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並不是當媽之後不講究了,而是當媽之後「更講究」了。因為便便是寶寶消化狀況的「晴雨表」,次數、顏色、性狀的變化都反映了寶寶的身體情況。
只有認真觀察寶寶的便便,才能及時了解寶寶吃得如何、身體是否健康,準確應對。
正常的便便應該是怎樣的?
新生兒的胎便:
新生兒出生24小時內開始排胎便,便便是綠油油、黏糊糊、無臭味的,大約2-3天會排淨。寶寶之後的正常便便基本是「主流」的金黃色或土黃色。
純母乳餵養寶寶的便便:
性狀:柔軟、稀糊狀。
顏色:一般是淺黃色,有時會是淺綠色。
氣味:帶點兒酸甜味,但不難聞。
次數:母乳寶寶便便次數一般比較多,可以達到每天6次,3個月以後「攢肚」了,就會慢慢減少。
奶粉餵養寶寶的便便:
性狀:便便質地比較硬,基本成形,為條狀。
顏色:通常是深黃色。
氣味:無明顯酸臭味。
次數:一般1-4次/天,隨月齡增加,次數也會漸漸減少。
混合餵養寶寶的便便:
便便的性狀、顏色、次數基本介於純母乳餵養寶寶和奶粉餵養寶寶之間。便便相對比較柔軟,但是偶爾會摻有顆粒,呈淺黃色或者黃褐色。
寶寶每天排便約3-4次。
添加輔食後寶寶的便便:
性狀:便便開始轉變成固體狀,多為條狀。
顏色:一般是黃色,有時候還會因輔食顏色而不同,例如吃了胡蘿蔔,便便有可能是紅色。
氣味:味道比較重。
次數:一般為1-2天1次,偶有3天內排1次的情況也是正常的。
溫馨提示:
寶寶的便便根據身體狀況、食物、月齡,或多或少都會有差異,很難說什麼樣的便便一定是正常的。只要孩子精神飽滿、排洩正常、體重合理增加,大體上就不會出問題哦。
如果寶寶便便出現這些異樣,需警惕:
如果便便變成「非主流」顏色,一定要警惕,像是變白了(白陶土樣便)、變黑了(柏油樣便)、變紅了(血便),都是要及時就醫的!
蛋花湯樣便便
性狀:黃色、水樣、糞質少。
原因:可能表示有病毒性腸炎了,常伴有發熱、嘔吐等情況。
4月齡內母乳餵養的寶寶的正常便便呈均勻稀糊狀,一般能和蛋花湯樣便便區分開。但如果你覺得難以判斷,可參考寶寶的其他情況,如果食慾正常、體重增長良好,一般沒有問題;謹慎起見,建議諮詢醫生。
應對建議:如果寶寶便便突然變成蛋花湯樣,疑似有腸炎情況,應及時帶寶寶就醫,同時注意給寶寶補充水分,預防脫水。
油珠型便便
性狀:糞便呈淡黃色,液狀,量多,發亮,在尿布上或便盆中如油珠一樣不可以滑動。
原因:可能是寶寶攝入的食物中脂肪過多,或有脂肪吸收不良的狀況。
應對建議:
深棕色泡沫型大便
性狀:大便中有大量泡沫,呈深棕色水樣,帶有明顯酸味。
原因:應先排除腸道感染。膳食原因可能是寶寶攝入過多的澱粉類食物,如米糊、穀類或奶粉中加糖過多等,並對食物中的糖類不消化所引起的。
應對建議:如果排除了腸道感染的可能性,可以考慮調整寶寶的飲食結構,減少輔食中的澱粉類食物。
臭雞蛋型大便
性狀:聞起來像臭雞蛋。
原因:寶寶蛋白質攝入過量,或蛋白質消化不良。
應對建議:奶粉餵養的寶寶要注意配方奶是否衝得過濃,進食是否過量,如果是,要及時糾正。
已經添加肉蛋類輔食的寶寶,可考慮暫時停止或減少這類高蛋白輔食的攝入,適量增加蔬菜水果,幫助促進消化。
如情況仍無好轉,建議帶寶寶就醫。
血櫻桃便便
性狀:寶寶的大便中帶血,通常呈紅色或黑褐色,或夾帶有血絲或血塊等。
原因:如果大便呈鮮紅色,很可能出現問題的部位在直腸或肛門;如果大便呈暗紅色,那就要小心排除腸套疊或壞死性腸炎;食物過敏如牛奶蛋白過敏,也有可能引起血便。
應對建議:這種情況一般較難判斷,最好儘快帶寶寶就醫。
溫馨提示
以上對便便的分析和應對方法,是基於大多數寶寶的情況所得出一般日常護理建議,並不是唯一評判標準和應對方法哦。
寶寶的便便出了問題,而你又不知道怎麼解決的話,不要遲疑、不要拖延,及時就診,直接問醫生。就診時,最好能把便便的性狀(稀、幹)、頻率(一天幾次)、量、顏色等信息詳細告訴醫生,更有利於診斷。
美贊臣提醒各位寶爸寶媽:讓寶寶「好好吃飯」任重道遠!「好好喝奶」也意義重大哦,1-2歲,每日母乳量應為600-400毫升;2-5歲,每日應攝入奶類食品350-500克。
藍臻3段配方奶粉,含20倍^乳鐵蛋白,MFGM#乳脂球膜+DHA,獨特益生元組合PDX+GOS,守護寶寶的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