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
這首判詞中,「玉帶林中掛」前三個字倒過來念,正是「林黛玉」。
作者這句判詞想要給我們表達出什麼意思?如果只是字面的解釋的話就是:封建官僚時代人們腰間的一條腰帶被人給掛在枯樹上。
可是為什麼好好的腰帶,會被人給遺棄而淪落到掛在枯樹上?還有就是很多人會猜測,難道這是在告訴我們林黛玉會在樹上吊死嗎?
顯然曹雪芹沒我們想像的八卦,這裡想表達更多的是黛玉才情被忽視,命運悲慘的寫照。
黛玉從小聰明伶俐,學識淵博,滿腹才情,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才女,在第三十七回中,在探春的提議下,眾人結了詩社,詩社第一次作詩活動就是《詠白海棠》,詩社也因此得名海棠詩社。
林黛玉一句「偷來梨蕊三分白,借來梅花一縷魂。」極致的比喻和巧妙的構思得到眾口讚嘆不已。
第三十八回,大觀園眾人共赴螃蟹宴,宴會過後,湘雲寶釵等人共作菊花詩,林黛玉憑藉《詠菊》《問菊》《菊夢》奪得前三名,她出眾的才華也在菊花詩上奪魁。
有才情的人註定也是痴情種子,人生也是不一樣的。
黛玉人生從一開始就好像是註定著悲慘,黛玉幼年母親病逝,因為母親的病逝,她哀傷過度,再加上她從小就怯弱多病,因此引發舊疾,導致了她多日不能去上學。
賈母念及外孫女年幼,沒有人照顧和教育她,於是派船來把她接到賈府去生活。
剛進賈府時,眾人見黛玉年紀雖小,但言談舉止不俗,身體面龐弱不禁風,但不缺乏自然的優美姿態,便知道她有不足之症,於是才問她為什麼不早些治療,這才知道她從小時候會吃飯時就開始吃藥,一直沒有治癒。用了很多名醫藥方都沒有用。
還有,在她三歲時,來了一個癩頭和尚想要化她出家,可是因為他父母疼愛她,並沒有答應。
於是那和尚說了:
「既然捨不得她,只怕她的病一生也好不了,若想她好,除非從今往後總不許見哭聲,除父母外,但凡外姓親友一概不見,方可平安過完一生。」
這足以說明林黛玉進入賈府才是她悲慘命運的開端,她原本就不能見到外姓親友,但是她還不得不與外姓親友生活在一起,所以她的一生註定並不能平安度過。
林黛玉第一次和寶玉相見時,就感覺兩人似曾相識,寶玉還說:「這個妹妹好像在哪見過」。
這好像命中注定他們倆會有一段不一樣的情緣,相識只是開始,到後面的相愛才是他們想要的。
可惜,結果並不是他們所想那般美好,都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說的一點也沒錯,她雖然知道寶玉愛她,她也愛寶玉,任何人都覺得有情人終成眷屬,可在他們所處的封建社會並不是這樣,講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還有門當戶對。
這些都是林黛玉所欠缺的,她幼年失去母親,現在寄人籬下,內心本來就敏感脆弱的她對於這些,更多的是感覺悲傷難禁,所以無論遇到何種傷心事,她都訥訥不言,只會以淚洗面。
她深知賈母是最疼愛她的,對寶玉的愛也是真摯的,但她對寶玉的婚姻大事沒有自主權,他們的愛情終將註定沒有結果。
林黛玉不僅有才,還非常痴情,她心裡愛著寶玉但不能表現出來,寶玉對別人好,寶玉愛她,寶玉受誇獎,寶玉受責罵的時候她都在默默的哭泣,所以在每個人印象中她都是一個柔弱而且每日以淚洗面的人。
她這種性格並不討喜,以至於她即使有再好的才華也會被人忽視,她的痴情最後也沒有得到好的結果,才會有最後她焚稿斷情之事。
在她生日之時,寶玉大婚,這些使得一個痴情人兒在16歲時,似乎人生已經走到了盡頭。
「玉帶林中掛」,這句詞似乎在詮釋著黛玉的一生,玉帶在當時的年代,配帶在不同的人身上可以彰顯它不同的價值,可最後結果也是被人遺忘,以至於淪落到掛在枯樹上。
黛玉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在賈家興盛時她是賈母的外孫女,是深受賈母疼愛的心肝寶貝,但賈家衰敗,賈母逝去後,她因此不再接收到往時的善意,最後淚盡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