間普通百姓,使用簡單,只需要在結拜時買回來按內容填寫空格,然後交換、收藏就行了。當時流行於市面上的金蘭譜大多用於男性,女性使用的金蘭譜一般都是請人在女人自繡的單幅絲綢上寫上有關文字。
金蘭譜只是意氣相投者交往的一種形式,隨著時間的流逝和環境等因素的變化,如果日後反目成仇割袍斷義,金蘭譜就沒有保存的必要了,會因之燒掉,俗稱「拔香頭子」。新中國成立後,流行於封建社會的「拜把子」的這種民間習俗轉化為同志之間和睦相處的純潔友誼,二十世紀80年代還發行過「桃園三結義」的郵票,金蘭譜不複流行。
(文章來源:收藏快報 湖北武漢 李笙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