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intel被「三A」企業欺負了,簡直太鬱悶了。哪三A呢?它們分別是apple、ARM以及AMD。不過,誰讓intel自己這麼磨嘰呢?14nm工藝都已經成為一個老古董了,都已經用了6年了。
英特爾晶片科技換湯不換藥
其實英特爾的14nm工藝的晶片,早在六年前,也就是2014年就已經推出來了,那時候是第五代酷睿,採用的工藝,正是14nm。然而從2014年,一直到2019年的第九代酷睿,這些年英特爾一直使用的是14nm工藝。雖然名稱上是變了好幾個,什麼14nm啊,14nm+啊,甚至14nm++啊,都是換湯不換藥,用的還是14nm。直到第十代酷睿,這個代號為Ice Lake的晶片,才終於等到了10nm工藝。但是,大規模使用,不依舊還是14nm嗎?所以英特爾這個老態龍鐘的東西,都已經被三星和臺積電遠遠的甩了幾條街了,連AMD都在一年前推出7nm的Zen2代了。
但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國內最大的晶片代工廠商,也就是中芯國際,也是在一年前實現了「大逆襲」,有了14nm。根據中芯的報表數據顯示,目前中芯14nm/28nm的營收佔比,已經提高了許多,約佔百分之十五了。於是有人開始將中芯國際的14nm,跟英特爾打磨了六年光陰的14nm工藝進行對打了。究竟有沒有什麼區別和差距?
英特爾無可替代?目前難以取代
實話實說,如果從工藝節點來看,是沒有差距的。14 nm這個工藝,可以說是晶片製造領域的一個標誌,目前,只有臺灣臺積電、美國英特爾、韓國三星這三家掌握。但從背後的真正工藝來看,差別還是存在的。
我們都知道,電晶體構成晶片,越先進的工藝,電晶體密度就越大。所以想要找他倆的差別?看電晶體密度就足夠了。而電晶體密度的單位是MTr/mm,這裡給大家稍稍解釋一下,這個單位指的是電晶體的個數為XX百萬個/每平方毫米。
我們先來看看intel的14nm工藝,它的電晶體密度,是44.67MTr/mm(4467萬個/每平方毫米)。再來看看中芯國際的14nm工藝,電晶體密度為每平方毫米達到3000萬個,兩者相差了一半。當然,在晶片製造水平上,要從多方面去考察,你需要考慮良品率,需要考慮晶片本身的設計複雜程度,需要參考頻率高低這些參數等。但這幾個,就有點主觀性了,就不如電晶體密度,這個客觀又直觀的指標來評價。
綜上所述,這個目前世界上擁有14 nm工藝節點的6家廠家之一,也是中國大陸具有成熟工藝製程的中芯國際,即使今年的研發任務已經基本完成,但仍有許多差距和道路要走。你覺得呢?